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慧
摘 要: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力突飛猛進,社會建設日益完善,在國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同時,隨著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不斷普及與應用,世界范圍各個國家與民族之間文化與思想的交融更加深入,但與此同時也暴露出明顯的社會矛盾問題,為了在此時局下提高我國本土的應對能力,則需要堅持以構建我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為主基調,實施文化強國理念,提高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內在動力,所以本文結合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性,對構建文化自信的具體方式進行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從本質上來看,文化是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公眾的衣、冠、文、物、食、住、行等方面內容,在新時期下,隨著文化逐漸成為衡量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堅持本土文化自信,打造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則有助于增強我國國民的凝聚力與向心力,立足于優秀傳統文化之根,保證中華民族的持續健康成長。
1 文化自信的概念和內涵
從定義角度來看,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對于我國來說,文化自信能夠增強國人的骨氣和底氣,提高我國文化軟實力。作為文化大國,我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多年的發展歷程當中,我國既有古代文人“精忠報國”的家國情懷,又有現代革命“舍生取義”的紅色精神,在社會發展不斷加速的背景下,這些優秀的文化思想不斷浸潤每個國民心中,成為日用而不覺的價值觀,所以文化自信不僅是國家所有成員對于自身文化理念的認同,更加是對于自身文化未來發展前景所具備的強大信心,從文化自信所能夠為國民帶來的積極影響來看,首先,堅持文化自信有助于國民自覺繼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從中汲取發展力量,進而在當前社會當中實現自身價值,為國家進步與發展提供助力,其次,堅持文化自信是國民承擔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傳播者的前提保障,在對本國文化具有強大的信心和認同后,國民將會不斷向世界展示我國優秀文化底蘊,提高本土文化的影響力。
從內涵角度來看,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1)文化認同,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國民對于本國文化具有充分的了解,并認同文化當中所包含的哲理和思想。
2)文化信念,文化自信是指國民對于本國文化具有堅定的信心,從文化的發展趨勢、文化建設中把握自身文化的發展前途,感知文化的生命力。
3)文化創新,文化自信并非默守陳規、循規蹈矩,而是在本國國民堅持文化自信的基礎上,積極吸收外來文化精髓,從而在保持本民族文化特點的前提下,實現文化創新發展,進而更加符合時代特征。所以綜合來看,文化自信理念當中包括對于文化的繼承、開放與創新,在堅持文化自信的道路當中,既應當肯定本土文化,又應當保持開放、共享的理念,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為我國建設文化強國而提供助力。
2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1)應對世界文化沖擊。就當前時代現狀而言,隨著交通、信息等技術不斷精進,國與國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日趨頻繁,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在保持開放、共享理念的同時,雖然為社會各界繁榮發展提供了良好機遇,但與此同時也面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在此背景下,為了避免外來文化對我國國民文化信仰和價值觀念的干擾,則需要堅持以我國主流文化為基準,緩解國內文化危機。從大體上來看,雖然目前我國發展勢頭迅猛,但相比于西方發達國家來說依然處于發展中國家地位,所以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難免存在差異性,容易對國民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念造成顛覆性沖擊,造成國民盲目崇尚外來文化思想,所以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則有助于我國更好的應對外來挑戰。
2)實施文化強國觀念。當前文化市場混亂,本土文化備受冷落,而造成這種問題的主要原因不僅在于部分國民缺乏愛國主義精神,更加體現在外來文化浪潮對于國民意識形態的干擾,所以為了實現從文化大國向文化強國的轉型發展,則需要以文化自信作為前提條件。從一方面來看,西方部分發達國家對于我國目前發展速度明顯產生戒備心理,為了能夠對我國進行打壓,對國內進行惡意文化傳播,干擾公眾價值觀與世界觀,導致部分國民盲目認同西方價值觀念當中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導致其行為活動逐漸與本土文化相差甚遠,而堅持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則有助于保障我國主流價值觀和思想意識形態健康有序發展。
3)實現文化大發展。實現中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當前我國改革攻堅決勝階段的必要前提,也是實現我國文化偉大復興的重要方式,所以只有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才能促使我國文化進一步發展。當前我國文化所面臨的挑戰最為主要的因素在于內在沖突和矛盾,人民自身對于本土文化缺乏堅持,外來文化的入侵和沖擊則更加頻繁,包括本土文化模仿和抄襲等因素,更加導致我國本土文化地位下降,形成惡性循環,所以針對此,通過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則有助于凈化我國文化市場,提高本土文化發展動力。
3 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途徑
1)文化自信與經濟發展相互統一。文化是對于本土文化的信仰,屬于國民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而從實際角度來看,經濟發展不僅是國民精神生活的前提保障,也是踐行文化自信的有力基礎,只有在社會經濟持續增長,國民物質基礎日益夯實的背景下,國民才會真正對于國家現狀和未來發展產生認同感,進而提高在文化自信當中的主動性與積極性。隨著我國持續發展,作為當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目前經濟與政治的發展局勢明朗,所以為了實現文化自信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相互統一,首要任務則在于緩解社會矛盾點,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指數,促使人民主動為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奮斗的同時沒有后顧之憂。
2)提高公眾文化素養。文化自信是人民在自我意識達到一定成熟程度后,自主而發的對自身文化所進行的肯定和堅持,所以為了切實提高人民對文化的判斷能力,促進我國國民從我國文化當中汲取力量的同時抵御外來文化沖擊,首先則需要提高公眾文化素養。提高公眾文化素養的主要方向在于增強國民思想水平,確保國民具備良好的分辨能力,所以則應當在我國政治、經濟、教育等領域,積極傳播我國優質傳統文化內容,增強國民文化自覺性。
3)堅持主體性與開放性統一。在當前時代背景下,堅持文化自信并不等同于閉關鎖國,而是應當保持兼收并蓄的思想理念,在積極引進外來文化、外來思想的前提下,保持我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性,所以對于我國現狀而言,首先應當對傳統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挖掘,尋求具有我國特色的文化資源,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而文化開放性,則主要體現在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吸收,從中汲取具有積極價值的因素,對我國本土文化進行優化完善,實現我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全面化發展,所以堅持主體性與開放性的統一,即是在保持我國文化主體地位的基礎上,勇于面對外來文化沖擊,并從中融合有力因素,促進我國傳統文化可持續發展,進而增強我國綜合國力。
4 結語
在當前經濟與文化相互交融日益密切的國際環境下,為了能夠提高我國文化的競爭實力,必須應當堅持以黨和政府為主要領導,堅持四個統一的基礎上,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以更好的應對挑戰和沖突。
參考文獻
[1]楊吉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構建文化自信的關鍵[J].中共合肥市委黨校學報,2019(4).
[2]張婷,孫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生成及結構性構建[J].甘肅社會科學,2018,237(06):53-58.
[3]宋立虎.淺談如何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J].新西部:中旬·理論,2017(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