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
伴隨著教育行業不斷發展,教育教學的理念和方式都隨之改進和變革。初中課程中歷史作為學生了解古今中外的重要學科,歷史教師的教學模式也要與時俱進,以往的歷史教學方式主要是教師講授知識,學生講什么背什么,這種“灌輸式”的學習方式往往很容易打消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現如今在注重知識講授的同時,初中歷史教師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用歷史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
前言:“讀史使人明智”。歷史課程可以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古今中外發展、演變的過程,因此,初中歷史教師不僅要將歷史知識形象生動地為學生講解,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記憶知識,還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用更深入的眼光去看待歷史時間,發掘其中的深刻含義,用發展的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全面掌握歷史知識,從而激發對歷史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為今后形成正確的思想觀念奠定基礎。
1 發掘教材中重難點內容
在初中歷史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想保證課堂教學的質量,就要對教學內容有詳略得當的分配,深入挖掘教材中重難點內容,通常來說重難點知識才能真正體現出歷史事件的內涵。因此,教師要對歷史教材中重難點內容進行教學上的認真設計、教學,設置合適的問題,幫助學生掌握、理解、記憶知識,了解其中的起因、發展、結果,從而發現歷史蘊含的深刻含義,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形成。
在設置的問題上,教師要著重體現問題帶給學生的啟發性,幫助學生開拓思維分析思考問題。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前,同樣作為資本主義國家,英法美和德意日為何走上了不同的發展道路?”這種問題的設置,是需要學生對課本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才能進行全面的解答,通過對不同國家歷史發展的過程逐個分析,找出出現轉折的重點,并整合總結,才能解答出完整的答案。有利于學生由淺入深的進行歷史對比,看透歷史事件本質,對問題進行分析討論,一定程度上鍛煉了學生的歷史思維,加強了對教材知識的重難點學習。
2 創設歷史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作為最容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的教學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中也可以結合利用。雖然歷史場景不能再次出現在學生的視野之中,但一些歷史發展存留的證明還在屹立在現實社會中。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在課程中聯系一些歷史建筑、書籍,從而創設合理的歷史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講解“經濟中心南移”這一課程時,通常教師會對紙幣的演變過程和產生原因進行詳細的講解,但是依靠口頭論述和教材的輔助還無法讓學生形成明確的認識,這時教師可以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我國古代一開始使用的是金屬錢幣,比較沉重,這些錢幣在攜帶和儲存上十分不便捷,為了給學生形象的展示金屬錢幣的不方便性,教師可以將準備一些錢幣的模具帶到課堂中來,讓學生掂量一下相同價值的紙幣和金屬貨幣的重量,學生在直觀形象的情境中了解到金屬貨幣的眾多缺點,認為紙幣的演變是時代的趨勢,對于本節課知識的學習加深了記憶。如果在教學近現代的課程時,可以讓學生回家詢問一下家中的長輩,聽他們講述以往的故事,會提高歷史教學的效果。另外,歷史教師在創設歷史教學情境中需要注意自身要對歷史事件有明確的認識和了解,并在課前準備相應的教學工具,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情境教學,讓學生在趣味學習的過程中形成歷史創新思維。
3 運用先進的歷史教學方式
以往的歷史教學方式教師緊靠一張黑板、一支粉筆和一張嘴進行知識的講解,歷史知識的講解是伴隨文字的,又如同故事,學生在上課時很容易困倦,但是隨著科學技術和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一些高科技電子設備也逐漸應用到各行各業中,在教育行業中,多媒體設備也逐漸走進了課堂,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便利。因此,初中歷史教師要重視多媒體設備帶給歷史教學的便利,學習掌握使用多媒體設備的技術,借助ppt課件、視頻、音頻、flash動畫等方式融入課堂教學,改進和創新現有的教學方式,提升課堂質量和教學效率,讓學生對新穎的教學方式充滿興趣,從而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提升歷史學習能力,開拓歷史創新思維。
例如,在講解抗日戰爭相關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設備帶來的便利來給學生進行形象生動的教學。通過播放毛主席“長征”詩詞的朗誦音頻,讓學生了解到艱難刻苦的長征歷程和中國紅軍堅持不懈的長征精神;展示“南京大屠殺”的圖片和紀錄片視頻,讓學生了解到日本侵略者的殘忍暴虐;通過對“百團大戰”“平型關大捷”的相關視頻,讓學生了解到中國共產黨和中國軍隊的英勇無畏,智勇雙全;一系列的多媒體教學方式,讓學生對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有了更明確的認識,激發了學生的愛國精神,要銘記歷史,珍惜和平,好好學習,為今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4 提倡課外閱讀,豐富知識視野
學生要想有效形成歷史思維,僅靠教材上的歷史知識時不夠的,教師還應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俗話說得好“讀史使人明智”,我國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傳承下來許多經典名著,在這些名著中,也有不少思想觀念可以作為自身行為準則。另外,不僅國內讀物,國外讀物也值得我們學習,通過對這些課外讀物的閱讀了解,不僅可以豐富自身的知識視野,還可以學習至今還適應時代發展的先進思想理念,為初中生形成正確的三觀奠定理論基礎,在一定程度上開發學生的歷史思維。
例如,《論語》中就有很多現階段還適用的與人交往的行為準則,比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知學生自己不喜歡的,也不要強加給別人;“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告知學生要每天進行自我反省;“溫故而知新。”告知學生要對知識時常進行復習,從而得到知識更深刻的理解。國外的課外讀物比如《非洲史》《世界史綱》《大日本史》都是了解國外歷史文化知識的巨作。通過對課外讀物的閱讀學習,學生獲得了更多方面類型的知識,拓展了知識面,而且在此期間,一些傳統美德、高尚思想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幫助他們在生活中結合古今中外的眼光看待問題,形成學生的歷史思維。
5 滲透歷史名人精神,影響學生人格發展
古今中外有很多為世界發展做出偉大貢獻的名人,他們通常有著刻苦鉆研,堅持不懈的奮斗精神,這些優秀的品質值得身心發展尚未發展完全的初中生學習,因此,初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適當滲透偉大名人的歷史事跡,讓學生通過偉人的事跡成就,讓學生的歷史思維得到充分影響,促進自身良好的人格發展。
例如,熱愛祖國的歷史名人,如:抗清名將,收付臺灣的鄭成功、修筑京張鐵路的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科學研究的歷史名人,如:發明造紙術的蔡倫、發明燈泡的愛迪生、我國“兩彈一星”的元勛錢學森。通過對這些歷史人物的了解,學生會對這些歷史偉人感到深深的敬佩,從而以他們為榜樣,學習他們的不懈精神,對自身歷史思維的發展和形成有一定的幫助。
6 結論
總而言之,要想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教師要改進現有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并從多方面、多層次的角度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滲透,教師要做到發掘教材中重難點內容、創設歷史教學情境、運用先進的歷史教學方式、提倡課外閱讀,豐富知識視野、滲透歷史名人精神,影響學生人格發展。通過以上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歷史創新思維,提升學生的歷史綜合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市海陵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