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蕾
[摘 要]統編教材三年級上冊的課后習題中編排了許多小練筆,這些小練筆是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重要途徑。在課后練筆的教學中,教師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要結合語文要素,設定精準的練筆要求,要依托文本教材,豐富學生的表達過程,注重學生練筆過程的交流與分享,以提升課后小練筆的教學實效,真正發揮出課后習題的教學價值。
[關鍵詞]三年級;課后習題;小練筆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72-02
統編教材在三年級上冊的課后習題中安排了不少書面表達類的習題,且多以小練筆的形式出現。這些小練筆不僅為單元習作訓練搭建了支架,而且對于學生遷移運用文本中的語言表達形式,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有著一定的促進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統編教材的編排特點出發,引領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以提升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
一、依據年段目標,設定精準要求
教學目標是課堂的風向標,在練筆訓練中,教師要能夠從學生的學情出發,結合年段目標、單元目標,制定精準的訓練目標,為學生的書面表達奠基。
(一)觀照學段目標,梯度設定教學
在小學階段,由字到詞,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三年級學生正處于寫話和寫篇的過渡時期,教師要能夠明確教學目標,為學生的練筆指明方向。
如在《金色巴掌的水泥道》《富饒的西沙群島》《大自然的聲音》等課文的課后練筆中都要求學生能夠寫上幾句話,并逐步組句成段。在一次次的訓練中,學生對段的認識以及組句成段的能力逐步得到了提升。需要指出的是,對三年級剛開始寫作的學生來說,教師的要求不要過高,要把關注的重點放在學生寫得是否清楚明了方面,而不要對學生寫得是否生動具體等做過多的要求。這樣謹遵學段目標,才能消除學生寫作的畏難情緒,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
(二)觀照語文要素,發揮教材價值
統編教材既有人文主題,又有語文要素。從三年級開始,在每個單元的導語中都明確提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什么,這就為學生學習本單元提出了具體的細化要求,是學生進行課堂小練筆的有效憑借。
如《花的學校》一課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這一課的課后習題中安排了這樣的練筆訓練:“雨一來,他們便放假了。”你喜歡這樣的表達嗎?請你照樣子寫一寫。從這個習題來看,“放假”是一個新鮮的詞語,作者把花兒當成了人來寫,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想象當時的情景。在這個課后小練筆的訓練中,教師要懂得觀照語文要素,把重點放在學生在寫話時是否用上了擬人的表現手法,是否加上了自己的想象上。當學生能夠在句子中融入自己的想象時,所寫的內容也就自然具有新鮮感了。
二、依托文本教材,豐富表達過程
(一)回顧課文,讀寫結合
三年級上冊教材中有許多表達很有特點的課文,在這些課文后面安排了不少書面表達類的練習,對于學生學習言語表達,積淀言語經驗,豐富言語圖式起到了重要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對文本內容進行回顧,為學生的模仿表達創造條件。
如在《秋天的雨》一課中,課后小練筆提出:“想象一下,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呢?照樣子寫一寫。”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練筆任務,習題中還特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例句。在學生寫話之前,教師可以讓他們先交流一下自己想象中的秋色,再引領學生對課文中的表達進行回顧,最后再仿照著課文中的樣子把秋天的顏色寫下來。再如,在《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中,課后習題要求學生任選一幅圖,寫上幾句話。在這個小練筆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先回顧一下課文中作者是如何對動物進行描寫的,主要寫了哪些方面。然后讓學生仔細觀察這幾幅圖,鼓勵他們從動物的顏色、樣子、神態、動作等方面來描寫,也可以用上課文中的表達方法,如“……像……,有的……有的……”等句式,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寫話顯得更加形象、生動、富有趣味性。
(二)資源整合,豐富練筆
在書面表達類課后習題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從文本教材出發,注重文本資源的整合運用,以幫助學生積累資源,更好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達出來。
如在《大自然的聲音》一課中,課后小練筆中“你聽到過哪些美妙的聲音?”試著和同學交流,比如:“鳥兒是大自然的歌手……”“廚房是一個音樂廳……”在這一課的練筆訓練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結合這個練筆要求,把“圍繞一句話來寫”的語文要素與描寫聲音的詞語以及這篇課文后面的閱讀鏈接有機地統整起來進行學習。這樣教學,豐富了表達樣式,為促進學生寫話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礎。
(三)搭建支架,降低難度
在課堂小練筆的訓練方面,教師如能根據訓練內容與學生的特點為學生搭建適切的支架,那么,有了支架的幫助,學生的表達也會順暢許多。
如在《秋天的雨》一課中,在讓學生寫秋天的雨還會把顏色分給誰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秋天的圖片。在《大自然的聲音》一課的教學中,在讓學生寫“大自然其他美妙的聲音”的時候,教師就可以通過課件為學生播放自然界的各種聲音,以豐富學生頭腦中關于聲音信息的儲備,為學生的寫話奠基。
三、注重分享交流,提升表達興趣
統編教材的習作單元,多次出現了“讀給同學聽”“與同學交流”的小貼士,這充分凸顯了習作的交際功能。在課后書面表達類習題的訓練中,教師可充分運用這一功能來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使他們感受到練筆的樂趣。
(一)豐富交流形式,感受表達樂趣
課后小練筆的交流形式多種多樣,二人一組,四人一組,全班交流等均可。如第一單元習作中“也可以把全班同學的習作貼在墻報上”這一要求充分表明了統編教材對學生習作要求的寬泛性,旨在讓學生在分享自己作品的同時,也可以看到更多其他同學的作品,聽到更多的反饋意見。因此,在《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你的家鄉哪個季節最美?為什么?”這個小練筆完成之后,教師就可以在班級內組織“最美家鄉評比大賽”,讓學生自主報名,把自己認為滿意的作品張貼在評比欄里,所有同學是評委,選出“最美家鄉”。這樣一來,學生練筆的興趣會更濃。
(二)重視交流指導,提升表達實效
表達是為了交流,交流是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表達。因此,交流不僅要重形式,更要重品質。教師要幫助學生在交流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為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奠基。
如在《鋪滿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課的課后小練筆中要求學生能夠把自己在上學或者放學路上看到的景色寫下來,教材中安排這個小練筆訓練的目的是讓學生能夠發現更多生活中的平凡之美,為單元習作“寫日記”積累更多的生活素材。在這個課后小練筆的交流活動中,教師就要把學生關注的焦點放在“觀察生活,并發現生活中的美”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逐步學會觀察,才能提升學生的寫話品質。
綜上所述,在三年級上冊課后小練筆的教學中,教師要能根據練筆內容,精準確定“寫什么”的教學目標,并要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注重教材中練筆信息的整合,還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練筆交流活動,以真正落實語文要素,提升課堂小練筆的實效性。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