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華
“十三五”規劃期間,國家提出了教育精準扶貧重要戰略。職業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類型,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可以發揮助推器的作用。但現階段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少,如貧困人口職教觀念落后、貧困地區政府財政投入不足、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不足、專業設置不科學、職教扶貧機制體制不健全等。應對之策可從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保證職教精準扶貧經費投入、加強職校教師隊伍建設、優化職業院校專業設置、完善職教扶貧機制等方面入手,全面推進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進程。
黨的十八大確定了職業教育在國家扶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要求要“實施教育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加大職業教育脫貧力度”,強調務必“加快發展職業教育,因地制宜,分類推進,讓貧困地區每個勞動者都有機會接受適應就業創業需求的職業教育和培訓”。可見職業教育是深入貫徹黨和國家精準扶貧精神、實現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相對粗放扶貧而言,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或不同貧困人口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的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職業教育治貧方式。探尋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戰略作用,直面其面臨的困難與問題,總結相應的解決措施,對提高精準扶貧成效,促進貧困地區全面脫貧具有重要意義。
1.1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可以消除貧困代際傳遞
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我國貧困問題,經過數年的努力,我國農村經濟得到了很多程度上的改善,但部分區域仍然存在連片式的貧困狀況。長期處于貧困線下的人們會養成聽天由命、抱殘守缺、隨遇而安的傳統心理,進而萌生的封建、愚昧思想,會代代相傳,積重難返。所以在貧困地區的精準扶貧,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方面的扶持,還要為貧困人口提供民主平等的受教育機會,幫助他們習得必需的職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從而改變當前生活方式,努力創造合法財富,整體提高綜合素質。職業教育不但可以針對貧困地區實際狀況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和切實的技術支持,還能改變貧困人口迂腐思想,培養他們積極進取、科學致富的意識,有效緩解貧困代際傳遞的問題。
1.2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可以彰顯社會的公平正義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的目的不僅僅是表面上要減少多少貧困人口,而是要最終體現社會的公平正義,促進整個社會的均衡健康發展,其主要表現為:一,職教精準扶貧關注貧困個體的自身發展,為貧困個體提供符合自身需求的受教育機會,使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和學習愿望得到滿足,從而改變其落后的思想觀念,提升自身的勞動技能,與社會其他人群同樣地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深刻體驗到職業教育為之帶來的實際效益,彰顯出教育的民主公平價值。二,縮小就業差距,促進就業公平。職業教育為貧困人口提供專門的職業培訓和實踐,增強貧困人口的就業意識和職業能力,為他們走進勞動力市場增加更多的選擇機會,促進就業率的提高,縮小與城市人群的人力資本差距。三,平等共享社會資源和財富。貧困地區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區域經濟發展和資源配置的不平衡,職業教育有助于整合職業教育資源,擴大貧困人口受教育覆蓋面,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讓其平等共享社會資源和財富。
1.3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指出,職業教育必須服務經濟社會并與產業需求及生產過程對接,因而要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協調推進職業教育與產業轉型升級的配套銜接,這不僅可以使職業教育發展獲得堅實的經濟基礎,也可以更好地為產業升級提供技能人才支撐,最大限度地實現職業教育的內在價值。職業教育兼具教育培訓和經濟創收的雙重功能,培養出來的人才必須具備與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和相協調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我國目前正處于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的關鍵階段,不管是城市區域還是農村區域的勞動力市場都無法逃避當下經濟形勢和市場要求帶來的巨大沖擊,人力資本尤其是貧困地區的人力資本必然要重新開發,才能促進貧困地區的經濟復蘇和發展。職業教育在此背景下以入學條件低、教育周期短、培訓見效快的特點和優勢在貧困地區大有可為。同時,職業教育以教育促發展、以培訓促生產,緊跟時代要求,提升技術技能、提高整體素質,對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2.1貧困人口職教觀念落后
我國貧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廣大農村、少數民族地區、邊遠地區,本身教育觀念嚴重落后,加之社會大環境長期以來對職業教育的輕視,貧困人口對職業教育更是期望值偏低,認為就讀職校毫無前途、浪費時間,但因自身條件所限,又無法接受其它形式的教育,致使很多貧困家庭子女早早輟學,家中務農或外出務工。總體來說,他們從事的基本是初級的、簡單的體力勞動,難以獲得較高的勞動報酬。隨著經濟的發展、產業的升級,社會對勞動者知識技能的要求提高,勞動者要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就必須要提高自身的整體素質,就必須要重視職業教育。貧困人口落后的職教觀念,既加劇了他們的貧困程度,又給精準扶貧工作的推進增加了很大難度。
2.2貧困地區政府財政投入不足
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的整體辦學條件不理想,教學設施設備的缺乏與學生數量的不斷增長及學生對教育教學要求的不斷提高之間的矛盾十分突出。縣級職業學校的設施設備更為滯后,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嚴重不足,圖書資料無論數量或是質量均跟不上,實訓室實踐場地缺乏,這些實際情況都直接影響了職業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政府財政的充足投入是提高職業院校辦學質量的源頭活水,盡管近年來國家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但若貧困地區地方政府不抓住利好機會,不同步扶持職業院校,單靠國家之力,恐怕還是“僧多粥少”,難以后繼,實現精準扶貧、脫貧致富便無從談起。
2.3職業院校師資力量不足
首先,現階段的職業院校教師隊伍中,青年教師占有很大比例,他們不少都是剛從高校畢業的學生,理論知識豐富但社會工作經驗和生產實踐能力缺乏,這對更講求技術技能培養、實訓實踐要求更高的職業院校而言,勢必造成一定的教育教學質量影響。其次,職業院校中“雙師型”教師比例偏低,很多教師是完全沒有在企業工作過的經歷。“雙師型”教師應該是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的重點,教師不單要勝任理論教學,又要勝任實踐教學;不單要有教師資格證,也該持有其它行業認證的職業資格證書,這樣才能滿足職業院校的實際需要,才能滿足社會對職業院校學生提出的理論與實踐并重的期望。但現實情況是職校中相當大比例的老師屬于“非雙師型”,他們缺乏必要的實訓實踐經驗,讓職業教育處在“紙上談兵”的窘境。
2.4職業院校專業設置不科學
職業教育是直接面向就業的教育,這邊是學校,那邊連著市場。但是很多職業院校受傳統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對職業教育整體的規劃和發展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專業設置、培養目標等方面循例守舊,沒有在職業教育教學和勞動力市場之間建立科學客觀的供求信息反饋鏈接,導致培養出來的人才不能和市場實際、產業需求完全對接。閉門造車直接導致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匹配度偏低,學生缺乏核心競爭力,自然影響學生順利就業。近年來我國職業教育不斷深入改革,各地職業院校也同步加大了改革力度,但在貧困地區,職業院校由于思想的限制、人力財力的缺乏,只能在某些教學環節上“小修小補”,專業設置上還是難以與社會需求高度匹配。
2.5職教扶貧機制體制不健全
首先是統籌管理機制缺乏。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一個動態的組織管理過程,需要構建職教扶貧統籌協調管理機制,以確保職業教育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但是目前職業教育歸屬教育行政部門管理,教育扶貧基金歸地方扶貧辦公室管理,中等職業學校范疇內的普通中專學校、職業高中、成人中專學校由教育部門管理,而技工學校則由勞動部門管理,這種治理模式造成職業教育發展經費“兩條線”、體制“兩張皮”,很多措施難以落到實處,不能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其次,精準扶貧對象的識別機制也不完善。不少貧困人口因為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未被建檔立卡,這嚴重限制了貧困學生享受國家各種教育優惠政策,影響他們進一步求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為國家深入開展職業教育、推進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工作增加了很大難度。
3.1加大職業教育宣傳力度,引導貧困人口樹立正確職教意識
觀念決定行動,正確引導貧困人口樹立正確的職教意識,是職教精準扶貧的首要任務。一,要通過各類媒體、各種渠道向貧困對象宣傳職業教育的作用和價值,一方面要向貧困家庭宣傳國家現行的職業教育優惠政策,讓貧困家庭看到職業教育的光明前景,積極支持兒女報讀職業教育;另一方面要宣傳通過職業教育改變命運的真實事例,讓貧困對象深刻意識到知識和技術促進幫助自我價值的實現,端正對職業教育的認識。二,在貧困地區設立專門的職業教育咨詢或服務機構,工作人員定期開展各類講座,或通過板報、廣告、標語等形式,幫助貧困人口樹立正確的三觀和職業教育觀,積極配合國家職教精準扶貧的開展工作。
3.2保證職教精準扶貧經費投入,全面提升職校辦學質量
充足的經費投入是確保職業教育健康發展和精準扶貧工作順利推進的重要推力。國家和地方政府要設立職教精準扶貧財政資金,專項專用,確保職教扶貧資金投放到位。加強職業教育經費的全面統籌,對特別貧困的地區予以傾斜照顧,保障職業院校設施設備、實訓基地等配備到位,不遺余力地改善職業院校辦學條件。設置專門的監督機構或部門,對職業院校精準扶貧資金的投入和使用進行嚴格的管理和監督,定期抽樣、檢查和反饋,保證相關資金使用的合理投入和分配,提防浪費、挪用和擠占現象。
3.3加強職校教師隊伍建設,積極培養與引進“雙師型”教師
國家應制定相關政策,對職業院校的教師配備做出明確規定,地方人社、編制、教育部門要考量職業院校的實際情
況,適當加大職業院校教師的編制補給,吸引高學歷、高素質人才到職業院校就業。同時,建立職業院校教師到高校深造、到企業跟班的培養制度,尤其大力鼓勵年輕教師通過各種方式接受繼續教育,提高業務素質,提升實訓實踐能力,以滿足職業院校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對于“雙師型”教師,地方政府要制定配套的人才待遇制度,積極培養與引進“雙師型”教師,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對作出特殊貢獻、取得優秀教學成果的“雙師型”教師以一定的資金獎勵和經費補助,讓“雙師型”教師樂于工作、積極進取。職業院校也要和企業單位保持長期良好的溝通聯系和合作,邀請企業單位實踐經驗豐富的專家和技術人員承擔教師培訓任務,定期通過開放課和示范課的形式開展教學教研活動,共同培養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為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持。
3.4優化職業院校專業設置,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
專業設置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職業院校要深入調研市場需求、地方特色,結合地區產業升級、城市發展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對職業教育已設專業進行布局調整,提高所設專業與市場實際和精準扶貧需求的契合度,加強實踐實訓環節教學。要重點加強特色專業建設,同時加大農業、林業、漁業及服務型行業等專業的建設力度。國家要加大發達地區職業院校幫扶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力度,通過經濟扶持、定期調研、培訓教師、合作辦學等方式,加強發達地區職校與貧困地區職校的合作交流互通,幫助貧困地區職業院校在學校管理、資源共享、課程開發、專業設置等方面更快更好地發展。
3.5完善職教扶貧機制,提升精準扶貧成效
第一,要完善相關政策保障機制。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推進,必須依靠綜合統籌、科學規劃的政策保障。國家和政府要成立各級職業教育精準扶貧領導小組,,統籌教育、勞動及各行業團體的職教資源,統籌職教與城鄉就業,綜合協調各行政管理部門、各行業、各地(市、縣)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有效整合多方教育資源,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有序和諧地實施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政策。第二,完善貧困人口精準識別機制。地方政府和扶貧部門要建立貧困人口識別系統,對每個貧困人口建檔立卡,對每個貧困對象的類別、原因、受教育情況、適合何種幫扶措施等信息做詳細的記錄,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財政資助和職教培訓,確保貧困對象切實地體驗到國家在職教方面的利好政策和推進精準扶貧的決心。
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是為了實現國家2020年全面建成健康社會的重大舉措。通過職業教育開展精準扶貧,幫助貧困地區貧困人口樹立正確的脫貧意識,增強其擺脫貧困的內生動力及勞動技能,全面提升就業質量和精準扶貧工作的實際成效。貧困地區政府、教育主管部門、職業院校都要深刻認識到職業教育于精準扶貧的重要意義,調動扶貧工作積極性,完善扶貧工作機制,提高扶貧工作質量,充分助力職業教育發揮扶貧功效,為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貢獻最大力量。
基金項目:本文系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校級資助項目“職業教育精準扶貧問題與策略研究”(ZJYZQN201706)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湛江幼兒師范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