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建
[摘 要]逆向教學設計注重學生學習過程與學習結果的外顯。在逆向教學設計下的語文教學應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習活動真正發生。教師要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觀察者、發現者、反思者,注重表現性任務的設計,關注不同層級學生的表現,注重學習結果的展示以及學習信息的反饋,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關鍵詞]逆向教學設計;學習方式;學習過程;學習表現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51-02
逆向教學設計是相對于傳統教學設計而言的。傳統的教學設計一般是按照“目標—教學—評價”的教學流程進行設計與編排,而逆向教學設計則是按照“目標—評價—教學”的流程進行設計。在這種逆向教學形式下,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方式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具體來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注重表現性任務的設計
在語文教學中,在逆向教學設計的背景下,一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由核心教學目標和語文要素來決定的。為了確保核心教學目標的有效達成,教師一般都會通過表現性任務設計來讓學生真正經歷語文學習過程。
如在三年級下冊《棗核》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表現性任務:聰明的棗核奪回了被搶奪的牲口,可是官府不會善罷甘休,縣官帶著衙役來捉它了。聰明的棗核又會怎么對付縣官呢?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完成這個任務,教師進行了這樣的設計:
1.默讀課文8~13自然段,找出棗核是怎樣對付官府的句子,畫一畫,讀一讀。
2.試著用故事接龍的形式把“智懲縣官”這部分內容讀一讀。
這樣的教學設計可以把學生關注的目光聚焦在棗核嚴懲縣官和描寫縣官丑態的相關語句上。在此基礎上,教師再讓學生畫出主要的動詞,就能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表達的順序,為學生復述課文奠定基礎。在復述課文的時候,學生可以按照課文的順序進行復述,也可以適當增加動作進行復述。
由此可見,在逆向教學設計背景下,設計明確的表現性學習任務能夠使學生明白“學什么”“怎么學”,從而真正經歷語文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關注不同學生的表現
在逆向設計教學背景觀照下的語文課堂,教師對學生的表現應有明確的評判標準,教師應成為學生信息提取的觀察者、收集者以及學生學習過程的幫助者。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關注的焦點始終是學生,教學目的都是為了使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等都有所提升。
以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為例,這單元的習作內容是寫觀察日記,學生觀察的對象可以是一粒種子的發芽過程,可以是秋天樹葉顏色的變化過程,還可以是月亮的變化等,主要是要把觀察的過程寫具體,如果能夠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記錄下來就更完美了。這單元的兩篇觀察例文是《爬山虎的腳》《蟋蟀的住宅》,教學時,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寫觀察日記的學習目標,教師可以這樣教學:“同學們,在本單元課文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看到了小作者是如何就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進行觀察和描寫的,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哪些地方給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請大家仿照學到的觀察方法任選一種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寫作。”任務發布以后,教師發現A類學生大都能夠把自己觀察事物時候的時間、觀察的內容、觀察過程中的發現以及自己的感受等完整地記錄下來;B類學生往往只是把自己觀察中的發現與結果比較完整地記錄下來,而對于自己的感受與體會卻很少有描述;C類學生對于觀察過程或觀察中的發現就記錄得比較雜亂。從不同學生的觀察記錄可以總結出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水平、表達能力等,A類學生已經完全達到了寫觀察日記的要求;B類學生在自己的想法與感受上還有所欠缺;C類學生在觀察能力與表達能力等方面均需要提升。明白這些以后,教師就可以依據不同學生的特點進行分類指導,以使所有學生的學習能力均能夠得到發展。
由此可見,在實施逆向教學的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成為一名敏銳的觀察者,要關注不同層級的學生在課堂中的表現與反應,發現這些學生在思維、認知水平、表達能力等方面的差異,為教師教學活動的調整做好充分的準備。
三、注重學習結果的展示
逆向教學設計對學生的學習結果比較關注。教師要注重師生之間的互動,讓學生把自己的學習過程展現在大家面前,從而使學生的個性發現與思考成為彼此學習的共同資源,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質量。
如學習三年級上冊《海濱小城》一課,在學生對文本內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之后,教師可以創設情境,播放我國最美城市的評審現場圖片,并對學生說:現在展現在大家眼前的是廣東的一座海濱小城。同學們,你們會怎樣向評審團委員推薦這座海濱小城呢?默讀課文,想想這座海濱小城,并從文章中圈畫出關鍵詞,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并把想法與大家分享。在這個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學生展開討論,進行了精彩的匯報:“尊敬的評審團專家,我們申報的是我國最美的城市——海濱小城。在這個城市的街頭可以看到浩瀚的大海……海邊是一片沙灘……小城里每一個庭院都栽滿了很多樹。這個小城的公園更美,這里栽著許許多多的榕樹……這里的街道也很美……人們把街道打掃得十分干凈,甚至連一片樹葉也沒有。請各位專家審議。”學生發言之后,其他學生有附和的,有提出異議的,真正彰顯了課堂的生動性。
在逆向設計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以及學習結果,力求使學生的每一次思考與交流都極具價值。
四、關注學習信息的反饋
在逆向教學設計關照下,教師要注重對不同層級學生各種學習信息的收集。當學生的表現與教師的期望出現差距的時候,教師要能夠就出現這種差距的原因進行對比分析,從而對自己的教學設計進行反思,不斷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案,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如教學二年級上冊《寒號鳥》一課時,有一位教師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目標:學習2~4自然段,體會寒號鳥與喜鵲的不同。為了真正落實這個學習目標,教師又提示學生:“朗讀課文2~4自然段,用‘——畫出喜鵲怎么說、怎么做的句子,用‘ 把寒號鳥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句子畫出來,并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句子。”在這個教學目標的引領下,學生大都把關注的焦點放在了找句子、畫句子上,而忽視了思維的發展。基于這種狀況,教師可以對以上學習內容做這樣的改進:喜鵲和寒號鳥雖然是鄰居,可它們的行為方式完全不一樣,你更喜歡誰呢?說說你的理由。在這個主問題的引領下,學生通過聚焦喜鵲與寒號鳥的不同表現,圈畫批注,提取信息,產生了不同的學習效果。
由此可見,在逆向教學設計觀照下,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表現隨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與方法,并為學生提供學習交流的時間與空間,從而促進學生語文學習的扎實推進。
總之,逆向教學設計使傳統的語文備課方式發生了很大改變,它的目標導向更為明確,讓教師真正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觀察者與反思者,學生的學習也更具有挑戰性與創造性,能夠真正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