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婭楠 沈陽
關鍵詞 社會治理 治理能力 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機制
作者簡介:丁婭楠,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沈陽,云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圖分類號:D630.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0.07.238
首先,“治理”一詞在西方被譯為“govern”,而在中國古代有“治國理政”一說,治理即從國家層面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統治、管理。而社會治理,即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社會治理理論強調社會各方應以合作協商、共建共享的方式來處理復雜的社會問題以及社會矛盾。相比較于其他治理的概念而言,社會治理更加注重實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參與感和獲得感以及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如何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問題。
中國社會治理思想是基于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而進一步展開的,馬克思雖然沒有專門提出過“社會治理”的概念,但是在馬克思的很多經典著作中卻蘊含著極其豐富的社會治理思想,例如《共產黨宣言》《德意志意識形態》等。馬克思認為,社會治理的主體包括國家、社會和人民:國家作為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自然是社會治理的主體之一,馬克思的國家學說便指出國家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機器,參與社會治理的全過程;而社會作為社會治理的主體也同時是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核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同樣是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的關鍵??傊?,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就是要以社會革命、社會改革和社會建設的多元治理方式最終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社會治理要想取得突破和顯著成效,就必須在理論上不斷創新,在實踐上不斷探索,實現社會治理體系的逐步完善以及動態發展?,F今我國的社會治理過程更加細化、更具有針對性,除宏觀層面的社會管理外,逐步創新出了微觀層面的社區建設、基層管理和相關政府服務等。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習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深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繼續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吸取和借鑒前人的經驗教訓,不斷創新治理方法,堅持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以及源頭治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從而使得我國的國家治理體系具有科學性、合理性,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民族特色以及時代特色。面對新的社會形勢和國際態勢,“加快形成科學有效的社會治理體制,確保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十九大報告中也進一步明確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為新時代的社會治理創新指明了方向,描繪了藍圖。
(一)滿足于應對社會問題的現實需求
現今,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我國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期和深水區,社會治理也受到了嚴峻的挑戰。我們應該以問題為導向,發揮問題意識,在發現問題的過程中解決問題,運用好“問題倒逼”機制來指導社會治理工作,這也是習總書記多次強調的重要方法論之一。當前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涌現出來亟待解決,例如勞資糾紛問題、食品安全問題、人口老齡化問題等。要想有效科學地解決這些社會現實問題,必須在充分發揮中國共產黨和政府領導與管理作用的同時,通過完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動員以及吸納社會組織、全體民眾參與社會事務的管理,社會治理及其“多方參與、共同治理”的理念更有利于解決當前的現實社會問題,從“管理”走向“治理”是有效應對當前社會問題的現實需求。
(二)有助于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治理思想的關鍵,是社會治理思想的內在要求,同時也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才能使社會治理發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廣大民眾廣泛參與到社會治理中來,可以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人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形成人民監督、政府引導的社會自治聯動機制。在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的過程中,不斷拓寬公民參與的渠道,例如采取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重大事項公示制度以及社會聽證制度從而營造公民參與社會治理的公共精神及社會氛圍,使政府的各項決策更加科學、更加完善、能夠較大程度地惠及全體公民。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也是開展社會基層治理的有效手段,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社會基層治理的質量和水平,緩解了由社會不良現象引發的社會公共矛盾,最大程度地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合理配置,充分發揮了公民集體智慧的結晶,有利于構建開放型政府、智慧型政府,成為社會良性發展的內生動力。這種“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是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的本質要求,也是新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新的必然結果,只有這樣才能使社會治理永葆生機活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
社會治理能力的不斷提高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基礎和前提。社會治理不是一蹴而就的過程,而是一項關乎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公共安全秩序的系統工程。對于嵌入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展的社會治理而言,必須要直面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是:到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年(2021年)時,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顯成效;到2035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2049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不斷加強社會治理能力,不僅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同時也是對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的傳承與發展,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的新境界,有利于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彰顯我國治理體系的最大優勢。
(一)強化政府決策機制和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機制
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發生的社會大背景下,建立科學高效的政府決策機制和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機制已然迫在眉睫。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系統,是指針對各種危害(包括重大安全事件、事故、突發災害、潛在危害因素、甚至戰爭)及其隱患對公共設施、居民和社會造成的不安全因素,而采取的各種應對策略、技術和措施形成的“統一指揮、分級負責、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應急聯動體系。為了更好地履行政府的公共職能,其決策機制和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機制必須做到決策下達快、決策反映民生民意、以及應急基礎設備科學實用,實現各個省份、各個部門應急信息的資源共享,做到隨時溝通,協同應對。
在重大疫情下,強化政府決策機制和公共安全應急管理機制,可以提升政府對公共安全問題的預見能力和實施救治的效率,能夠及時高效地處理社會突發狀況,一定程度上也能增強社會的穩定程度以及政府的公信力。面對重大疫情,需要政府在宏觀層面做出引導,及時止損,力爭把疫情的確診數、疑似數以及死亡數等危害降至最低限度。政府站在全局角度開展公共衛生危機應對,努力構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公共安全應急管理系統,統籌公共衛生安全治理,最終實現政府的科學合理調控以保障社會運行的正常安全秩序。
(二)加強群眾、社區干預和基層社會治理能力
在疫情面前,公共安全危機應對要落實到實處中去,社區是最基層的防線,是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中介和載體。為防止疫情的蔓延,要做好社區的“封閉式管理”,各社區只臨時保留一個居民進出口,做好引導和宣傳工作,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普及疫情防控的相關知識,開展對官方辟謠信息的解釋,避免謠言引發的社會恐慌等不良現象。社區還應該優化居民管理體系,對出入社區的居民進行嚴格的體溫檢測,很多社區使用二維碼進行掃碼登記,讓防控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從基層處輔助政府防疫工作,對不配合檢查的行為進行正當規勸,把社區基層治理工作做細做實,充分發揮了社區干預的積極作用。在疫情防控中,社區基層治理的各項舉措進一步推進了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設,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須深入落實社區基層治理,凝聚社區共同體意識,與政府協同發力,使社區成為政府的助力劑,最終提升社區基層治理的現代化水平。
在重大疫情下,社會治理也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我們每個公民都有責任、有義務參與到抗擊重大疫情的隊伍中來,為社會基層治理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無論面對何種災害或疫情,社會民眾都是首當其沖的受害者,所以必須強化群眾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明確群眾在公共安全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和責任擔當。要不斷強化公民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配合政府和社會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在公眾場合自覺佩戴口罩、接受健康檢查,終止人員密集的聚集活動,在謠言面前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信謠傳謠,全面增強防范意識,密切關注自身健康狀況,既是保護自己,也是對社會負責,同時也為社會公共衛生危機的應對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
(三)利用互聯網大數據,提升輿情引導能力
當前我國正處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互聯網成為助力疫情防控的重要保障。要依托現有的大數據平臺,以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為抓手,才能實現智慧防疫,利用互聯網信息平臺等現代化技術手段整合分析疫情數據,進一步實現疫情大數據立體化、動態化以及可視化,對疫情防控實行網格化管理,實現信息數據的快速采集,實時監測社會人員聚集情況從而進一步掌握疫情狀況。同時,可以進行線上防疫執勤,減少治安人員出入,并且進行線上的宣傳播報,保障群眾對于疫情的知情權。其次,開通一系列的線上服務,例如水電費繳納、行政審批事項咨詢以及社保醫保線上繳納等便民服務,使人民群眾足不出戶就能辦理相關業務,推動“實體服務平臺”向“虛擬服務平臺”轉移,減少辦事人員疫情傳播的風險??爝f、外賣配送服務都可采取“無接觸”式配送方式,用現代化技術手段實現取件智能化,減少交叉感染、降低接觸風險。
但是,在互聯網信息平臺飛速發展的今天,必須嚴格管理網絡秩序,謹防網絡謠言肆意傳播,構筑網絡安全屏障,保障安全的網絡秩序和環境。政府應當率先搶占輿論戰場的主導權和制高點,以避免因信息真空的出現而導致的謠言滋生與擴散,切實維護網絡環境安全。整治網絡謠言,公眾要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養,必須規范網絡傳播秩序,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整治力度,以法律為準繩避免謠言惡意傳播,運用法律法規加大對網絡謠言的懲治力度。政府還應該積極開展輿情引導,引導廣大網民們理性參與互聯網內容建設,維護廣大網民共同精神家園的環境,構建一個理性客觀、積極健康的網絡輿論生態環境,最終實現網絡空間風清氣正。
(四)開展社會心理疏導,維護社會穩定
在新型冠狀病毒重大疫情發生的社會背景下,安撫公眾的心理情緒尤為關鍵,只有做好社會公眾的心理疏導,才能更好地維護社會的健康發展,實現社會的長治久安。“對社會來說,安全問題造成的最大危害在于社會秩序遭到破壞并由此帶來社會心理的脆弱。” 首先,要適時開展政府公關,在疫情傳播期間,公眾的心理非常脆弱,他們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支撐。塑造好政府形象及其重要,打造陽光政府,樹立牢固的服務意識,提高政府效能,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其次,還可以組織社會機構和相關組織開展疫情期間的社會心理疏導活動,為我們的心靈也戴上“口罩”,廣泛調動社會專業團隊的力量,學習與心理干預相關的倫理道德規范,提前出臺社會心理咨詢預案,構建群防群治的專業心理疏導咨詢系統,以便于減輕新冠病毒疫情所致的心理傷害,為社會穩定前進助力加油。
在抗擊重大疫情的過程中,為適應我國社會治理創新的要求,應不斷提高我國社會治理的水平與能力,構建社會公共安全治理體系,形成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構筑“中國之治”,從而進一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因此,在新時代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背景下,社會公共安全治理尤為關鍵,應當由被動應急轉化為主動預防,由政府單向管理轉化為社會多元治理。實踐表明,面對突發的公共衛生安全事件,舊有的社會治理模式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發展的需求,必須構建好國家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治理共同體,社會治理共同體既是踐行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舉措,也推進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在疫情防控的過程中為社會治理提供新方案與新思路,彰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發揮“中國之治”的治理智慧和治理優勢,爭取早日迎來疫情的拐點,戰勝疫情,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注釋:
人民出版社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張維平.社會學視野中的公共安全與應急機制[J].中國公共安全:學術版,2007(2):10.
參考文獻:
[1]顏曉峰.“中國之治”與堅定“四個自信”[J].思想理論教育,2020(1).
[2]羅志剛.馬克思社會治理思想及其對我國社會治理價值取向的引領[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
[3]錢春海.推動制度體系結構性穩定與國家治理效能提高[J].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9(6).
[4]剡謹.從“社會管理”轉向“社會治理”的意義及對策研究[J].社科縱橫,2015(1):1-4.
[5]袁秉達.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設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創新和完善[J].科學社會主義,20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