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會經濟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們的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而現代科學技術也在日益更新之中,以智能手機、手表及平板電腦等為載體的信息傳播工具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觀。科技應用的迅猛增長,再結合網絡通訊速度的加快,讓信息傳遞有了更強的通達度,而傳遞方式也變得多元高效,傳播、可視化效果也比舊有的紙質時代更加立體吸睛。但是在這樣的社會先決條件下,雖然新媒介的應用推進了城市發展,但是卻給傳統紙質的傳播方式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所以本文基于如何在信息洪流之中保持立足之態,選擇怎樣適合的信息獲取工具來作為研究重點。身處數字媒體時代之中,我們生活的點點滴滴都離不開電子閱讀,而電子閱讀的主要特點便是信息更新快及閱讀自由方便為主,相比舊有的紙質類傳媒工具而言更加時尚.在結合使用經驗的情況下,筆者開始探究在數字媒體時代下,紙質傳播應該何去何從?需要從哪些面向進行更新,才能使紙質媒介也能在數字時代中有更多的發展前景。
關鍵詞:數字媒體;紙質書籍;裝幀設計
引言
書籍本就為傳承華夏文明上千年歷史的載體,發展到當下的數字媒體時代,是人們獲取信息最基本的途徑。經歷了陶瓷、龜骨、墻壁到絹帛、竹等傳遞方式的更迭后,出現沿用至今作的記錄書寫信息媒介--紙張,改變了人們傳遞信息、獲取信息的途徑,作為新興的閱讀載體加速了文化傳播的速度,同時推動文明兼具創新與傳承。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數字媒體時代中,書籍傳播早已不再局限于紙媒這一種方式,依托于移動自媒體應運而生的電子書籍,對傳統紙質書籍造成不小沖擊,將信息傳遞、閱讀載體更新為三維空間。而電子書籍本身具有易攜帶性與實時性,讓人們愈加愿意選擇其為主要的閱讀形式,筆者基于此進行了紙質閱讀與電子閱讀的區別及分析,結合實踐對于紙質媒介應對電子媒介的沖擊展開研究。探討如何在數字媒體時代下更新書籍裝幀設計,讓舊有紙媒能夠在數字時代中依然能夠發揮自身價值而做出思考。
一、在時代發展中紙質載體的必要性
我們通過閱讀來獲取知識,提高自身境界,便于更好的了解世界。閱讀從本質上實現了人的自我構建,塑造自我的心智,引發對世界認知的深度探究,否則將會受到精神空虛的威脅。在社會、科技發展的當下,獲取信息的途徑也在增加,相對信息載體也隨之及時更新。按照現下的信息傳播媒介來說,閱讀基本分為電子與紙質這兩種形式。電子閱讀是通過數碼產品呈現信息的,閱讀時方便及時檢索信息,優于傳統閱讀方式,集圖片、音視頻及文字于一體,視覺內容豐富多彩;但在閱讀過程中想象力降低,缺失理性思考,無法像紙媒一樣集中注意力;而最主要的問題在于網絡信息的內容良莠不齊,相較于舊有紙媒來說,其在發展過程中存在些許弊端。綜上所述紙媒閱讀自身的優勢還是無法被替代的,當下我們在獲取信息時,更關注閱讀過程的健康性,本文認為在飛速發展的數字媒體時代中,也要重視紙媒信息載體的發展,保障閱讀環境多元化的發展。
二、傳統書籍裝幀形態
有了紙質的出現才衍生到書籍的各種裝幀形式,紙作為文明記錄信息的載體,也隨著經濟發展而不斷更新。早期從帛書-卷軸開始作為信息載體,但是軸幅過長不便于閱讀,于是可隨意閱讀的折頁裝,也是書籍從卷軸到冊頁裝訂的歷史過渡時期;隨之雕版印刷術的出現,改變舊有記錄方式且提升信息傳輸的效率,印刷時代為書籍形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后演化到線裝書,美觀大方且不易損壞,利于存放的同時便于管理,至此形式在舊有的書籍基礎上有了質的創新。
書籍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之中為文化結晶體,隨著社會、經濟、人文思潮的演化,促進了人們思維方式的轉化。從不同時期的書籍中可以了解到當時的經濟、文化及政治活動,也為書籍本身的傳承精神屬性,而前文論述的裝幀樣式為物質屬性。筆者認為現代書籍裝幀和印刷創新發展,可從傳統書籍裝幀中汲取新的靈感。在《藏書記要》中早有記錄——宋本、蝴蝶本、冊本、各種訂式... ...書面用古色紙,細絹包等的詳細介紹,不論從材料選用再到色彩搭配上,都反映著當時深厚的文化底蘊,對數字媒體時代的紙媒發展有著學習及參考的重要價值。
三、數字媒體時代下的裝幀設計
造紙術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由“紙”介質為讀者帶來身心上的愉悅情感,在紙質媒介的翻閱過程中沉浸于其中,從而獲得精神上的滿足感。現今在國內外出現截然不同的現象,外國地鐵上乘客們大部分都會手捧報紙、書籍,沉浸在閱讀之中;而在國內乘客群體基本手持電子產品,被稱之為“低頭族”。不可否認的是信息技術發展,改變了人們對于閱讀載體的選擇,不論以何種形式、載體來呈現都是信息傳遞閱讀的功能。現今多數雜志都在推行紙媒與電子刊物雙管齊下,因為電子刊物豐富、直觀的視覺圖像和三維立體是紙質書籍遠不能及的。
現代書籍按照不同的用途使用不同的裝幀方法,常見的裝幀制作多為:線裝、膠裝、騎馬釘裝和精裝等幾種裝訂方式,是體現設計思路多見的方式。其一線裝是最基本的形態,常用于史類、經典書籍的再版裝幀,具有一定的文化歸屬感。本身可以配合書籍的表現形式,配合適宜的主題,讓人有細品的沖動;其二為膠裝方式,為現代書籍裝幀最常見的方式之一。紙張依據規律放置于專業機器中,在書脊一側刷膠合物質,通過裁剪就完成了書籍的裝幀工序。它分為無線與有線膠裝,因為有線膠狀較為牢固耐用且利于保存。其三是騎馬釘裝,其外觀形態始與唐末的蝴蝶裝有異曲同工之處,隨著印刷技術的進步和線裝的發明蝴蝶裝被取代。先不訂合成書心而是書刊內頁、外封在中軸線上進行訂合,適用于較薄的書籍、活動宣傳頁等,制作成本低且便捷。其四是書籍中工序最為繁瑣的精裝書,是成本最高的書籍裝幀形式。精裝書籍表面給人以高貴感的同時,具有耐用易保存的特征,所以也具備較高的收藏實用價值。它能夠承載較多的工藝裝訂制式,為書籍裝幀設計留有巨大的創造空間,能夠更好提升書籍品質。
四、數字媒體時代下的裝幀設計思考
首先人們的大腦感官是與身邊物體進行接觸溝通的基本方式,感受最深刻就是視覺,而傳統書籍裝幀設計主要考量的就是視覺刺激,而忽略了剩下四大感官上的設計。在數字媒體時代下,我們開始重視事物之間的互動性,對于書籍裝幀則可通過手觸摸紙張的材質、厚度、紋理來得到不同的感受,翻書時候聽到的書頁聲讓閱讀者感到愉悅,書本印刷時留下的油墨香更加深化這種感覺。現代的書籍裝幀設計要思量五感的重要性,充分利用其來設計信息傳達模式,使得閱讀者與書籍本身聯系得更加緊密。而后數字媒體時代可以提前預知書籍呈現效果,還能個性化定制書籍材料與工藝的搭配,帶來了書籍銷售方式的革新,為數字時代下的書籍裝幀設計提供無限的設計空間。在數字媒體時代下對于紙質書籍的裝幀設計,可從版式、材料、印刷等應用技術升級開始入手,全面更新制作手段將諸多創意想法實現。隨著時代發展及社會繁榮,也提升了人們的書籍審美,敢于嘗試新的書籍設計理念,但也要秉承嚴謹的態度對待書籍裝幀設計。
五、結語
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開始對精神層面有了更多的需求,而電子產品不斷更迭,也使得我們能獲取更多的信息了解世界更多側面。筆者在文中將電子閱讀與紙媒閱讀做了對比,闡述了各自的優劣,以求從中了解到紙媒閱讀的重要性。在數字媒體時代下,我們雖然離不開電子閱讀的便利,但是紙媒能夠在內心深處留下印記。我們雖然對于紙質書籍固有的表現形式乏味,但是卻對書籍審美提出了更多標準,注重在閱讀過程中與書籍互動的關系;而電子書籍也能從側面為紙質書籍提供新的設計理念,設計師也能將電子書籍的優勢性應用到紙質書籍中,重新喚醒我們對于紙質書籍的喜好。從書籍裝幀設計的角度,去分析加強設計,提高紙質信息載體的魅力,讓紙質閱讀的方式回歸到當下。
參考文獻
[1]呂敬人.書藝問道—書籍設計[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
[2](日)杉浦康平.亞洲的書籍、文字與設計[M].三聯書店,2006
[3](美)威廉姆斯.寫給大家看的設計書[M].蘇金國、李盼等譯.人民郵電出版社,2016
[4]邵瓚.中國當代書籍設計研究[J]大眾文藝理論研究·設計,2012
[5]趙健.范式革命:中國現代書籍設計的開端(1862-1937)[M].人民美術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劉佳(1992-),女,漢族,河南開封人,開封文化藝術職業學院,工藝美術學院專職教師,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與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