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曉敏
【關鍵詞】MRI;CT;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診斷;應用價值
【中圖分類號】R651.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70-01
彌漫性軸索損傷屬于頭外傷所導致的腦實質重度損傷,其主要病理特征是神經軸索撕裂、腫脹以及出現回縮球,患者多有長時間昏迷和意識難以恢復等表現,此病病理改變普遍較小,病灶與周邊組織密度差小,臨床容易漏診,若治療不及時將會導致傷殘甚至死亡等結果[1]。本文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于本院醫治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50例患者,試分析MRI、CT對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診斷價值。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間于本院醫治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50例患者,以入院順序先后為分組依據,將其分為對照組、研究組2組,每組25例。研究組:男15例,女10例;年齡19歲~73歲,平均(46.23±8.19)歲。對照組:男13例,女12例;年齡18歲~74歲,平均(46.29±8.11)歲。將平均年齡、性別比例等資料納入對比中,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統計學對比在兩組之間具有可行性。
1.2 方法
對照組(CT):啟動CT掃描儀,設置參數為:①層距10mm;②層厚:10mm。從患者顱頂開始掃描,直至顱底,待連續性掃描結束后將所有測得數據記錄下來,安排影像科醫師閱片。
研究組(MRI):啟動1.5T核磁共振機,設置參數為:①頭部線圈厚度:6mm;②層距:1mm;③矩陣:256x170。先行DWI序列掃描:TE為80毫秒,TR為4000毫秒,B為1000秒/平方毫米;隨后行FLAIR序列掃描:TE為120毫秒,TR為6000毫秒,TI為2000毫秒;再行T2WI-SE序列掃描:TE為120毫秒,TR為4400毫秒;最后行T1WI-SE序列掃描:TE為12毫秒,TR為4400毫秒。掃描結束后將所有測得數據記錄下來,安排同一批影像科醫師閱片。
1.3 觀察指標
組間對比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病灶的診出率。
1.4 統計學方法
在21.0版本的SPSS統計學軟件中對比兩組患者的各項臨床數據,計數資料以n(%)表示,以χ2檢驗,若統計分析結果為P<0.05,則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不同區域病灶
研究組對不同區域病灶均有比對照組更高的診出率,但除丘腦區以外的腦白質區、胼胝體、基底節區,研究組與對照組診出率對比,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表1?對不同區域病灶診出率的對比(n,%)
2.2 對不同類型病灶
研究組對不同類型病灶均有比對照組更高的診出率,但僅有對蛛網膜下腔出血,研究組的診出率與對照組對比,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表2?對不同類型病灶診出率的對比(n,%)
患者在腦外傷后,腦組織會因外力而出現移位,微血管因此而發生牽拉、撕裂,腦本身彈性不高,神經纖維在剪切力的作用下發生斷裂,使神經軸索膜受損,隨后便會出現兩側離子分布不均問題,神經軸索膜因此而出現傳導功能異常與去極化表現,患者也會因此而長時間昏迷,意識無法恢復清醒[2]。由于神經軸索在發生病理改變后病灶較小且沒有產生與周邊組織有明顯不同的密度變化,因此臨床容易漏診或將其誤診為廣泛性腦挫裂傷[3]。診斷結果的不同意味著治療方式的不同,誤診與漏診無疑會影響患者的預后,因此臨床必須要為患者采取診出率更高的方法。本文為對照組、研究組分別采取CT、MRI診斷,其中MRI可以通過DWI等多個高敏感性序列的掃描,根據腦組織含水量發生的輕微變化來檢測到水腫,利用多角度、多層面的掃描來獲取不同位置、不同狀態的病變狀況,因此其診斷準確率更高,而CT主要通過對比組織密度差異來診斷,對于密度差較小的軸索損傷診出率較低[4-5]。結果中研究組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病灶均有比對照組更高的診出率,但對腦白質區、胼胝體、基底節區的病灶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研究組的診出率與對照組有明顯差異(P<0.05),這意味著在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診斷上MRI具有更高的臨床價值。
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應采用MRI進行診斷,其對不同類型、不同位置病灶均有更高的診出率。
參考文獻
饒向紅.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的CT與MRI診斷效果比較[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9,3(01):75-77.
劉文祥.彌漫性軸索損傷患者顱腦CT表現與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18,16(07):59-61.
李小勇.CT與MRI在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評價[J].現代醫用影像學,2018,27(02):373-375.
王斌.CT和MRI在腦彌漫性軸索損傷診斷中的價值比較[J].醫療衛生裝備,2017,38(02):92-94.
張穎.CT與MRI在彌漫性顱腦軸索損傷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7,28(01):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