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吉鴻
[摘 要]對古詩詞語言的推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而且使學生沉入詩詞的內核,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有語言推敲意識,而且還要有語言推敲的策略。教師可從學生自己特別有感覺的字詞、用得“不正常”的字詞、作者的言語智慧和詩歌獨特的意象四個途徑入手,引導學生對古詩詞的語言進行推敲,使學生感受古詩詞的藝術魅力,自覺傳承民族文化。
[關鍵詞]語言推敲;言語智慧;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12-03
小學古詩詞教學要加強語言推敲活動,以培養學生對語言直接、敏銳的感知能力,讓課堂散發濃濃的語文氣息。這是統編教材古詩詞教學的正確方向,值得一線語文教師用心嘗試和實踐。當然,知道了“教什么”后,還要思考“怎么教”,有了語言推敲意識之后,還要付諸行動。具體怎么操作呢?在實踐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開展嘗試、探索。
一、學生自己特別有感覺的字詞
從閱讀角度來看,面對同一篇作品,不同的讀者有著不一樣的認識、收獲和發現。正如蘇軾的詩句所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是有差異的,同時也是個性化的。
教學中,在引導學生對詩詞的語言進行推敲時,教師可以采用先“學”后“導”的方式。在讀通詩詞、理解意思并獲得一定認知的基礎上,確定推敲語言的任務,讓學生認真回讀、細讀全詩(詞),尋找詩(詞)中自己特別有感覺的字詞,圈畫出來,聯系全詩(詞)反復思考,再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批注,最后和同伴、老師交流。
這樣的操作,即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充分確立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調動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尊重他們對學習內容的自主選擇。究竟要推敲詩詞的哪個字詞,教師沒有固定的答案。只要學生對詩詞里的語言文字有了感覺,展開立足自我的思考和分析,有自己的看法,都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教的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學生語言推敲的意識,使他們慢慢地形成習慣。
比如,在教學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望洞庭》一詩時,筆者讓學生以自己的眼光去推敲字詞,找一處或幾處自己特別有感覺的,認為用得精彩的字詞,試著聯系句子,展開思考,寫下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結果,學生分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并匯報了自己認為詩中用得好的字詞。下面是學生寫的批注。
(1)“湖光秋月兩相和”中的“和”字用得好,因為寫出了湖面的波光和空中的月光融合在一起了。
(2)“潭面無風鏡未磨”中的“鏡”寫得妙,用了比喻,讓人想起了“水平如鏡”一詞。
(3)“遙望洞庭山水翠”中的“翠”,“白銀盤里一青螺”的“白”和“青”,這三個字很有色彩感,讓整首詩像一幅多彩的山水畫……
這完全是學生獨立學習時推敲字詞的結果,說明他們有了自己的思考,并展現出初步的詩詞賞析能力,雖然對詩中一些精彩的字詞還未能探究。如,全詩其實都圍繞著“和”字來寫,湖光和秋月、青山和綠水、銀盤和青螺。但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習詩詞時,關注了語言文字,養成推敲、品味語言的習慣。
在學生展示自身學習力的基礎上,教師再順學而導,教給學生必要的推敲字詞的方法,引領他們走向深刻的、深度的語言學習,這樣的古詩詞學習是真正的學習。
二、用得“不正常”的字詞
語言是一張網。詩(詞)人善于駕馭語言,創作時往往會打破語言的樊籬,不按常規使用語言,或者不按一般詩詞創作的規律運用語言等,這些恰恰造就了詩詞語言的精彩。吳喬在《答萬季野詩問》中談到詩歌形象的特點時說:“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為飯,詩喻之釀而為酒;飯不變米形,酒形質盡變。”這指出詩的語言“形質盡變”,超越了一般的語境、語義。我們用較為通俗的說法,就是用得“不正常”的字詞。
(一)不按常規使用的字詞
如,賀知章《詠柳》中的“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一句,春風一般給人以溫暖、舒服之感,可詩人偏偏把它比作“剪刀”。或許我們會說,春寒料峭啊,春風也是冷的,刮在人臉上也像刀子一樣。孫紹振先生分析這首詩時提了一個關鍵問題:既然比作刀,“菜刀”也行啊,為什么一定要用“剪刀”呢?仔細分析,發現“剪”和上一句的“裁”自然連接,統一成“裁剪”一詞,而“裁剪”帶有巧妙、細致的意思。關鍵是,“裁剪”通常跟女子聯系在一起,這和詩句里的“碧玉”“妝”“一樹高”“綠絲絳”等詞語的意脈保持高度一致。用得自然絕妙!細微之處見精神,一字推敲,足見詩的語言神韻。
(二)明顯存在矛盾的字詞
詩詞語言極其精練,出于主題表達的需要,詩(詞)人創作時,往往采取了大膽取舍的辦法。語言推敲時要善于發現其中矛盾,緊扣矛盾之處加以分析,這樣才能領會詩詞的奧妙。如,《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寫于盛唐時期。盛唐時期的長江肯定是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氣象非凡,可在李白的筆下,卻是“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這里有一個明顯的矛盾,難道當時江上只有孟浩然坐的一艘船嗎?當然不是,用時下非常流行的一句話來說,就是“我的眼里只有你”,是李白刻意地把其他的船只給去掉了,“孤帆”和“唯見”寫出了他的孤獨之感,也寫出了他對老朋友的一往情深。
像這樣在詩(詞)中存在矛盾之處,都是進行語言推敲的絕佳切入點。
(三)極為樸素平淡的字詞
真正好詩,到了一定境界,不求綺麗修飾,顯得平淡清新,歸于素樸。所謂的“好詞好句”,不是指其文采,而是指向詩人的情采和詩句的神采。繁華落盡,歸于平淡。一些詩(詞)中用得極為樸素的語言,看似普通,實則蘊含深意,值得細細品味,明白個中秘妙。比如,孟浩然的《過故人莊》最后兩句:“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就”字用得貌似極其平實、通俗,實則極佳。有人曾試著將其換成“賞”“看”“觀”“玩”甚至“喝”,都不行,因為“就”顯得含蓄、樸素,和全詩的語言氣質高度吻合。
詩詞中用得“不正常”的字詞,相對深奧,教師有必要加以引導、點撥,讓學生體會詩詞的藝術美。
三、作者言語智慧的精妙之處
王國維先生提出了“文本秘妙”一說,即指隱藏在文本中極為秘密的、美妙的語言文字表達智慧。古典詩詞雖然文字洗練,高度概括,但細細咀嚼,意味悠遠。
(一)含蓄統一
有些詩詞的句子,表面上寫得極為松散、自在,各句似乎沒有什么勾連;有的詩句描寫的景物讀者可能大體上獲得意脈一致的認識,但難以發現作者在用詞上的獨具匠心。
比如,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一詩:“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逐欲上時。”真正值得關注、推敲的可能不是“竹、桃花、春江、鴨、蔞蒿、蘆葦、河豚”,而是“三兩枝、水暖、先知、滿地、芽短、欲上”這些詞。教學時,引導學生把這些詞語圈出來,進行比較、統整、分析。他們會發現,蘇軾描寫的是早春的景色,只不過他沒有直接說明,而是巧妙地借助了一系列的文字,含蓄地表達。如果不加推敲,學生很難發現。而一旦發現了,則會覺得個中滋味,妙不可言。
(二)經典之處
有些詩詞一經產生,就成為永恒,我們稱之為經典。經典是有密碼的,而這些密碼需要借助對文字的推敲、品味,才能讓學生真正明了。
如,蘇軾寫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是最“相宜”呢?教學中,不能輕描淡寫,一讀而過,而要細細推敲,明白其中的精彩。(1)兩者都很柔美,西施是女人,西湖是水,比喻要尋找本體和喻體之間的共同特點;(2)四大美女有著“沉魚、落雁、閉月、羞花”之說,而“沉魚”指的是西施,她沒有進宮前,經常在故鄉的溪邊浣紗,和水極為親密;(3)兩者都帶有“西”字,讀起來有節奏、有韻味;(4)情感上高度統一,人們愛西湖,也愛西施;(5)更巧妙的是作者把“晴西湖”“雨西湖”和“淡妝的西施”“濃抹的西施”對應起來,可謂渾然天成,絕妙對接。也有人以為詩中的“淡”和“濃”巧妙而高度地概括了西施兩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境遇。“淡”是村姑西施,人生平平淡淡,卻自由自在;“濃”是貴妃西施,人生轟轟烈烈,卻嘗盡悲歡離合的滋味。
(三)語言風格
古典詩詞作者在長期、大量的寫作中往往不知不覺地在用字遣詞上形成自己的喜好和風格,這是語言推敲的有力抓手。比如,辛棄疾就很喜歡用“醉”字。教學《清平樂·村居》一詞,“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里的“醉”,應該是喝醉酒。不是寫鄉村里的大爺大媽喝醉酒,而是寫作者自己喝醉了酒。這樣理解可能更為準確些,而不是簡單地把它理解為和快樂相聯系的陶醉、沉醉。這要和辛棄疾的人生經歷、當下處境、內心感受相結合起來,加以推敲。
關注和了解不同作者的語言風格,或者研究同一個作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詩詞風格變化,有助于更好地開展語言推敲行動。
四、詩歌中獨特的意象
中國古典詩詞是符號的藝術,即意象的藝術。詩(詞)人總是借助一些特定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特殊的情感。因此,在語言推敲時,要重點關注描繪獨特意象的字詞。
(一)單個意象的品味
在教學中,就某首詩(詞)里單個的、特定的意象進行深入推敲,能讓學生明白作者在惜字如金的情況下,刻意在這里用上特定詞語的真正用意。比如,杜牧的《清明》第一句:“清明時節雨紛紛。”這里,“雨紛紛”就值得細細分析。首先,“雨”在詩詞里多起著一種渲染傷感、憂愁氣氛的作用。 如,“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雨”再跟“紛紛”,就寫出了雨絲之麻密、繁亂,也說明了雨并不大。而恰是“雨絲”更有一種憂傷的感覺,“無邊絲雨細如愁”啊!另外,“紛紛”表面上寫“雨”,實際上在寫作者心亂如麻。這就是融情于景,就是王國維先生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
(二)重點意象的揭秘
當下,我們提倡深度學習。古詩詞的深度學習要體現在對重點意象的揭秘上。正如同王陽明所說 “為學當如掘井”那樣,在學習一首詩(詞)時,要對核心意象或學生理解上的難點意象,進行深度解讀、分析。如,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一句,“柳”的意象就需要細細推敲。為什么這里非“柳”不可?因為這是一首和別離有關的詩。在古典詩詞語境中,“柳”象征著離別。(1)“柳”和“留”,“絲長”和“思長”諧音;(2)漢人有“折柳相送”習俗;(3)“柳”生命力頑強,無心插柳柳成蔭,寄托著對朋友、親人的美好祝愿;(4)文化的傳承,《詩經·采薇》開創了“柳”和“別離”的主題。
(三)意象群的解析
有些詩詞的學習,僅著眼于一個意象還不能理解詩詞的內涵,因為它的意象是一個系列,且這一系列的意象有著共同的情致,有著共同的情感訴求,在意脈上保持高度一致。教學時,要緊扣詩詞的主題情感,對意象群加以推敲,揭示它們共同的內涵。比如,賈島的《尋隱者不遇》:“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這首詩的主題是“隱者”,因為“隱”,所以要“尋”;因為“隱”得很深,所以“不遇”。在語言推敲時,就要從“松”“藥”“山”和“云”四個意象展開分析。“松”代表著隱逸;“藥”讓人想到道長的鶴發童顏、仙風道骨;“山”暗示道長仁德;而“云”則間接地寫出道長功力深厚,“神龍見首不見尾”。不加分析,不知精彩;一經推敲,無比精妙。
除了上述的詩詞語言推敲切入點之外,還可以從名家評點詩詞的經驗和方法中汲取智慧,加以學習。但有一個原則必須牢牢堅持,那就是既要立足語言推敲,也要關注人文情感。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園。”“存在”即人,即生命。在進行語言推敲的同時,也要經由語言,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讀懂他們的內心,體會他們的情感。“言意兼得”才是語言學習最終的目的。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