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卉?
[摘 要]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設置的提問策略單元,打破了傳統語文教材的編排思路,使整個單元形成一個教學整體。在教學時,教師要讀懂編者意圖,從單元統整的視角對文本進行解讀,確定教學的路徑。在對這一單元《蝙蝠和雷達》的教學中,教師要基于編排體系、聚焦練習目標、依托語文要素,確定契合單元整體的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板塊,引導學生開展學習活動,以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統整視角;單元目標;語文要素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44-02
統編教材在編排上進行了創新,從三年級開始,設置了閱讀策略單元。從三到六年級,教材分別設置了預測策略、提問策略、提高閱讀速度策略、有目的地閱讀策略。這些閱讀策略都契合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所提出的閱讀要求。如,提問策略,很多教師都已經意識到“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但由于缺乏科學的引領和系統的訓練,沒有能夠讓學生從課文中習得相應的方法,導致提問成為擺設。
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就針對這一教學現狀,設置了專門的提問策略單元,旨在引領教師關注并訓練學生的提問能力,以培養學生敢于質疑、善于提問的意識,深化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這個單元的《蝙蝠和雷達》一文,是一篇經典的文本。由于有了單元訓練要素的要求,這篇課文的教學價值和功能定位也發生一定的變化。作為提問策略單元的精讀課文,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并基于四年級上冊學生的學情展開教學。
一、基于編排體系,精準解讀編寫用意
為了契合四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凸顯單元整體提問的思維方式,教材編者編排了三篇精讀課文和一篇略讀課文,它們揭示的提問層級分別為:具有敢于提問的勇氣和習慣、學習從不同角度提問、能從眾多問題中遴選有價值問題、嘗試用自己的能力來解決問題。而在單元《語文園地》中,編者還通過“交流平臺”總結提問的好處和作用,并借助對單元課文的回顧,將原本零散的提問策略進行了統整,引領學生回顧了單元學習的過程,從而真正深化了學生的認知。
基于對整個單元教材的解讀和把握,再聚焦《蝙蝠和雷達》這篇課文,編者以旁批的方式示范提問的方法。“蝙蝠和雷達有什么關系呢?”“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這些問題有的是在初次閱讀時就能提出,有的則是需要在深入地閱讀后才能有所覺察。對這幾個問題,教師不要急于讓學生利用文本來解決,而是要讓它們成為學生進行提問的示范。
課后習題的第一題,要求學生“分小組整理問題清單,想想可以從哪些角度提問”,這是對這個單元的第一課《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提問策略的拓展和鞏固。第二題羅列了一個學習小組的問題清單,讓學生說說“從中受到什么啟發”。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研讀、分析,嘗試對這些問題進行分類,以擴大學生提問的角度。而第三題則要求學生“讀下面的片段,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和同學交流”。這是要讓學生在前面兩道題的基礎上進行遷移運用,然后通過交流和分享,產生經驗互補,讓學生形成提問的意識。
通過研讀,我們發現,編者圍繞提問策略所設置的課后習題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編排的。教學時,教師要基于整體視角,精準解讀編者的用意,關注單元內部資源的關聯性,讓學生在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學到方法,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不斷發展。
二、聚焦練習目標,契合單元整體目標
不同版本的教材編選課文的用意是完全不同的,這就意味著同一篇課文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所體現的教學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厄鹋c雷達》作為一篇經典的科普類文本,在眾多版本的教材都曾經出現過,一般都要求學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以及“了解科學家是怎樣從蝙蝠身上得到啟示”。而統編教材將其安排在提問策略單元中,這就要求教師不能用老思路、老辦法來解讀這篇課文,而是要從單元語文要素的角度重新解讀文本。
那如何根據統編教材的用意,在整體單元的支撐下,確立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呢?筆者認為要找準課后習題與單元語文要素之間的關聯,厘清編者選擇這篇課文的真正用意,這樣才能確定教學目標。從整體上來看,這篇課文課后的三道練習題分別指向對問題的整理、分類和實踐運用,這是對新課標提出的“針對課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的具體化。四年級學生的理性思維相對薄弱,對課文的提問往往只關注文本的內容層面,而對文本的言語形式和寫作方法則關注甚少。教師要根據這些情況,將教學目標確定為以下幾點。一是利用預習環節,提出問題,結合課堂學習中生成的問題,整理出學習的清單,相機鞏固提出問題的方法;二是聯系其他學生的問題和課后習題中編者提出的問題,學會針對課文內容、寫作方法和生活經驗來進行提問;三是能夠利用在課堂中學到的提問方法,嘗試從多個角度、立體化地提出問題,并在小組交流中進行篩選,然后提煉出一兩個有價值的問題。
這三個目標直接指向課后的三個問題,且與整個單元的學習形成了彼此關聯、相互映照的關系。第一個目標與本單元的《一個豆莢里的五粒豆》的教學目標相契合,是對這篇課文的訓練點的鞏固和延伸;第二個目標完全依托《蝙蝠和雷達》課文的特點,體現了課文的教學重點;第三個目標則是對本單元下一課《呼風喚雨的世紀》的預學??梢?,作為這個單元承上啟下的過渡課文,所設定的教學目標不僅體現了文本的教學重點,同時也體現了單元教學的核心。
三、依托語文要素,巧妙設計教學板塊
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學時,教師要以這一語文要素為主線,設置教學板塊,以真正發揮這篇課文所應有的教學價值。
首先,借助預習導單整理問題。在教學上一篇課文之后,教師鼓勵學生運用學過的方法預習《蝙蝠和雷達》一文,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教學伊始,教師將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梳理,思考問題提出的角度,幫助學生做好分類和整理工作。其次,借助小組合作,明確問題的角度。在小組進行合作交流后,教師引導各小組將問題張貼在黑板上,并對相同角度的問題進行歸類。在這一環節中,小組所提出的問題仍會與課文內容相關,主要是受到上一篇課文學習的影響。此時,教師不必刻意拔高要求,但要關注個別小組所提出的與寫作方法相關的問題,必要時可借助課后第二題,組織學生重新調整思路,開展新的質疑。其三,借助全新要求,提升提問質量。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需要經歷一個過程。在對之前問題進行了梳理和歸類的過程中,學生內在的理性思維也隨著一起提升,會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審視和反思。這時,教師就可以借助幾個問題進行引領,讓學生將自己的問題與同伴問題進行對比,明確自己所提問題的不足。這樣,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有質量、有思維含量的問題,從而推動學生內在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
總之,提問策略單元打破了傳統語文教材的編排思路,將看似零散的文本凝聚成為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能推動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教學時,教師要站在單元整體的視角,把握文本與單元之間的關聯,明確教學板塊,展開有效教學,以更好地促進了學生語文能力的不斷發展。
(責編 韋 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