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一
提要:5月是股市的傳統淡季,在疫情沖擊下,更應多持有現金。但一批疫情受益股脫穎而出,成為了市場中的投資亮點
“五窮六絕”,經典股諺,仍有警示意義。美股進入5月后,一改前期從熊轉牛的強勁走勢,出現了高位震蕩。雖說納指已由年內最低位反彈達到31%,但整體走勢仍不穩健,多數股票并沒有收復失地,僅是幾只大市值的高科技股,創下歷史新高。
從股價觀察,冠之以“尖牙股”的大市值高科技股,亞馬遜(代碼AMZN)、奈飛(NFLX)等創出股價的歷史紀錄;臉書(FB)、谷歌(GOOG)、微軟(MSFT)和蘋果(APPL)已完成了V型反彈,距今年2月20、21日創下的股價紀錄僅一步之遙,這些股票是納指的主要成份股,納指理所當然地成為最強勢的美股指數。
同為大市值的科技股,在美國股市和我國香港股市交易的阿里(BABA)和騰訊(00700.HK),盡管已從疫情后創下的股價最低點反彈了20%以上,進入技術牛市,但離股價最高點尚有10%以上的距離,表現明顯弱于“尖牙股”,這也造成了追蹤以騰訊、阿里為主的中概股指數相關ETF(513050.SH),雖從年內最低位反彈20%,但明顯弱于納指。這一期間,貴州茅臺(600519.SH)卻屢創上市以來的股價新高,但獨木難成林,A股主要指數并沒有出現納指式的強勢。這既說明中、美兩市的巨大差異,也說明當今全球強勢或領先的市場,依然在太平洋彼岸,A股仍舊難以走出鶴立雞群的獨立行情。
有數據有真相。據海外財經網站StockQ統計(截至5月16日),自5月以來,美股四大指數出現了兩跌兩小漲的走勢,道指、標普500分別下跌2.71%、1.67%,納指、費半指數分別小漲1.41%、1.75%,半個月的走勢跌多漲少,出現了明顯的趨弱走勢,這固然與整個疫情相關,但更與無法預測的政治、外交、輿論、貿易、科技、社會諸方面急劇變化相聯。
原本“五窮”的日子,又平添如此之大的變局,市場已不太可能走出較強的向上行情,甚至有財經媒體和股市評論明確警示,小心美股出現二次大跌,或再度大調整,出現技術熊市的可能。
股市的經驗值得注意。當進入“五窮六絕”的日子,是否應考慮少持股多留現金的操作方法?股神巴菲特不僅出空了航空股,認賠有史以來最高的操作失誤,虧損500億美元,時下再次賣出持有多時的部份銀行股,留有更多的現金,而股神原本就有1200多億美元的現金。
這表明在巴菲特眼中,目前股市里既沒有便宜貨,還有再度下探之嫌,只是未到抄底時。可是,美股在疫情的沖擊下,出現了一批“受益股”,或“疫后牛股”,這些股票以獨特的概念及運作方式,有可能成為下一拔的高科技領漲股。
如在加拿大和美國上市的按需即用軟件公司Shopify(SHOP),這家幫助商家建立在線零售商店并進行品牌管理的電子商務軟件開發公司,目前尚未盈利,市值已達6500億元人民幣,超過加拿大股市原本第一市值股加拿大皇家銀行。又如Zoom視頻通訊(ZM),在家辦公之良器,這些股票均在近期創出上市后新高,走勢強勁,概念獨特。
以這些股票構成的Indxx全球云計算ETF(CLOU),5月以來也一路走高,還刷新了股價紀錄,比納指、費半更為強勢。這也為“五窮六絕”,稍稍添加了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