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羽佳
[摘 要]課后習題作為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想充分發揮其教學價值,教師就要重視對課后習題的解析,充分把握教材的編排意圖,并依此確定精準的教學目標,提出核心問題,搭建學習支架,引領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以達到提升學生閱讀質量的目的。
[關鍵詞]低年段;課后習題;編排特點;有效利用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69-02
課后習題是小學語文教材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暗示著教學策略,是教師教學的指南針,也是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園地。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在教學時經常會忽視課后習題,只抓課堂教學;有的教師則是為了練習而練習,不能把課后練習與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還有的教師純粹是為了應試,在課后練習中統一所謂的標準答案,讓學生抄下來或者背誦下來。久而久之,學生的思維被替代,根本發揮不出其才智。教師要把準課后習題的編排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措施,從整體上提升語文教學的效益。
一、低年段語文教材課后習題的編排特點
(一)緊扣語文要素,循序漸進提升
語文要素是統編教材的一大亮點,教材把學生需要掌握的要素以若干個知識點或者能力點的形式,按照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編排原則,通過單元導語和課后練習來呈現,構建了完備的知識與能力體系,能夠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
以標點符號的認識與學習為例,《青蛙寫詩》一課的課后習題中提出:“青蛙寫的詩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這是語文教材中第一次對學生提出認識逗號與句號的要求;在《雨點兒》一課的課后習題中提出:“讀下面的句子,注意讀好停頓。”這是在學生認識句號與逗號基礎上的提升,以幫助學生初步建立句感。再如,關于猜讀的練習,在《小蝸牛》一課中,教材中第一次提出了“看圖猜字”的要求;隨之,在《咕咚》和《小壁虎借尾巴》的課文中也提出了猜字讀文的訓練要求,這個要求是在學生看圖猜字基礎上的提升。由此可見,低年段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在關于學生的能力訓練方面所提的要求呈現梯度性。
(二)朗讀訓練要點明確,促進能力提升
低年段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在關于學生的知識能力訓練方面的要求是非常具體而又明確的。如《秋天》一課中,課后習題中要求“朗讀課文,注意讀好‘一的不同讀音”,在《雨點兒》一課的課后習題中提出了“注意讀好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的要求,這些練習要求指向明確,為學生讀好課文指明了路徑與方法,是教師引領課堂教學的有效憑借。
(三)閱讀指向更為精準,可操作性更強
統編教材中的語文要素關于各項語文知識與能力的訓練是非常細化與具體的,相較于以往教材來說也更為精準。如新課標中關于第一學段學生默讀的基本要求是“學習默讀”,在《雪孩子》一課的課后習題中就提出了“默讀課文,試著不出聲”的要求。”這個要求是可見、可操作、可檢測的,有助于默讀教學目標在課堂中的落實。
(四)閱讀方向策略明確,操作路徑清晰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一直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的主要問題,而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就為教師的課堂操作指明了方向。如在《青蛙寫詩》一課中,課后習題“青蛙寫的詩里有逗號和句號,請你圈出來”就直接提出了圈畫閱讀的方法。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直接以這個練習題為切入點,在引領學生對小蝌蚪、水泡泡的圈畫中落實閱讀教學目標。再如,《要下雨了》一課的課后習題中提出“說說故事里有哪些動物,再分角色讀一讀”,這明確了分角色朗讀應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進行。教師依據課后習題設計語文教學活動,學生學習的路徑會更清晰,課堂教學的效果也會更好。
二、低年段語文教材課后習題的有效利用
(一)巧借課后習題,揭示教學目標
課后習題與本課的閱讀教學指向緊密相連。在低年段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課后習題的特點,確定核心教學目標,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
如《秋天》一課的課后習題中提出“數一數,課文共有幾個自然段”這樣的訓練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后,教師就可以把它作為教學目標,引領學生閱讀。再如,在《青蛙寫詩》一課中:“說一說青蛙寫詩的時候誰來幫忙了。”這個問題屬于閱讀課文提取信息之類的練習,以此作為教學目標,可以達到引領學生整體感知文本內容的效果。教學的時候,把課后習題的內容作為主要教學目標,有助于語文要素的落實和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
(二)巧借課后習題,引導品味語言
低年段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形式多樣,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練習與實踐的機會。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巧借課后習題引領學生開展豐富的活動,讓學生在品讀感悟中體會語文的魅力。
如《比尾巴》一課的課后習題“照樣子做問答游戲”、《棉花姑娘》一課的課后習題“讀一讀,照樣子說一說”,這樣的課堂練習指向的就是語言的建構與思維的發展。依據習題的要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并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再如,根據《小公雞和小鴨子》一課中“讀一讀,比一比”的要求,教師可以從“偷偷地、飛快地”這些動詞的朗讀品味中引領學生去感受句子的生動形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課后習題出發,引領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活動,以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巧借課后習題,提出核心問題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如果提出的問題過于瑣碎,那么,不僅無法激起學生回答問題的興趣,教學質量也會不盡如人意。對此,教師可以巧借課后習題提出核心問題,以達到提綱挈領的閱讀教學目標。
如《日月潭》一課的課后習題:“你覺得日月潭美在哪兒?找出有關的句子讀一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從這個問題入手,引領學生閱讀課文,突破教學障礙。再如,《我是一只小蟲子》一課的課后習題:“小蟲子的生活有意思嗎?和同學交流你感興趣的部分。”在學生初讀課文以后,教師就可以把這個問題作為核心問題提出,引領學生從中讀出自己的多元理解,從而提升學生的閱讀學習質量。
(四)巧借課后習題,搭建學習支架
低年段語文教材中的課后習題除了可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知識以外,還可以為學生搭建恰當的支架,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提升。
如《大禹治水》一課的課后習題:“朗讀課文,你知道下面詞語中加點字的意思嗎?先猜一猜,再查字典。”這樣的訓練要求,就為學生的閱讀搭建了必要的學習支架,有助于語文學習活動的真正落實。再如,《小馬過河》一課的課后習題提出了“試著用上下面的詞語,講講這個故事”的要求,教學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憑借這些詞語支架,更好地完成講故事的目標任務。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后習題就猶如一個風向標,是教師教學的重要參考和憑借。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認真研讀課后習題,找準其與文本內容之間的聯系,設計恰當的學習支架,引領學生讀文、練習。這樣教學,閱讀目標明確,能夠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質量的全面提升。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