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劉慧 郭麗詞 靳寶葉 楊雪

【摘 ?要】目的:觀察肺表面活性物質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效果。方法:我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間收治的38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為研究對象,均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總結治療效果。結果:38例患兒2h后動脈血氣分析數值與治療前相比改善明顯,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38例患兒死亡率5.26%,治愈率94.74%。結論: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的應用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降低死亡率。
【關鍵詞】肺表面活性物質;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22.1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672-3783(2020)08-0266-02
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是為臨床常見新生兒危重癥,本病的發生與肺表面活性物質(PS)缺乏有關,多見于早產兒,該病患兒在生后數小時內可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面色紫紺、呼吸衰竭等癥狀,常規治療為機械通氣[1]。本次研究比較我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38例應用肺表面活性物質治療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為治療前后相關動脈血氧分壓數值變化情況以及患者預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新生兒收住38例呼吸窘迫綜合征,其中男24例,女14例,早產兒24例,足月兒14例,體重:有8例出生體重在1500g-1900g,有5例出生體重在2000g-2500g,有25g出生體重超過2500g5例。納入標準:(1)參考2019版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相關內容[2],患兒均在出生后出現進行性呼吸困難、面色紫紺、呼吸困難等癥狀,氧分壓/吸入氧濃度低于26.7kPa,吸氣性三凹征和典型胸部X線表現。(2)本次研究征得患兒家長、醫院同意。排除標準:(1)排除合并其他臟器疾病患兒。(2)排除診療資料不全的患兒。
1.2方法
1.2.1常規呼吸支持:根據臨床表現、血氣分析、胸片、經皮氧飽和度等因素,決定機械通氣的類型:持續氣道正壓通氣(CPAP),常頻機械通氣。持續氣道正壓通氣:能使肺泡在呼氣末保持正壓,防止肺泡萎陷,并有助于萎陷的肺泡重新張開?;純河凶灾骱粑?,氧分壓<50mmHg,二氧化碳分壓<60mmHg,選用CPAP。初設參數:PEEP4—6cmH2o,根據病情逐漸增加,每次調節1—2cmH2o,最高壓力不超過8cmH2o。氧流量6—8L/min,氧濃度一般從低濃度40%開始,按照5—10%的幅度提高或降低氧濃度。常頻機械通氣:患兒使用CPAP治療1—2小時臨床癥狀無改善,復查血氣分析二氧化碳分壓>60mmHg,氧分壓<50mmHg,或者是入院時臨床癥狀較重,血氣分析二氧化碳分壓>60mmHg,氧分壓<50mmHg,改用常頻機械通氣,選擇SIMV通氣模式:設置參數PIP16—20mmHg;PEEP:4—6mmHg,Ti0.3—0.5s,RR40—60次/分,Fio240%。
1.2.2肺表面活性物質(意大利凱西制藥公司,固爾蘇、豬肺磷脂注射液,產品批號:1078030)治療,使用第一次劑量為200mg,第二次劑量為100mg,給藥前溫藥至37 0C,新生兒保持仰臥位的體位,將氣管內分泌物充分吸出后,而后將肺表面活性劑借助氣管導管,隨后予以新生兒5min的復蘇氣囊加壓即可,需保證給藥次數不超過3次,第一次給藥后6—12小時可以再次重復給藥,最大總劑量300-400mg/kg。根據根據胎齡及體重選擇喉鏡鏡片和氣管導管的選擇,一般情況下早產兒0號或者00號鏡片,足月兒1號鏡片。體重<1000g,導管內徑2.5mm;體重1000—2000g,導管內徑3.0mm;體重2000—3000g,導管內徑3.5mm;體重>3000g,導管內徑3.5—4.0mm。
1.3觀察指標
觀察38例患兒治療前、治療2h后相關動脈血氣分析數值變化情況以及死亡率。
1.4統計學處理
SPSS21.0系統處理結果數據,( ±S)表示的計量數據應用t 檢驗,(%)表示的計數數據應用χ2檢驗,P值低于0.05則表示組間數據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8例患兒僅2例給予豬肺磷脂注射液后直接選擇常頻機械通氣,其余36例予豬肺磷脂注射液后拔管選擇鼻賽式CPAP輔助通氣,兩組患兒治療前后血氣分析數值變化情況,具體情況(見表1),38例死亡2例,死亡率5.26%。
3討論
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進患兒因肺肺表面活性物質缺失,呼吸道防御能力低,在細菌、病毒等外源性物質刺激下,患兒肺臟可出現炎癥反應,肺泡-毛細血管膜通透性降低,肺順應性降低,該病臨床常用治療方法為呼吸支持治療,患兒長期機械通氣可進一步影響呼吸道防御能力,對患兒肺臟造成損傷。
豬肺磷脂注射液(固爾蘇)是一種白色或乳白色懸浮液,主要成分為豬肺磷脂,該品給藥后可提升機體特異性蛋白以及高磷脂代謝,繼而提升肺部通氣量,緩解臨床癥狀、改善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患兒不適癥狀[3]。本次研究顯示35例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患兒治療2h后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氧合指數以及動脈血氧分壓等血氣分析數值改善明顯,死亡率為5.26%。
綜上所述,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患兒肺表面活性物質可顯著提升治療效果,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善鳳,廖柳華.肺表面活性物質用于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臨床療效分析[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7(5):16-17.
[2] 黃曉芳,馮琪.2019版歐洲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防治指南更新要點[J].中華新生兒科雜志,2019,34(4):310-315.
[3] 袁玉肖,姜凱.肺表面活性物質用于足月新生兒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治療的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5,11(23):13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