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艷
[摘 要]語言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在言語素材整合、言語鑒賞方法探索、言語演繹體驗、言語訓練創新等方面展開主動研討,為學生創設更多的讓學機會,能夠幫助學生在主動學習感知中建立起言語認知基礎。
[關鍵詞]讓學;言語教學;言語體驗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58-02
所謂讓學,是使動的意思,意在促進、鼓動、激勵。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體驗的機會,傳授給學生更多學習的方法。言語學習是語文學科的重要內容,作為教學設計者、組織者的教師,要有主動的讓學意識,要學會換位思考,要讓學生在言語感知、演繹、應用過程中形成語用能力。
一、整合言語素材,刺激內在張力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大多屬于經典文本,具有極高的文學鑒賞價值,教師適時整合文本言語素材,能夠使學生在具體的閱讀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小學生正處于言語學習關鍵期,教師針對性展開布設,能夠得到學生的積極回應,其教學調度作用也會更為明顯。如果有需要,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行整合文本言語信息,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形成言語認知基礎。
如教學第六冊《海底世界》一課,教師讓學生展開梳理性閱讀,并給學生布設語言方面的任務:認真閱讀文本,采用圈、畫、鉤、點的方法進行標注操作,將經典詞語和句子標記出來,摘抄這些內容做成集錦。學生接受任務后,開始了閱讀,很快就找到了不少精彩的內容。課堂交流階段,教師讓學生隨意展示,學生都能夠積極發言。教師對學生的語言整合情況進行歸結,發現學生標記的語言都是一些經典的描寫,特別是修辭方法的運用,學生比較青睞。教師在具體評價時,指導學生還應關注一些典型詞語的應用,以及對稱句、對比句、短句子等具有個性特色的句子。
教師為學生設定閱讀任務,要求學生對典型語言進行整理歸結,給學生提供了更多感知語言的機會。教師又在搜集方法方面給出具體指導,給學生帶來了啟迪。學生對文本語言展開專題學習,形成了言語情結,這對促進他們的言語積累有著積極作用。
二、優化言語鑒賞,提升感悟品相
語言鑒賞是閱讀教學的主要內容,教師要在鑒賞方法方面做出更多探索,讓學生在具體實踐中積累學法,提升閱讀感悟品質。小學生在語言鑒賞中常常會選擇修辭角度展開思考,其角度是比較單一的,教師要在典詞、句式、結構、主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進行引導,給予方法支持,這樣能夠幫助學生順利建構鑒賞學法體系,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有積極意義。如果有需要,教師還可以在鑒賞程序和規律方面做出一些引導,讓學生自行歸結操作路線。
在教學《火燒云》時,教師要求學生展開自由鑒賞操作:課文中有大量描寫的句子,挑選一處描寫,展開言語鑒賞,先說說運用了什么方法,然后聯系上下文說說表達的意思,最后展開關聯性思考,并結合作者的情感進行深入解讀。學生根據教師的設計展開具體操作,但大多只找到一些運用修辭方法的語段進行鑒賞。教師嘗試給學生以個性引導,從典詞、句式、情感、主旨、構思等角度展開鑒賞,學生深受啟發,開始模仿操作,語言鑒賞進入更高境界。教師組織學生集體展示鑒賞情況并交流鑒賞方法的運用,讓更多學生都形成了認知基礎。
教師從語言鑒賞角度展開引導,讓學生主動進行語言搜集,學生有了更豐富的學習感知,語言認知成長就會呈現出嶄新狀態。
三、注重言語演繹,平衡意象內化
小學語文教材內容大多比較靈動、形象,非常適合做課堂演繹等訓練活動,教師不妨給學生設計角色誦讀、課堂演繹、言語對話、課堂辯論等活動任務,讓學生在主動交流中建立起語感基礎。語言學習離不開實踐,教師從實踐角度展開調度,其適合度是比較高的,訓練價值也會更突出。特別是課本劇創編演繹活動,這是言語學習的重要手段,其助學效益更為顯著,學生對這種操作形式有特殊情結。教師要抓住時機展開布設,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體驗中建立起言語認知基礎。
在教學《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時,教師先引導學生對文本情節進行梳理性閱讀,讓學生具體說說主要人物和情節,然后給學生設計了課本劇創編任務:這篇課文主要有兩個角色,一個是慢性子裁縫,一個是急性子顧客,同桌兩個人展開合作學習,一起創編課本劇,每人負責一個角色的臺詞、動作、表情設計,然后進行現場演繹操作。學生對課堂演繹活動有比較濃厚的參與興趣,領到任務后,都能積極進行準備。在臺詞設計時,同桌間展開了互動交流,并經過深入討論,逐漸達成共識。在角色分析研讀時,需要充分考慮角色的性格特點,這時,學生自然要對其臺詞進行推敲處理,以提升人物語言的適配性。在這個研讀過程中,學生逐漸對人物的個性語言有了一定認知,言語體驗將自然發生。
課堂演繹是學生最為敏感的活動之一,無疑是重要的言語學習契機,教師給出針對性布設,給學生帶來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四、啟動言語訓練,激活閱讀思維
言語訓練設計時,教師需要有整合意識,對教材內容有特別觀照,還要結合學生生活認知積累,對訓練形式展開創新處理,增加更多靈動性訓練任務,這對有效提升訓練效果有特別的作用。電子作業、仿寫續寫、閱讀信息搜集、閱讀題目設計、對比閱讀、讀后感、讀書筆記、摘抄積累等,都能夠帶給學生不一樣的語言學習感觸,教師需要做出科學安排,以激活學生的閱讀思維,形成學習認知增長點。
如《漏》是一篇民間傳說故事,情節一波三折,人物個性鮮明。為了讓學生對文本的語言有更深刻的認知,教師設計了課文復述活動:深入閱讀文本內容,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先在小組內輪流講述,評選出小組代表。學生開始準備講述故事,教師給出一些提示,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情節,而且要注意運用靈動性語言來突出人物個性。學生逐漸找到了講述訣竅,并在具體講述過程中,進行了演繹性修飾,以突出語言的個性化特征。教師則深入到學習小組之中,聆聽學生講述,對學生表現出來的亮點給予鼓勵,然后讓學生展開自評、互評活動,注意歸結講述過程中的得失。學生快速進入狀態,課堂學習氣氛濃重起來。
一個簡單的復述課文活動,成為學生語言學習的良機,教師給出針對性引導,讓學生注意塑造個性化語言,給學生提供了語用機會。復述故事是標準的再創作,對學生是嚴峻的挑戰。教師給出方法支持,讓學生逐漸找到講述的自信,也從語言運用體驗中歸結出學法,這對全面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有重要幫助。
小學語文教學中,語言學習是重要任務,教師要具有讓學意識,引領學生自覺展開言語學習,以便成功刺激學生的內在張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感知品質,使學生形成閱讀思維能力。識字、積累詞匯、學習句式、感知修辭、解析主題等都是言語學習形式,誦讀、演繹、讀寫、應用等也能夠為言語學習實踐提供契機,教師進行科學設計,其助學作用會更為豐富。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