吳應芳
【關鍵詞】骨科術后;壓瘡;臨床護理;風險管理模式;實踐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 ?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6-0221-02
壓瘡屬于臨床多發的并發癥之一,骨科接受外科手術治療的患者,常因患處疼痛、特殊體位要求等因素而需要長期臥床休養,但由于這個情況患者更容易出現術后壓瘡。如果出現壓瘡,既增大了患者軀體及精神折磨,且會耽誤病情康復,延長住院時間,顯著增加了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鑒于此,針對骨科術后患者予以全面風險評估,采用合理、高效的措施預防壓瘡出現,是骨科護理人員共同關注的一項熱點話題[1]。此文擇取近兩年本院接診并行手術治療的46例骨科患者為對象,旨在研討將風險管理模式運用于這些患者壓瘡護理中的作用,現報告內容見下:
1.1病例來源
擇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接診并行手術治療的46例骨科患者為對象,入組標準:經檢查確診患有骨科疾病,且需要接受手術治療,具備骨科手術臨床適應證;年齡大于18歲;生命體征平穩;知曉該研究方法及目的;排除伴重要臟器功能障礙、精神異常及存在認知障礙者。包括男性27例,女性19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74歲,平均(49.2±7.35)歲;急診手術18例,擇期手術28例;按護理方法的不同將這些患者列入試驗組、基礎組,各組23例;兩組病例在各項基線資料上無顯著差異(P>0.05)。
1.2方法
基礎組予以骨科常規護理,即術前仔細詢問患者的疾病史及一般情況,輔助做好術前準備;術后結合患者的病情狀況施予對應護理干預,涉及常規健康宣教、心理疏導、皮膚護理、飲食指導等工作,如果出現壓瘡,通常由護士長指導進行治療處理。
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實行風險管理模式,詳細內容為:
(1)構建并完善風險管理體系。按照本院及科室的實際條件,構建護理風險管理體系,由科室領導和護士長負責組織工作,擬定關于骨科術后壓瘡護理的規范要求與護理措施,并整理病例資料,對相關隱患、風險因素進行及時識別和管理,最后形成圍手術期防范壓瘡的完善護理管理體系。(2)強化風險管理知識培訓。召集全科護士開展骨科風險管理知識的專項培訓,以提升護士對于相關法律法規、專科疾病、診療知識的認知度,增強其臨床應變能力,及時識別常見的護理風險事件類型,掌握壓瘡處理的新技術,并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積極強化高危患者的預防干預及處理工作。(3)嚴格執行相應護理措施。確定壓瘡預防措施及風險預案后,要求科室護士嚴格執行各環節防范措施,加強基礎護理,注重落實細節護理,并注意患者心理變化;結合風險評估結果,針對重度、中度、輕度危險者分別施予相應的針對性護理,實際護理中增強護患溝通,向患者及陪護親屬講明可能存在皮膚損傷、壓瘡風險,同時解釋壓瘡的誘發因素、防范方法、風險評估結果等內容,讓患者有相應的心理準備,進而主動配合醫護人員的相關工作。如果發現患者出現了壓瘡,要將情況及時匯報護士長及主治醫師,并輔助確定治療、護理方案;護理期間,做好隨訪調查,及時掌握患者對于護理服務的效果反饋,盡快改進不當之處,以提升護理質量。(4)針對壓瘡的處理措施。嚴密觀察皮膚情況,解除局部受壓,改善局部血運,去除危險因素,避免加重壓瘡或產生新的壓瘡。結合不同病人的具體情況,施予有針對性的護理干預:①I期壓瘡:保護皮膚、促進血運。加強防護措施,定期溫水擦浴,防止再次受壓,使之不再繼續發展,除去致病原因,增加翻身次數,避免摩擦、潮濕和排泄物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強營養的攝入以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水膠體或泡沫敷料外敷,加強交接班。②Ⅱ期壓瘡:保護皮膚,避免感染,促進上皮爬行,保護新生上皮組織。除繼續加強上述措施外,有水泡時,未破的小水泡要減少摩擦,防止破裂感染,使其自行吸收;大水泡(直徑≥5mm)可在無菌操作下用注射器抽出泡內液體,然后涂以潰瘍粉,用泡沫敷料或水膠體敷料覆蓋。③Ⅲ期壓瘡:要盡量保持局部清潔、干燥,減少滲出,以外科無菌換藥法處理瘡面。對壞死組織可用一些去腐生肌的藥物或水凝膠敷料清創,并結合外科清創,創面新鮮后處理同II期壓瘡。④Ⅳ期壓瘡:應清潔瘡面,去除壞死組織,保持引流通暢,促進愈合。若已形成黑痂,則使用水凝膠+泡沫敷料或水膠體敷料: 若有黃色腐肉,使用去腐生肌的藥物或水凝膠敷料+泡沫敷料:已形成竇道(潛行)者,滲出液多者用藻酸鹽填充條,滲出液少者用潰瘍糊+泡沫敷料。感染創面可酌情用銀離子敷料抗感染。⑤可疑深部組織損傷和不可分期壓瘡:先進行清創,然后根據各期特點采取相應治療措施,同時采取減壓措施,防止再次受壓。
1.3評估指標
評比兩組護理期間壓瘡出現率及護理滿意率情況;護理滿意率使用本院自制的問卷表予以調查,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不滿意,總滿意率=非常滿意率+較滿意率。
1.4數據分析
用SPSS22.0軟件對該研究中的所有數據開展分類計學處理,計數數據以(n/%)來表示,計數數據之間對照時通過x2檢測,如果對照差異顯著即表示為P<0.05。
2.1兩組壓瘡出現情況對照
試驗組患者護理期間壓瘡出現率(4.35%)顯著低于基礎組(30.43%),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 兩組壓瘡出現情況對照(n/%)
2.2兩組護理滿意率對照
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率(100.00%)顯著高于基礎組(73.91%),P<0.05。具體數據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滿意率對照(n/%)
壓瘡亦稱褥瘡或者壓力性潰瘍,一般因局部組織受到長時間壓迫,致其持續缺氧、缺血、營養循環不良而誘發組織潰爛及壞死等癥狀。骨科術后,大部分患者需長期臥床,更容易誘發壓瘡。經長期臨床實踐發現,骨科常規護理難以有效防范壓瘡,對此,我科室將風險管理模式引入骨科手術患者的護理工作當中,從研究結果來看,試驗組患者護理期間壓瘡出現率(4.35%)低于基礎組(30.43%),P<0.05。試驗組患者的總滿意率(100.00%)高于基礎組(73.91%),P<0.05。可知,風險管理模式用于骨科術后壓瘡護理中的效果確切。這是因為,風險管理的理念是強調提前防范,通過消除危險因素,以降低風險事件的出現率。風險管理護理針對骨科術后壓瘡這一并發癥,通過擬定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及風險預案,同時強化護理培訓,積極提高護士的綜合能力,進而有效規避相關風險因素,嚴格執行預防護理措施,以此減少壓瘡的出現概率[2]。
綜上,風險管理護理運用于骨科術后患者中,能有效減少壓瘡的出現率,以提升科室護理質量及護理滿意率,建議推廣。
參考文獻
[1] 季蕓.風險管理用于骨科術后患者壓瘡防范中的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7,25(13):157-159.
[2] 何爭珍.風險管理用于骨科術后患者壓瘡防范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33):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