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剛
2000年起任董事會秘書,現任職神州高鐵,“金圓桌獎”最具創新力董秘獎得主
明確董事長為公司治理的第一責任人、總負責人,這種“責任”不是對外的法律責任,而是內部的管理責任
2020年5月,證監會對新綸科技、董事監事高管等20名責任人給予警告、罰款:公司2016年至2018年虛構貿易業務,虛增收入、成本及利潤;未按規定披露關聯交易和對外擔保。6月,證監會對獐子島給予警告、罰款,對15名責任人員罰款,對4名主要責任人市場禁入:2014年、2015年連續虧損的情況下,相關責任人員不以實際采捕海域為依據進行成本結轉,導致財務報告嚴重失真。7月,康美藥業實際控制人、原董事長、總經理馬興田因涉嫌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被公安機關采取強制措施。馬興田組織將上市公司資金轉移到其控制的關聯方,且未在定期報告里披露相關情況;組織策劃通過虛增營業收入、虛增貨幣資金等方式連續數年實施財務造假。這一起起違法違規,無不指向大股東的行為規范、董事會的監督職能、公司內控有效性、信息披露合規等公司治理核心問題。
《公司法》是公司治理規范的主要法律,對治理規定了大量自治條款。自治的旗幟下,很多公司能省則省,本應高度關注的基礎性公司治理體系建設,變成簡單復制公司法條文,或者對工商部門提供的公司章程范本的“填空”,在上市公司是按照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監管文件要求規定就OK,對如何結合公司實際情況來保證治理的有效性并不關注。涉嫌觸犯刑法的公司治理違法,因現實中行政調查相對較弱、與刑事犯罪移送案件證據要求較高銜接不暢,極少進入追究刑責程序。原證券法、證券監管體系對公司治理違法問題的責任條款欠缺、處罰過低,使公司治理領域長期處于法律責任弱化、建設職責虛化的監管氛圍之中。
2020年3月,新修訂的證券法施行,公司治理主體的責任上升到法律層面,對信息披露的行政處罰力度大幅提高。修訂中的《刑法》大幅提升財務造假犯罪的量刑,上市公司董監高違背忠實義務將面臨更重刑罰。執行層面,2020年以來國家不同層級、各相關機關的多次會議和連續發聲,證監會對惡性違法案件的頂格處罰:宣告中國A股已步入“嚴刑峻法”時代,全面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核心是公司治理水平)將成為時代主旋律。上市公司需守住公司治理的底線,同時不能滿足于底線。
上市公司要守住治理底線,首先需明確公司治理建設與管理的第一責任人。
公司治理作為一項系統工作,包括公司治理方面的組織建設、團隊建設、制度建設,甚至文化建設,需要統籌不同主體的工作并落實各項制度的執行。僅依靠法規所規定的董監高、股東的權利義務和職責,難以界定誰應對整個公司治理負責。居于公司治理中心的董事會的召集人——董事長應擔當此責。目前法律及監管規定中,董事長的職責是董事會的召集人和主持人,并未賦予其對公司治理的管理職責。按照公司法的思路,董事長在公司治理中的職責,是公司自治的事項。監管機構可通過規范性文件,引導上市公司對董事長的“公司治理第一責任人”角色進行明確,實現公司治理一盤棋和規范化提升。
《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規定,“董事長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事務管理承擔首要責任”。信息披露只是公司治理中的一項工作,且信息披露只是公司治理問題的結果呈現,董事長只對信息披露負責而不對公司治理負責,有治標不治本之嫌。
雖然有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只是公司大股東、實際控制人的代表或代言人,但明確董事長對公司治理負責,也會促使董事長背后的股東規范作為,積極作為。明確董事長為公司治理的第一責任人、總負責人,這種“責任”不是對外的法律責任,而是內部的管理責任。
公司治理守住底線,必須建立相應的公司治理工作體系。
股東大會、董事會及其專門委員會、監事會本身即是治理機構和工作機構,其作為會議組織需要常設的工作機構來保證其運行,董事會辦公室、監事會辦公室、審計部等公司的職能部門要保證“三會”的正常運轉、有效運作。董事會秘書、證券事務代表、總審計師或審計部經理,更應作為專業管理人員,為公司治理工作體系的運行發揮作用。
公司治理工作體系的建設,不僅是組織建設、團隊建設和制度建設,更是責任體系的建立。在董事會內部,董事長組織建立董事、各專門委員會的分工負責機制,對承擔具體工作的董秘、董事會辦公室等人員與機構明確具體的責任。對監事會如何有效發揮監督職能,需要董事長與監事會主席協調,由股東大會對監事會在公司治理體系中的責任加以明確。對于總經理代表的管理層及下屬的經營管理部門、子公司,則通過總經理工作細則及重大事項內部報告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信息披露差錯責任追究制度等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來界定內部責任。
治理工作體系要全面構建長效機制,需要通過內控評價、內控審計,對公司治理體系的運行效率、運行效果進行檢查與監督,評價公司治理方面的規章制度執行情況,評估公司治理體系各機構、各主體規范運作情況,保證公司治理的各項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得到落實。
公司治理,決不能只是守住法律劃定的底線。
哲學家康德說,“法律是道德標準的底線”。對上市公司而言,合法合規僅達到了資本市場商業道德的底線。你不能指望公司治理方面僅滿足于不違法的上市公司,會在信息披露等方面充分尊重中小股東、積極維護廣大投資者的合法權益。
《上市公司治理準則》規定,“鼓勵上市公司根據自身特點,探索和豐富公司治理實踐,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上市公司應當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弘揚優秀企業家精神,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形成良好公司治理實踐?!币患矣凶非蟮纳鲜泄?,不會滿足于合規,而是會從公司的實際出發,將企業的價值觀、發展理念融入治理工作體系的建設之中,在公司的發展中不斷進行治理的調整與升級,從而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公司治理體系:無論是世界五百強企業還是努力成為百年老店的上市公司,都在走這條大路,走大路才會越走越寬、行穩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