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建平 李子杰 羅雨哲
摘要:采用探索性數據分析(ESDA)與地理信息技術 (GIS),對2008—2017年安徽省縣域經濟差異時空格局演變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安徽省經濟增長迅速,人均GDP平均增長2.99倍,各區縣人均GDP變異系數由2008年的0.6559降至2017年的0.5730,縣域經濟相對差異增加;全局自相關分析發現縣域經濟總體上呈空間正相關態勢,且相關性逐年增強;局部自相關分析發現,高高集聚區域顯著增加,主要分布在皖江城市帶范圍內,低低集聚區域略有下降,主要分布在皖北地區。
關鍵詞:縣域經濟 ESDA 時空格局 安徽省
1 引言
區域經濟差異分析是近年來地理學和經濟學關注的焦點。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國內經濟發展水平迅速增長。由于地理位置,資源分布,國家政策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區域間經濟差異逐漸增大,區域內部經濟差異也越來越明顯。適度的區域經濟差異能促進宏觀經濟發展,但如果不能科學的控制和利用,將對發達和欠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產生嚴重影響。
縣域經濟是一種以縣城為中心、鄉鎮作為紐帶、農村作為腹地發展的區域經濟,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支撐,是統籌城鄉發展的重要平臺,是解決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的客觀需求,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影響,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迫在眉睫。對縣域經濟差異的形成因素和影響因素進行探究,針對性的對縣域經濟差異進行調控,制定相關有利措施,有利于縮小縣域經濟差異,推動區域經濟平衡發展。
20世紀90年代后期,區域經濟差異問題開始受到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諸多學者采取不同分析方法,針對不同區域尺度進行探索和分析。研究成果主要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在空間尺度上,包括國家、東中西3大地帶、省市域、流域和交通沿線等層面展開研究;二是在方法上,多通過變異系數、泰爾指數、基尼系數等方法進行實證探索。相關研究中,縣域層面的研究較少,研究方法缺乏空間視角,忽視了擴散或極化效應,難以揭露區域經濟差異的空間機理,而以空間關聯測度為焦點的ESDA技術是一種對傳統研究手段進行有效補充的空間統計分析技術,能夠揭露對象間的空間集聚或空間異常。目前已有學者在探究相關領域問題時運用該技術,孫忠秋、王姣娥、孟慶香等運用ESDA技術從空間角度對區域經濟和人口流動差異進行分析。
安徽省是傳統農業大省,經濟發展水平欠發達。20世紀末,安徽省開始步入經濟快速發展階段,中國實施的中部崛起戰略以及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已成為為國家級戰略,安徽省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經濟實力得到明顯改善,但是區域發展差異明顯,影響了安徽省經濟平衡持久發展。
2 研究區概況、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區概況
安徽省地處華東地區,毗鄰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河南省,有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位于我國最有發展活力的長三角地區,周邊有南京、杭州、武漢等一線城市。省內。安徽省是銜接我國東部和中部、南方和北方的過渡地帶,省內東西南北分立,地區差距突出。地形地貌復雜多樣,皖北和皖中地勢較平坦,皖南以山地丘陵為主。皖南地區旅游資源豐富,以自然風光為主,不僅有“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黃山,還有聞名世界的佛教圣地——九華山、道教名山齊云山。近年來,安徽省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經濟實力有了顯著的提高,省域中心迅速壯大,縣域經濟崛起,區域板塊日漸成熟,經濟發展不平衡現象嚴重影響了地區均衡、穩健發展。因此,研究安徽省區域經濟差異及地區間的相互作用,時空格局的演變,發現經濟發展規律,對于促進各區域穩定、快速、協調發展,減小地區經濟差異,提升全省整體經濟水平有重要意義。然而從目前來看,利用空間探索分析技術對安徽省縣域經濟差異時空格局演化的研究仍然略顯單薄,特別是缺乏對縣域間相互作用、空間相關性和異質性的相關研究。
基于此,本文采用ESDA與GIS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分析安徽省各縣域的經濟水平差異,探索經濟發展的空間關聯性和空間異質性,試圖為安徽省優化縣域經濟空間格局提供決策依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啟發價值。
2.2 數據來源
2008-2017年安徽省各區縣人均GDP數據來自《安徽省統計年鑒》,空間數據采用Shapefile矢量數據格式,根據安徽省最新版縣級行政區劃圖掃描矢量化得到。利用ArcGIS和GeoDa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
2.3 研究方法
2.3.1 空間插值
空間插值是指根據已知的空間數據估計未知的空間數據。即根據一組離散的空間數據,確定一個函數關系式,來推求出區域范圍內其他任意點或任意分區的值。空間內插的理論基礎在對空間相關性的認知。包括反距離權重法、克里金法,趨勢面法、樣條函數法等。通過空間插值能夠準確探究哪些縣域經濟增長速度快,哪些縣域對整個區域經濟增長速度貢獻較大。
2.3.2 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
全局空間自相關分析能夠反映整個研究區域內觀測變量的空間關聯程度。本文采用莫蘭指數(Morans I)來測度安徽省縣域經濟全局相關性。Morans I指數取值范圍介于(-1,1)之間。Morans I指數小于0表示呈空間負相關,大于0時表示呈空間正相關,等于0表示沒有空間相關性。公式為:
式中:n指要素總數,zi表示第i個要素屬性與其平均值的差值,Wi,,j表示要素i和要素j之間的空間權重,本文通過邊鄰接法則來確定空間權重,S0表示所有空間權重的集合。
2.3.3局部空間自相關分析
全局自相關分析用于測度整個區域的空間相關性,局部自相關分析可以反映研究區域內各個相鄰要素之間的相關程度。本文通過Local Morans I指標測度要素之間的空間空間關聯和集聚模式。公式為:
式中:zi表示第i個要素屬性與其平均值的差值,Wi,,j表示要素i和要素j之間的空間權重,本文要求在95%置信度下生成局部自相關分析結果,即P值為0.05。Z得分為標準差的倍數,能反映一個數據集的離散程度,Local Morans I指數與Z得分的組合,包括四種空間集聚模式,分別為:高高集聚(zi>0,Ii>0),即要素i與其相鄰要素呈正相關,表示二者經濟發展水平均較高;高低集聚(zi>0,Ii<0),即要素i與其相鄰要素元呈空間負相關,表示該要素本身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其相鄰要素發展水平較低;低高集聚(zi<0,Ii<0),即要素i與其相鄰要素呈空間負相關,表示要素本身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相鄰要素發展水平較高;低低集聚(zi<0,Ii>0),即要素i與其相鄰要素呈正相關,且二者經濟發展水平均較低。
3 安徽省縣域經濟差異
3.1 安徽省縣域經濟時空差異分析
2008-2017年各區縣人均GDP由14484元增至43401元,增加2.99倍,對各區縣人均GDP數據進行反距離權重插值,基于ArcGIS軟件對2008年和2017年插值結果進行可視化如圖1所示。可以發現縣域經濟發展迅速,但整體格局不變,合肥市區人均GDP一直居于首位,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縣主要分布在皖江城市帶范圍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區縣主要分布在皖北的西部。安徽省內部區域經濟差異顯著,皖中地區縣域人均GDP最高,皖南地區次之,皖北地區縣域人均GDP最低。縣域人均GDP的變異系數由2008年的0.6559降至2017年的0.5730,說明安徽省縣域人均GDP的相對差異呈縮小態勢。
3.2 安徽省縣域經濟相關性分析
3.2.1 全局自相關分析
對2008-2017年各區縣人均GDP數據進行全局自相關分析,計算Morans I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Morans I指數均大于0,表示安徽省縣域經濟呈空間正相關,且相關性逐漸增加,由2008的呈現微弱的正相關到2017年為較強的正相關。2010年-2013年Morans I指數增幅較大。這可能與國務院于2010年1月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有關。建立了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和合肥蕪湖蚌埠城市示范區,大大提高了相關區域的經濟效益。
3.2.2 局部自相關分析
對2008-2017年各區縣人均GDP數據進行局部自相關分析,計算Local Morans I指數,基于ArcGIS軟件對2008和2017兩個時間斷面下的局部自相關分析結果進行可視化如圖2所示,高高集聚區縣數量顯著增加,由2008年的2個增至2017年的6個,主要分布在皖中和皖南地區,低低集聚區由2008年的11個降為2017年的10個,主要分布在皖北的西部地區。這些區縣是與外省交界地區,經濟基礎和交通基礎較為薄弱,煤炭等資源逐漸枯竭,且阜陽、亳州等核心城市市區輻射帶動力有限,無法帶動周圍縣域的發展,使其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洼地。總體上看,高高集聚區縣數量仍少于低低集聚區縣數量,低低集聚區域變化不顯著,安徽省區域經濟差異仍然顯著,需要通過要出臺相應政策帶動經濟基礎較差區縣的經濟發展,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基于ESDA和GIS方法,對安徽省2008~2017年縣域經濟差異進行分析,結果表明:
(1)2008-2017年各區縣人均GDP增加2.99倍,對各區縣人均GDP數據進行反距離權重插值,縣域經濟發展迅速,但整體格局不變,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區縣主要分布在皖江城市帶范圍內,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區縣主要分布在皖北的西部地區,說明安徽省縣域經濟的相對差異呈縮小態勢。
(2)全局自相關分析發現,Morans I 指數不斷增加,2010-2013年增幅較大,表明安徽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顯著的全局空間正相關,且相關性逐漸增強。
(3)局部自相關分析發現,高高集聚區縣數量顯著增加,主要集中在皖江城市帶,低低集聚的區縣略有降低,主要集中在皖北的西部地區。縣域經濟差異仍然顯著。
4.2 建議
基于以上結果,提出兩點建議:
(1)要正確對待地區間差異,在空間結構上優化經濟。在注重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往往會忽略地區間的差異,這是一個任何國家或者地區在發展經濟時必須面對的兩難問題。對于安徽省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效率是首要問題,因此在經濟發展格局上必須正確對待地區域差異,不走傾斜的道路,要讓一部分地區富起來的同時能帶動整體經濟的發展,在經濟結構上優化經濟。從而從整體上能把握效率發展和全面發展的目的。
(2)要出臺相應政策,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近年來安徽省就促進區域間協調發展頒布過很多如“皖江城市帶”、“一點兩線”等經濟政策,旨在解決區域間經濟差異統籌區域經濟發展。要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必須重視解決區域經濟差異,要能控制住差異。不可能完全避免區域經濟的差異,只能盡量減小這之間的差異,將差異控制在既能保障不發達區域的經濟發展又能在整體經濟上有高度地提升。要鼓勵地方政府能夠和當地的民營企業積極合作,帶動地方經濟穩固增長,加強各經濟體之間的聯系,促進安徽省區域間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馮長春,曾贊榮,崔娜娜.2000 年以來中國區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演變[J].地理研究,2015,34(2):234-246.
[2]吳殿廷.中國三大地帶經濟增長差異的系統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1,20(2):10-15.[3]張明發,王強. 2000年以來福建省區域經濟差異時空演化[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3):124-133.
[4]方文婷,滕堂偉,陳志強.福建省縣域經濟差異的時空格局演化分析[J].人文地理,2017,32 (2):103-110.
[5]王良健,郭齊,肖大鵬.長江流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實證分析[J].地理與地理信息科學, 2005,21(2):66-69.
[6]白永平,張秋亮,黃永斌,等.蘭新鐵路沿線經濟帶區域經濟差異變動的空間分析[J].干旱區地理,2013,36(1):147-155.
[7]付幗,雷磊.中國八大沿海經濟區經濟空間差異性時空變化研究[J].經濟地理,2014,34(3):6-9,37.
[8]陳培陽,朱喜鋼.基于不同尺度的中國區域經濟差異[J].地理學報,2012,67(8):1085-1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