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娜
【摘要】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這正是在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潮流而做出的重大論斷,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不僅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而且深化了黨和國家“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了實踐指導。
【關鍵詞】人民思想;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時代意義
從馬克思提出共同體概念開始,人民思想逐步系統地成為推動人類歷史進步的理論來源?;谌嗣袼枷氚盐招聲r代新矛盾的轉變,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價值導向,也是建設服務型政府應遵循的價值理念。
一、馬克思主義人民思想視閾的學理分析
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一以貫之的價值立場,無產階級自身解放與全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一生的價值追求和歸宿。唯物論中的實踐觀點全面深刻地闡述了物質資料基本的生產活動的主體只能是社會中的人民。異化勞動理論指出工人生產出來的勞動產品不僅不屬于自己,反而他們生產的越多越貧窮,通過這種“反比例”現象從側面論證了只有人民群眾才對社會發展起推動作用?!叭咳祟悮v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現實的人不僅譜寫著自己的歷史,也在歷史發展進程中通過物質生產變革生產關系,推動社會形態更替前進。
馬克思主義是我黨的重要指導思想,這一理論處處蘊含著豐富的人民思想。黨和政府在做出戰略布局、制定發展藍圖的實踐中堅持人民思想既是執政施政者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利益訴求得以實現的必然選擇。
二、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依據
(一)對立統一規律的理論依據
矛盾運動推動事物更替發展,而歷史車輪前進的動力也來源于矛盾。當前,處于重要戰略發展時期的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具體內容隨著社會發展實際狀況和人民新的利益需求的變化而發生了轉變。新矛盾中,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從兩個維度體現了當下我國社會持續發展的兩個著重點。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目的,而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是實現目的的手段。但主要矛盾的轉變并不代表原有社會主要矛盾就完全消失,舊的社會主要矛盾只是退居到次要矛盾位置。
(二)推動生產力發展的現實依據
生產力發展狀況對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大力發展國民經濟,改變了國家積貧積弱的社會環境。但落后的社會生產仍是發展的桎梏,為了改變發展局限性,黨中央為社會建設規劃出改革開放的藍圖。對內體制改革,對外主動開放,解放發展生產力。經過40多年的發展積淀,我國取得了歷史性的成就,但是不平衡不充分現狀成為發展中最突出的問題。例如在不同地區、城鄉區域、各行業等方面的生產不平衡造成的發展差異顯著、貧富差距大的現象,影響了社會可持續發展;在發展質量和效益、科技創新能力、供需結構性等方面要繼續探索,同時改善民生短板、環境保護等社會問題任重而道遠。
(三)人民日益增長的內在要求
生產力大幅提升使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改善。經過40余年發展,人民群眾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極大地豐富了生活,促進了社會發展。進入新時代后,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美好精神世界向往的訴求愈加明朗。從范圍來看,美好生活的需要不僅僅只有物質和文化,還包括精神、社會、環境等各個層面的要求;從內容來看,物質生活中追求個性化服飾、舒適住房,文化上要求得到先進的教育、對民族文化的繼承發展、對潮流時尚的包容接納,以及法律公平正義、民生覆蓋面更廣、美麗的生態環境等。滿足人民這些多層次多方位的訴求,需要新時代的政府著力作為。
三、社會主要矛盾轉變的時代意義
(一)指導思想與時俱進,因地制宜促進發展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既是一部發展史,也是一部創新史。理論指導實踐,社會主義建設這一偉大實踐也在不斷深化理論。中國化進程中會產生新問題,因地制宜地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才是有效途徑。要堅定馬克思主義思想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在這一理論思想的指導下,具體結合各地實際發展情況,創新性地讓馬克思主義思想在當地發展中落地生根,創造性地運用發展理念促進各地特色性發展。
(二)深化“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
馬克思指出“共產黨人強調和堅持整個無產階級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為絕大多數勞動人民謀利益是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馬克思主義思想萌芽于一批先進知識分子,中國共產黨即是在工農運動中發展壯大的,黨的發展歷程與人民息息相關。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思想、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思想,到新時代人民主體思想的創新性發展,這條繼承傳統又推陳出新的思想主線,正是《共產黨宣言》中倡導的根本出發點和立足點?!耙粋€政黨,一個政權,其前途命運取決于人心向背?!敝饕芙洑v多次轉化,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遵循沒有改變?!叭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從多層面、多領域凸顯出國家更加注重人民生活質量的提升;“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從多維度、多范圍彰顯出國家對制約人民美好生活因素的全方位考量。從人民出發發現問題,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來解決問題,黨和政府的人民屬性更加穩固。
(三)對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具有實踐指導意義
新矛盾蘊含新目標。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黨和國家當前既實事求是又具有前瞻性的奮斗目標。小康社會既是黨對人民許下的莊嚴承諾,也是黨帶領人民發展偉大事業的奮斗目標。“利民之事,絲發必興”,人民所想、所求、所盼就是黨的奮斗方向和目標。同時,新矛盾的提出是對習近平新思想核心內容的深層次思考,同時新矛盾也是現代化新征程上的動力之源。新目標蘊含新任務。在當前,脫貧攻堅就是實現小康社會的首要目標?!靶】挡恍】担P鍵看老鄉”,這一任務關乎著人民生活水平,也決定著小康社會的和諧穩定。在脫貧工作的決勝時刻,黨要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走好新時代的長征路。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不僅有它內在的理論依據,也是對社會發展現狀的正確反映。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政府要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總結經驗,積極探索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路徑,同時又要善于將這些經驗不斷升華,成為我國民族復興路上的助推力。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6,413.
[2]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2.html,2017-10-18.
[3]古培霖.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辯證法分析[J].知識經濟,2019(18):9-10.
[4]習近平.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9-6(002).
[5]田修勝,吳金玲.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及意蘊[J].學理論,2019(01):7-8.
[6]李晶晶,李國俊.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三重邏輯[J].學術交流,2019(06):63-70.
(作者單位:西安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