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彩娟
[摘 要]閱讀教學要告別內容分析式,古詩詞教學亦如此。在如何發掘古詩詞的語言價值上,《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教學做了一次有力的探索。借助想象畫面、推敲字詞和品悟意象三種策略,課堂教學如同登山,拾級而上。這樣的課堂體現出挑戰性、趣味性和智性的特點,洋溢著濃濃的語文氣息,給予我們很多的啟發。
[關鍵詞]想象畫面;推敲字詞;品悟意象;古詩詞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18-02
古詩詞教學極為重要,它是引導學生發現、品味、感受以及習得漢語言精髓的絕佳途徑。統編教材大量增加了經典古詩詞的比重,蘊含著編者和課程設計專家、名師的無限期待和希冀。然而,受應試觀念等因素影響,一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上陷入了單一、膚淺、功利的模式,止步不前。黃吉鴻老師《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教學,突破舊有框架,令人耳目一新,可圈可點,尤其是他對言語習得這一語文核心始終保持清醒的認識,堅定不移地把握,深入合理地開掘,靈動機智地引領,給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啟發。
一、想象畫面,不拘一格
受應試、功利主義的影響,部分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意思時,反復“叮囑”學生,要抓住字面意思,簡單、準確、完整翻譯,能少些文字就少文字,不要有與眾不同的想法,以免在閱卷時被扣分。這樣,導致學生對古詩詞意思的解釋有著心照不宣的、固定的“標準答案”。
在黃吉鴻老師的課堂上,我們欣喜地看到,他不滿足于此。他告訴學生不要被詞句所束縛、捆綁,既要基于詞句又要跳出詞句;他用想象畫面的策略來激活文字,喚醒學生的文字敏感力,張揚他們的言語生命。這樣的學習是鮮活、真實、個性而充滿生命力的。
詩要用詩意的語言來解釋。這樣做,非常符合古典詩詞的語言特性。語言的精練、意象的羅列、表達的含蓄等給讀者理解詩(詞)意以自由的空間。“詩(詞)中有畫”的感性符號表達,可以觸發讀者豐富的、個性化的聯想。讀者和詩(詞)的對話是平等的,是讀者讀詩(詞),也是詩(詞)讀讀者。一方面,學生以兒童的眼光看待古詩詞,定然有著他們在內容、形象及情感上的獨特感知和體驗;另一方面,古詩詞正是借助學生的閱讀,不斷地被注入新的內容和內涵,才得以代代相傳。正是閱讀,讓經典復活,讓經典永恒。而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豐富性恰是它的魅力所在。
更為重要的是,教師鼓勵學生借助詞句,緊扣景物,大膽、自由想象,打開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智慧之門。學生充分調動自己的語言積累,借助言語經驗,聯系生活場景,沖破了“樊籬”,盡享思想的自由和獨立。以想象的方式去理解詞意,學生的心情是歡悅的,他們的語言表達也是精彩的。從學生的回答中,我們已看不到那種千篇一律、近乎雷同的“詞句翻譯”,學生的語言也不斷地給人以驚喜之感。
黃吉鴻老師的教學已然超越實用性和功利性,指向審美。正如他在課堂上說的那句話——“還可以說得更美一些。”他不停地鼓勵學生向著美的目標行進,向著語言表達的自由境界和新的高度行進。這是對學生言語表達力的喚醒、激勵和鼓舞。
為了讓學生懂得,一句詩(詞)所蘊含的意境是極為豐富、優美的,他給學生做了示范。對“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他這樣描述:“桃花開了,遠遠望去,像燦爛的云霞,飄落大地……”這是一次精彩的高位語言引領。
二、推敲文字,體會精彩
詩詞是語言藝術,教學時需要引導學生細細咀嚼。黃吉鴻老師深知其教學價值,更知道如何引導學生去實踐。他教給學生品字的方法,并做了必要的學習示范。第一步,讀詞句,找感覺;第二步,把自己認為寫得好的字詞圈出來;第三步,想一想,這個字(詞)好在哪里。在這基礎上,黃老師更是給出了極為精細的指導,告訴學生:一般情況下,作者的用字有“表面上”和“實際上”的用意。他以“西塞山前白鷺飛”一句的“飛”字為例,教給學生基本的品字方法。這樣的教學,真實、有效,學生一聽就知,一學就會。
簡單地用“表面上”和“實際上”來界定詩詞的意思,對詩詞作為文學作品的多義性來說,確實顯得過于淺薄。如,亞里士多德所講的“雙意復言名詞”以及“三義”詞、“四義”詞,袁行霈先生說的“雙關義”“情韻義”“象征義”“深層義”和“言外義”等。但顯然,這樣的選擇,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學習起點和接受能力,是較為合理和科學的。
在導學之后,黃老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只要你覺得用得好的字、詞,都可以。”這就是教學的“放”。自由氣息一直是這節課的主旋律。在學生自由推敲文字的基礎上,教師還有更為高深的一招。學生自主學習,并不是說教師放棄了主導地位。“要教學生不知道的東西”,一直是黃吉鴻老師的教學追求。黃老師對學習樣本的剖析,對學情的了解是相當充分的。教學中,他故意設下伏筆——“這首詞中有兩個字用得實在妙,不知道你們能否發現?看 看誰最厲害。”他故意賣關子,“不過,到現在,最精彩的兩個字還沒有找到,再想想。”這樣一步步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他們的思維之輪中不停地旋轉。
在學生交流匯報推敲的結果之后,教師以學定教,果斷出手,引領學生品味“青”和“綠”的精彩。教學到了這一環節,已逐漸邁入深度學習的狀態。在師生對話下,在教師巧妙的點撥、引導中,學生的思維不斷地向深層次邁進。第一個學生從“青”和“綠”中懂得這是作者一種表達愉快的心情。顯然這是前期學習成果的洐生,是“表面上”和“實際上”學習的結果,這個學生已懂得了遷移運用。第二個學生竟然靈光乍現,悟得“青”和“綠”是表示作者已經和青山綠水融為一體了,這是這節課中極為精彩的一個細節。
說其精彩,是因為以下兩點。一是因為我們看到了學生思維的深刻,看到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變得越來越聰明了。這是教學的魅力所在。二是如此深刻的理解,如此深奧的答案不是教師給出,而是學生自己悟出的。
在這樣的語言推敲之中,學生的語感不知不覺地獲得了發展。語言是古詩詞的教學價值蘊藏所在,也是學生走進詩詞深處的一扇門。推敲文字,就是推開了通往詩詞內核和作者精神殿堂的大門。
三、品味意象,直抵心靈
語文教學要“言意兼得”。通常情況下,有些教師只注重語言的工具性,而忽略它的人文性,尤其是詩詞的語言學習。孫紹振先生認為,學習詩詞,語言學習不是歸宿,只是通道,精神的熏陶、人文的積淀以及文化的審美和認同,才是終極的追求。
顯然,黃吉鴻老師的《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的教學不滿足于對文字“用得好”的思辨、分析,他還要帶著學生“向青草更青處漫溯”。于是,教學就進入了語言推敲的第二個層次——意象的品析。
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似乎是一件高深莫測的事。一線語文教師憑借自身較為深厚的文學功底,往往對一些文本的理解達到“深入”的程度,而要“淺出”地引領學生學習,并非易事。黃吉鴻老師巧妙地搭建支架,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深奧為趣味,讓學生一步一步拾級而上。
(一)比較
汪潮教授說:“比較是比較好的學習方法。”本節課教學中,教師多次使用這一方法。如,將“白鷺”與“麻雀”“烏鴉”“老鷹”比較,卻不分析,學生只是“笑”“再笑”“大笑”。笑聲已說明一切,無須多言。一經比較,學生便可悟道。對“桃花流水鱖魚肥”一句,同樣拿“桃花”和“杏花”“梨花”“李花”對比,意在讓學生少走彎路,無形中把學生想要說的一些錯誤答案給掩藏起來。學生可能猜桃花代表春天,可能猜桃花象征江南,可能猜桃花顏色美等,但一經比較,心里自發進行自糾、反思,發現不是那么回事。這樣,拋開一些相對淺顯的思考,更有利于進入深層次的理解。
(二)趣味
追求趣味是課堂教學的一種境界,而把深刻的內容教得輕松,營造一種近似游戲的學習氛圍,更是一種上乘的教學追求。課堂上,教師告訴學生,詞句中的“象”是有密碼的,我們要破譯它。如此一來,教學的情趣就悄悄地產生了。
難得的是,這節課中呈現出來的不僅是情趣,而且還有諧趣。黃老師詼諧、幽默的語言似乎信手拈來,卻也頗含智慧,像果醬一般,給教學涂上了一層歡樂的色彩。
這節課更有智趣的成分。對“桃花流水”意象內涵的理解,教師巧妙引導,讓學生自悟,終于迎來“一朵下雨的云”。考慮到學生對“世外桃源”的理解還比較抽象,教師不急不慢地穿插了“香格里拉”一詞。這也是一種教學的智慧。黃吉鴻老師清楚地知道,以“香格里拉”命名的小區、酒店等幾乎遍及所有城市,學生知其名,但不知其內涵。這樣的設計教學,既聯系生活又巧妙累積,加深學生的學習期待——“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此基礎上,師生再一次對話,更為通俗的“人間天堂”一詞就脫口而出了。
整個教學過程就像在玩一種語言文字游戲一樣,輕松而不清淺,深刻而不深沉。
(三)示弱
教學到了尾聲,黃老師并沒有大張旗鼓地向學生講述作者的生平,渲染這首詞的主題思想,而是讓自己“退隱”一邊,把話語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展示自己在預習時搜集的相關背景資料和信息。優秀的教師總是懂得退引,把機會讓給學生,留給學生。黃老師知道,課堂不是教師的展示,而是必要的引領,更是學生的實踐和砥礪。
《漁歌子(西塞山前白鷺飛)》一課的教學,重點由推敲文字觸發學生的“思”,由“思”慢慢地抵達“詩”,走近詩(詞),走進文字的深處,走進詩(詞)的內核。看上去很美,聽起來也不錯;重要的是,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思考和啟發。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