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金梅
[摘 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故事對學生產生的教育作用是極大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抓住故事的特點,從學生這一教學主體和教學文本這一源頭出發,進行遞推設計,給學生提供多重學習感知機會。在多重朗讀中感知故事內容、在趣味演繹中凸顯故事形象、在圖文鑒賞中體會故事情趣、在延伸訓練中解構故事特色,這些都可以作為故事教學的重要方法。故事教學遞推式設計與學生的思維發展特點高度契合,對促進教學生成有著積極作用。
[關鍵詞]故事教學;遞推式;多重朗讀;趣味演繹;圖文鑒賞;延伸訓練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55-02
故事是一種在現實認知的基礎上,對一個事件進行的描述,對學生具有獨特的吸引力。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深潛文本,對故事內涵和特點進行挖掘,再結合教學實際進行趣味設計、遞推設計,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最終形成審美體驗。
一、在多重朗讀中感知故事內容
通常來說,小學語文教材中選編的故事都是精挑細選的,語言簡練,蘊含深意,富有音樂美,對學生有著獨特的吸引力。要想讓學生快速感知故事內容,對故事語言產生觸動,適當的朗讀必不可少。個人讀、對讀、分組讀、跟讀都是朗讀的重要選項,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朗讀基礎進行恰當選擇。在朗讀中,學生完全進入學習狀態,對故事內容的感知度自然會有所提升。
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那一定會很好》這篇故事的篇幅較長,在進行教學導入時,教師設置了一個趣味性朗讀活動——抽簽朗讀。在小紙條上寫上段落序號,學生抽簽決定朗讀的段落。這樣的形式新穎有趣,又相對公平公正,使朗讀活動能夠有序推進。學生之間配合默契,依次朗讀,在接龍式朗讀中,學生對故事內容有了很好的了解,朗讀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教師適時抓住教學時機,引導學生挑選最喜歡的段落進行自由朗讀,課堂瞬間書聲瑯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故事內容的感知度得到了提升,掌握了朗讀的方法和技巧。
小學生朗讀能力存在差異,在進行朗讀教學時,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給予學生充足的實踐機會,學生在自主朗讀中情感得到升華,同時也敲開了故事學習的大門。
二、在趣味演繹中凸顯故事形象
學生對故事的學習興趣,不僅在于對故事內容的探索,他們更熱衷于進行角色演繹,在角色演繹中,學生對故事內容和故事形象會有更全面深刻的認知。在具體組織時,教師要綜合考量各種因素,合理安排,科學分組,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演繹活動中,讓趣味化的演繹形式活躍課堂。
學習《去年的樹》一課,這篇課文的故事性極強,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學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在自由朗讀中完成內容感知,并梳理故事情節。當學生進入學習狀態后,教師布設趣味化的演繹游戲:請從大樹、鳥兒、樹根、大門、小女孩等角色中選擇一個自己最喜歡的,然后選擇合作伙伴,進行故事表演。在實施過程中,學生可以完全根據故事內容進行表演,也可以在故事內容的基礎上適當改進。教師給出六分鐘時間,學生積極準備。在自由化的角色選擇、故事設計中,學生思維快速活躍起來,去探索人物的特點,角色塑造呈現出個性化特征。在演繹中,學生也獲得了深刻而豐富的美感體驗。教師從學生的興趣點出發,布設自由演繹活動,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元,靈動課堂的構建也不再是一句空話。
角色演繹中,角色分工也是重要環節,要想將每名學生的潛能充分挖掘出來,教師不妨讓小組之間自由分配角色。學生是最了解學生的,教師將角色分配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還給學生帶來了豐富的實踐機會。
三、在圖文鑒賞中體會故事情趣
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緊跟時代潮流,采用的是繪本式教材,教材中的插圖直觀形象,具有很強的藝術性特征,能夠為語文教學提供豐富的素材資源。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形式以表象思維為主,他們能夠從插圖中抽象出具體內容,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鑒于此,在進行故事教學時,教師不妨從這一點出發,以插圖為重要教學輔助手段,引領學生以圖解意,進行圖文鑒賞,最終使學生體會到故事所蘊含的哲理、情感。
學習《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教師從文本中的插圖出發,展開思維引導:請大家看這兩幅插圖,你看到了什么?學生議論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材中的插圖資源相對較少,只有兩幅圖,學生必須發揮他們的想象力進行故事講述。一開始,單純憑借這兩幅插圖,學生講述的故事內容五花八門,有的從牛的視角來進行講述,有的從蟋蟀的角度進行講述。課堂氣氛瞬間活躍起來。這時,教師讓學生對插圖進行細致觀察,同時結合文字信息展開閱讀活動。圖文結合的形式既激發了學生對故事情節的探索熱情,又幫助學生快速理清了故事內容,學生的情感維度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插圖的內容是豐富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對其進行細致觀察。在對插圖進行觀察的過程中,學生想象思維和聯想思維逐漸啟動,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力,結合文本內容進行故事情節的梳理,很快,情感得到了激發,身心完全進入故事世界中。
四、在延伸訓練中解構故事特色
當學生對文本中的故事內容、情感、主旨有了很好地了解和把握后,適時展開延伸訓練就顯得十分必要了。故事講授、故事演講、故事敘寫等都能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給他們帶來更多的思想啟迪;而故事寫作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能很好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是一種高效的訓練方法。教師可以文本內容為基,引導學生進行敘寫、擴寫,活動結束后,再將學生的作品展示出來,使他們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學習《一塊奶酪》一課,這個故事著重塑造了螞蟻隊長這一形象,寓意深刻。學習活動結束后,學生都對螞蟻隊長贊不絕口,認為它能夠以身作則,遵守紀律,是螞蟻們的好榜樣。為了讓學生對故事情節和內容有更深刻的解讀,教師布設了一個心理剖析訓練:小螞蟻看著掉在地上的奶酪渣,它會怎么想?隊長讓它們分散開,到涼快的地方休息,這時小螞蟻心里又會怎么想?最后,螞蟻隊長命令小螞蟻吃掉奶酪渣,它又會產生怎樣的心理波動呢?學生認真思考,對小螞蟻的心理進行剖析。在心理探究中,學生把握細節的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
通過故事訓練,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這是教師最明智的選擇。敘寫、擴寫只是一種手段,仿寫、自由創作也是不錯的選擇。但無論采用何種形式,都是為了給學生思維以更多的啟迪。在訓練過程中,學生需要對故事結構進行分析,從而使認知思維得到了延伸。當學生能夠站在宏觀的視角,從故事結構特點出發進行故事解讀時,自然就形成了嶄新的學習力量。
從故事本身特點出發展開教學調度,這體現了教師的教學智慧。多重朗讀,讓學生對故事內容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趣味演繹,讓學生在實踐中對故事形象有了精準把握;圖文鑒賞,讓學生切實感受到了故事的情感和內涵;延伸訓練,將學思、學練相結合,幫助學生解構出故事特色。在多種教學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學生的知識能力和學習技能都得到了提升,學科核心素養逐漸形成。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