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岑
[摘 要]言思共生是故事類文本教學的重要主導思維和方法,教師要科學探尋語言表達的起點,在語言鑒賞體驗中形成表達能力,在發動學生展開思維運動時,要為學生規劃清晰路線,讓學生在思辨、穿越中完成認知內化,形成思維圖示,最終達成言思共生的目標。
[關鍵詞]言思共生;故事類文本;教學路徑
[中圖分類號] G623.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9068(2020)25-0076-01
故事類文本有豐富的情節和典型的人物,這些因素都屬于文本教學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之中,梳理語言構成,規劃言思共生的發現途徑,對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成長有重要幫助。品析語言時,要合理涵泳、咀嚼和歷練,讓學生獲得語感成長;在思維激發時,要引導學生展開拓寬想象,讓學生實現更多穿越,在思維馳騁中建立思想智慧。
一、“言思共生”起點探尋,情節和人物觀照
閱讀故事類文本時,梳理故事情節是最初的體驗,學生對故事有特殊情結,這是重要教學設計信息。教師針對學生學習訴求展開言思發掘,讓學生在關注故事情節發展和人物塑造中,能夠獲得豐富學習主動力。
如教學第十冊語文《草船借箭》,這個文本是根據《三國演義》改編的,寫了周瑜和諸葛亮斗智的故事,在閱讀教學啟動后,教師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影視片段,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然后為學生做出閱讀布設:展開梳理性閱讀,歸結主要情節,對主要人物周瑜和諸葛亮進行性格分析,說說這兩個人物都具有什么樣的性格特點。學生開始閱讀思考,教師深入課堂,與學生展開個性對話,對主要人物的性格品質等方面進行發掘和討論,很快就形成了共性認知。課堂互動階段,教師要求學生在學習小組內展示自己的閱讀見解,讓其他學生給出集體評價,形成閱讀共識。教師進行深入觀察,對學生的個性表現進行個性點評,給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啟迪。
教師為學生播放影視片段,目的是調度學生學習主動性。學生對名著大多有一些認識,教師抓住學生學習心理展開教學發動,為學生帶來更多學習提示,讓學生在閱讀互動之中建立認知,特別是對情節和人物進行重點分析解讀,將學習推向高點。
二、“言思共生”過程梳理,文本和生本接軌
教材選入的故事資源與學生生活有更多契合,教師要注意文本生本思維對接,并通過想象和聯想,形成言思共生的互動認知。
如教學《景陽岡》,學生對武松這個人物都有認知,武松打虎早已深入人心,在閱讀文本內容時,教師先讓學生講述生活中聽聞的武松故事,很多學生都給出積極回應,教師先讓學生講述故事內容,將課堂學習氣氛調動起來。為給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知的機會,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一組武松的圖片信息,學生觀看圖片展開講述和感知,其學習討論順利推進。在文本閱讀環節,教師要求學生展開合作學習,同桌兩個人協作創編課本劇,設計好腳本,準備提交班級篩選。學生聽說有合作任務,自然有積極參與主動性。
教師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讓學生講述生活中獲取的武松故事,為學生進入閱讀環節創造良好條件。教師為學生布設課本劇創編任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挑戰,其訓練效果更值得期待。
三、“言思共生”結果歸結,語感和文感構建
在言思訓練設計時,教師要求學生展開多種形式的讀寫操作,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語感和文感,還能夠促進其思想品質的形成。
在教學《田忌賽馬》時,教師為學生播放相關動畫片,成功激活學生學習故事的主動性。為訓練學生語感,教師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述這個故事,需要對典型情節做典型展示。學生接受任務后,都能夠順利進入準備環節,教師指導學生列出復述提綱,讓學生在具體感知體驗中形成學科認知。學生在學習小組內輪流講述文本故事,教師指導其他成員展開互評活動,選出小組講述故事代表。學生講述更為認真,課堂互動氣氛和諧起來。
教師為學生設計了故事復述任務,并指導學生講述,給出方法指導,這對學生來說是極為難得的。從學生學習體驗情況可以看出,教師教學設計是比較有針對性的,給學生帶來的學習體驗也是極為豐富的。語文學科訓練離不開語感文感構建,教師利用多種訓練展開歷練,能夠獲得豐富學習成果。
言思共生是故事類文本教學的重要主導思維和方法,教師要科學探尋語言表達的起點,在語言鑒賞體驗中形成表達能力,在發動學生展開思維運動時,要為學生規劃清晰路線,讓學生在思辨、穿越中完成認知內化,形成思維圖示,最終達成言思共生的目標。故事類文本包含豐富生活哲理,這也是言思探索中需要重點關注的內容。
(責編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