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鴻文 安琦
摘 要:高校是弘揚中華優良傳統文化的重要園地,而戲曲作為高度綜合化、藝術化的人文精品,能有效地發揮獨特的教育功能,促進大學生成才。本文中,我就戲曲文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之間的滲透,做了一些淺顯的論述。
關鍵詞:戲曲;高校;教育;文化;價值觀
“為什么要進行戲曲教育”?要回答這個問題,似乎有許多話可說。但當與大學生接觸后,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就不僅僅是浮在一般性說理的解釋了,戲曲作為中國人民曾經的精神食糧,又是高度綜合化、藝術化的人文精品,她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欣賞價值和教育價值。高校是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園地,戲曲教育的滲透,讓他們在有較高的科學素質的同時也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素養。
一、戲曲教育的危機的思考
戲曲這種藝術形式,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然而我們目前的宣傳和推廣卻始終沒有收到好的效果。
(一)來自媒體及外來文化的沖擊
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外來文化如潮水般涌入國門,各種媒體的沖擊,年輕一代文化價值觀的形成也具有多元化,為數不少的年輕人喜歡明星勝過歷史上的英雄;熟悉明星的緋聞勝過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出于對快餐食品的喜好,進一步發展到對各種速成的文化現象的癡迷、習慣于多變的流行與時尚。這些因素都使不少大學生的民族音樂意識日趨薄弱,對民歌、民樂不感興趣,對傳統戲曲更是不屑一聽。這一切最終可能導致大學生們在行為處事時熱衷于以最簡單的材料,拼湊成簡單的觀點,其結果是看似熱鬧而缺乏實質性的內涵,如果將這樣的文化接受與消費作為提高大學生文化修養的唯一途徑、成為大學生文化積累的唯一源泉,顯然是不適當的。
(二)來自校園師資的匱乏
要讓戲曲藝術走進大學校園,最關鍵的問題是藝術師資。戲曲所包含的內容特別是所蘊含的中國文化都要求任課教師必須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高超的教學水平,然而我們在職音樂教師的戲曲藝術水平還有待提高。
二、戲曲文化與大學生傳統文化的認同
翻開中國歷史長卷,我們驚喜的發現:戲曲藝術的發展始終參與了中國社會發展的衰落與興盛,這使得人們甚至希望通過戲曲將散落的中國文化明珠重新串聯起來,讓它重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光彩。因此,戲曲呈現出了多種功能:
(一)擔負道德觀教育的責任
戲曲以反映中國歷史上的知名人物、著名事件等多種形式闡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觀,它具有直觀、易懂的效果,便于大眾理解與接受。如戲曲所描述的故事情節看,基本上取自中國的古典小說、文學名著和民間流傳的歷史故事。
(二)增加知識,提高審美的功能
戲曲具有獨特的知識性,唱念做打、角色分行、舞美化妝、流派藝術、劇目音韻、伴奏等等,這些具體可感的藝術不僅讓大學生認同戲曲藝術的知識功能,甚至對其進行理性、客觀地思考并能有選擇地加以借鑒和吸收,提高審美能力。
(三)具備強化社會秩序的功用
“舞臺小社會,社會大舞臺”,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有穩定的社會秩序。戲曲表演的程式性、忠奸的角色、勾畫的臉譜、服裝搭配的色彩、唱白的腔調等,都有事先設定好的程序。這種把感性的、直觀的東西轉化為社會的、理性的東西,會把人的本能沖動和情緒疏導到正確的軌道,引向高尚的境界。從某種意義上說,戲曲藝術的凈化作用對大學生人生觀的確立和自信心的增強有很大的影響。
三、戲曲藝術在大學生素質拓展中的重要意義
(一)戲曲教育可提高大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首先,戲曲是一門藝術,具有內容豐富的知識體系,它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集思想性藝術性與一體,藝術性和教育性相融合,寓德于美,寓教于樂,在學生中推行,是對民族文化的一種弘揚。
其次,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不僅記載了文明,同時也給為我們創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戲曲自誕生以來就一直以獨特的形式反映著時代的重大事件和社會變革,是歷史的“活化石”,如《將相合》《漢劉邦》《趙氏托孤》都是記載了重大歷史事件。
再次,戲曲中的許多劇目都取自于文學作品,如《群英會》、《定軍山》取自《三國演義》,《楊門女將》取自《楊家將》,《智取威虎山》取自《林海雪原》等。通過欣賞,可以增加大學生的文學知識,提高他們的文學修養,加深他們對于這些文學作品的理解。
(二)戲曲教育可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
(1)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傾向特點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絕大多數渴求知,關心政治。然而,他們也有其自身的某些弱點,比如說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了解只是“進了教材”、“進了課堂”,而并沒有真正“進頭腦”,甚至有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比較模糊。再加上經濟全球化對人們的沖擊,激發了當代大學生思想的活躍與發展的同時,也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傾向,這就要求加強對當代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教育,幫助大學生認識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歷史趨勢,引導他們逐步確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
(2)解決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傾向問題的對策
面對世界范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觀念、文化觀念、價值追求受到了強烈沖擊,如果我們不加強對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和傳統文化教育,他們很有可能淡忘自己的民族文化。蔡元培先生認為:藝術教育具有“輔德性”,可以起到以美啟真、以美啟善的作用。通過戲曲藝術教育,學生激起對正義的向往、對邪惡的鞭撻、對殘暴的憤慨,去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魅力,驚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悠久燦爛和博大精深,從而激發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三)戲曲教育可健全大學生身心健康
社會矛盾的增加和社會壓力的增大,許多大學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與心理疾病,而戲曲藝術教育在健全人的身心方面有著重要作用。通過戲曲這種獨特的藝術,一方面可以幫助他們排解壓抑,另一方面戲曲中的基本功,相當于體育運動,可以使人的四肢、大腦、肌肉都得到鍛煉,促進人的血液循環、身體協調,大學生在學唱戲曲的過程中,使自己的身體得到了鍛煉。
總之,戲曲教育是一門有著規范體系的精美藝術,讓戲曲文化走進校園,把她和學校的素質教育結合起來,既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嘗試,也是一種新的探索。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應發揮戲曲藝術教育優勢,陶冶情操,振奮民族精神,讓她成為素質教育的有利途徑,在大學校園中枝繁葉茂。
參考文獻
[1]王志萍.藝術教育與大學生人才培養.當代教育論壇,2001.
[2]熊偉.談高校校園戲曲藝術欣賞與德育滲透.湖北社會科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