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曉紅
摘要:隨著數字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微博等新媒介的興起,微電影、微課、微視頻漸漸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并帶領我們進入了微生活。目前,影視后期制作人才有很大的空缺,而當前學生所學的技能卻不能滿足影視公司的人才需求,因此學生專業技能教學的改革顯得尤為重要。希望通過對基于工作室的中職數字媒體專業技能教學模式進行研究,探索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方式,進而提高中職數字媒體專業的技能教學水平,推進中職專業技能教學與學生就業的良性接軌。
關鍵詞:數字媒體;工作室;專業技能教學模式
中等職業學校作為為社會培養一線應用型人才的教育機構,如何在秉承“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理念下有效開展職業技能教育?本文以中職數字媒體專業為例,對基于工作室的中職數字媒體專業技能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和研究。
一、當前影視后期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
當前的數字媒體專業技能教學基本采用傳統的任務驅動模式展開,即教師布置任務,講解技能要點,學生聽完成教師布置任務。在這種模式下,大多數學生屬于被動的接受者,缺乏了自主思考的機會,以解決教師預設問題為目標。
(二)理論與實踐脫節
當前的影視后期專業所安排的實踐課大多是在實訓機房里進行,幾乎沒有對學生的社會實踐環節安排,解決問題的方法、方式也相對單一,對企業項目實際開發流程的考慮比較少,與市場接軌的環節也相對匱乏,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很難直接對接崗位,學生苦于無法將學校所學知識學以致用,企業苦于又得重新開始培養人才,雙方均難有所得。
(三)實訓項目的來源單一
專業技能教學所采用的實訓內容基本上都來自教材,而一般教材上實訓項目比較簡單,且更新較慢,雖然學生完成了所給的項目,但難以在實際生活中直接得以運用。由于缺乏實戰項目,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專業技能、創新能力等也會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四)師資缺乏實踐經驗
中職影視后期專業的教師大多是傳統計算機專業教師轉崗,他們沒有接受過影視后期專業的系統培養,從而缺乏影視后期技術的專業技能;缺乏行業的實踐經驗,難以把握影視后期教育的宗旨及發展態勢,因而在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
二、實施校企合作影視后期工作室制以培養專業技能的探索
校企合作工作室模式是職業院校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產物,其主要特點就是注重發揮企業的人力與資源優勢,實現校企雙方的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風險共擔,利益雙贏。
所謂校企合作工作室制就是以專業教師為主導,將受教學生作為根本,依托導師工作室,引用企業真實工作項目作為學習任務,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工作者,教師把所學的理論和實踐項目融為一體,加強教、學、做三者的有機結合,突出學生專業能力培養。
(一)構建模擬企業的工作環境
可以將原有的影視后期實訓室進行改造作為工作室,并創設網絡環境,將工作室延伸到圖書館、電子網絡甚至客戶市場,同時也可以直接開發校園項目(例如校園電視臺、學生入學/畢業照、學生畢業紀念冊、各類活動/晚會宣傳等),這樣可以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社會,從而大大提升學習和積極主動性,大幅度提高專注力,提高資料收集和信息檢索的能力。
(二)引入實戰項目
可以參照實際操作項目任務,把工作任務進一步詳細分解或歸納,作為一種導向,參考制作流程,結合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對技能、知識的要求,下發任務說明書,然后對項目實踐所需的方法與手段、基本理論等進行詳細講述和解釋,并與技術人員、企業專家共同進行論證和討論,確保實戰項目有效順利地完成,最后再進行總結和評價。
(三)加強校企合作,建立教學互動反饋機制
校企雙方定期采取走訪、講座等形式,針對雙方的合作情況進行階段性總結,并對工作室進行反饋。項目完成后,工作室教師和企業共同點評,不斷完善工作室培養方案。由于實戰項目緊密結合市場需要,引入了企業專家參與實戰項目指導,學生可以與企業專家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從而使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能夠很好地適應市場的需求,也能很好地適應企業的需求。
(四)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
學生技能培訓,離不開教師專業素養的提升,在工作室平臺上,要經常安排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通過多種渠道為教師提供業務進修和培訓,并鼓勵教師積極申報和參與科研活動。專業教師通過與企業專家和技術人員的交流,通過指導學生進行項目制作,通過工作室將講義編寫等等,開闊了專業視野,提高了專業技術能力,加強了“雙師型”隊伍的建設。
中職學校要想培養出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就需要建立健全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改變專業技能培養模式。將校企合作下的影視后期工作室制引入數字媒體專業,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積極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從而形成項目導向、校企合作、工作室制的新型專業技能培養方式
參考文獻
[1]葉國豐《構建“工作室制”教學平臺,培養創意產業高技能人才》
[2]劉詠松《構建校企合作背景下的“設計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
[3]賽軍《以專業項目為導向的藝術設計工作室教學模式探析》
[4]程訓劍《中職影視后期工作室制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