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讓東知
小學語文的教學工作旨在培養學生發展,為他們學習其他科目奠定堅實的閱讀理解基礎,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才能實現高效的教學課堂,有助于學生有效解決學習中的問題,促進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獲得良好的發展前景。
對于小學生在語文教學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計劃中,教師必須作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進行教學活動任務完成,培養學生的自發性學習習慣、自主探究精神,讓學生真真成為整個教學活動當中的主體部分。本文根據小學學生心理、小學階段教學特殊性質等特點,結合《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簡析如何在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的辦法和研究,供大家討論參考。
1 語文教學中現存問題分析
(1)教師充當課堂的主體。現在還存在很多語文教師還沿用老觀念去傳授語文知識、教導學生,那還是無法改變死板的教學課堂。枯燥填鴨的模式、枯燥的課堂氣氛,將學生的興趣、活力扼殺在搖籃里。語文從本身來講,這門開放性極強、充滿文字魅力的學科,因為受限于小學生人群里普遍沒有濃郁的學習環境、強烈的學習動機,給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學生思維得不到啟發,興趣無法激發、學業問題被擱置。
(2)學生缺少自主學習習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教學階段因為人群的獨特性,教師在教學中要把握好學生的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的興趣,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課堂上老師做一個整體的引導,然后留出時間讓學生在課堂上自我討論,可以激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自我思考。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盡量避免打擾、中斷學生思考,讓思維得到充分的發揮。
(3)教師選擇課題不合理。教師在課題任務上安排的不合理也導致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一部分老師在選擇教學任務的側重點上出現了偏差,脫離了當前學生的理解范圍、不能緊密聯系學生當下實際生活狀態、課題過于小眾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導致自學活動不能正常進行。
(4)信息技術的過度使用。一些教師錯誤的認為,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越多,越先進,視聽效果越豐富,課堂效果就越好。事實是課堂上視頻、音頻和圖片過度使用不僅浪費了教師的精力,而且導致學生的注意力容易偏離文本內容,對色彩斑斕,趣味性十足的信息技術內容印象深刻,反倒對文章內容上不清不楚,使得信息技術在課堂上占據更高的地位,嚴重偏離教學主題。教師應該控制使用課堂信息技術的頻率,適當引入用來輔助教學。
2 自主學習能力培養要點
(1)激發學生興趣是首要小學生因為缺少閱歷和有效的認知,對學習沒有興趣,猶如一張白紙。所以激發興趣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有興趣才會有動力,有了動力才能促使學生進行全身心投入學習當中來。學生的興趣越濃厚,學習的動機才會更強,才會去廣泛閱讀語文書刊,拓展知識面,才會自發性的投入到相關的學習。教師才能更輕松的做到完成教學任務,做出更好的學習成效,培養出更加具有深厚語文素養的學生。例如在學習《東郭先生與狼》一文中。教師通過在講臺上聲情并茂朗讀課文,將狼的無惡不作、以德報怨和最后被裝進袋子里的愚蠢表現出來。通過以狼的口吻,狡詐的語氣講話,把握住氣氛,讓學生能深刻感受到。學生們會表現出開心、身臨其境之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教學效率顯著提高。長期堅持在講臺上講課的聲情并茂,彰顯了文字教育的魅力,對學生興趣是很大的激發。學生一旦興趣養成,在學習中會感受到越來越輕松,也愈加充滿往下探究的興趣。小學生因為對社會認知不全面,對新鮮事物總保持著好奇的心態。頭腦里總是裝著許許多多的“為什么”。作為教師要把握好學生獨特心態用于教學手段。教師要學會拋出一些相對基礎簡單的問題給學生。學生在求知欲的驅使下,會自發的進行頭腦思考運動,渴望得到解決方法。這時候,教師再引導學生思維解開難題,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自發性學習思考。不宜使用灌輸性的教學方式,要求適當放低,以培養興趣為主任,學習的過程中多給予語言上的鼓勵,如:加油、老師相信你、你可以做到等話語,增強差生自信心。例如:對這一部分同學實行面批,就算錯誤率很高,教師也請耐心給學生講解,最后鼓勵學生明天先檢查再給老師看。
(2)制定科學教學目標、分層教育。教師想要調動學生對于語文的興趣,必須制定一套科學的教育方案。在選擇課題上,盡量選擇符合小學生日常生活、滿足小學生理解能力、適應小學生獵奇心理的課題,能夠使學生產生自覺的投入到學習閱讀理解當中來,獲得感悟啟發。在面對不同基礎的學生要制定不同的教育計劃目標,針對培養,拒絕落隊,例如:教師針對基礎的學生,將他們分為A、B、C三個梯隊,將這三個梯隊的同學合理分布在每個小組,但針對性制定出
不同的教學目標,以鼓勵學生,增強學生信心。A梯隊的學生,因為各項條件優秀,必須要求完成教學大綱上的全部要求、培養學習語文的自發性。例如:拓寬他們的眼界適當建議他們課堂下閱讀其他語文資料等;B梯隊的學生,因為條件較好,多缺在行為習慣上。教師要指導他們完成教學大綱里的重要部分,在言傳身教之余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式的糾正;C梯隊的學生基礎比較差,不宜使用灌輸性的教學方式,要求適當放低,以培養興趣為主任,學習的過程中多給予語言上的鼓勵,增強自信心。
(3)增強語文實踐活動。把握住小學生愛玩、愛鬧的心理。在課程閑暇之余,教師可以將語文課本上的小故事變成一個小型的話劇表演。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小頭飾、小禮物、名牌等東西,然后進行演出。這種活動不僅還原了課本里的故事現場,再次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熟悉和理解程度,還增進了師生、生生之間的感情,方便教學任務的有利開展。
(4)培養學生綜合能力。信息網絡時代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未來趨勢。新課改以后,小學語文教材涉及的內容范圍很廣,而且選擇上更多的貼近兒童生活,但還是出現一些遠離小學生的現實生活,距這個時代比較遠的信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的疑惑,但這個疑惑單靠教材中涉及的知識,是無法解決的,因為教材講的內容是片面的,狹隘的,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優勢,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入信息技術內容,使得許多對小學生來講很難清楚認識的,帶有情感深厚、科學深奧,歷史感的語文內容從另一個角度呈現出來。它使學生思維靈活,從不同角度思考和理解。因此,學生的創新思維將得到有效的發展,對文中內容的理解也變得容易起來。比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這篇課文,通過信息技術的閱讀教學不再局限于課本文字中,老師可以播放桂林的圖片和視頻,學生通過對桂林的實際景色更直觀更形象的了解,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內容,增強同學們對文章的閱讀興趣,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學生學習知識有了信息技術后更加方便快捷,極大增加了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小學是認知世界的黃金時期,它不同于初中要為高中學習打下夯實的基礎而忙碌,不像高中被繁重的學習任務壓得喘不過氣。小學的教學的結果趨于簡單,形式較為復雜。在語文的教學中,使用以上教學手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是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作者單位:甘肅省甘南州夏河縣麻當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