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哲誠 孫帥 張浩然
摘 要:《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為8.02億,中國網站數量已經達到544萬個。面對如此龐大的網絡用戶群體和網絡服務提供者數量基數,必然會產生眾多摩擦和矛盾,其中有關網絡名譽權的糾紛尤為突出。網絡名譽權侵權相比較傳統名譽權侵權具有違法成本低,傳播速度快等特點。同時網絡服務提供者作為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成員,他們應該承擔多大的義務,承擔多大的責任,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最重要的還是要加強公民自身的意識,保護自己的名譽權,尊重他人的名譽權,共同營造和諧社會。
關鍵詞:網絡;名譽權糾紛;侵權責任
一、傳統名譽權和網絡環境下名譽權的對比
首先,是名譽權的概念問題?!杜=蚍纱筠o典》對名譽概念的定義為:“名譽(reputations)是對于人的道德品質、能力和其他品質如其聲譽、榮譽、信譽或身份特質的一般的評價。非法毀損他人名譽可以構成誹謗(書面誹謗或者是口頭誹謗),受誹謗者可以起訴誹謗者?!盵1]《現代漢語辭典》對名譽的解釋為:名譽為個人或集團的名聲,而名聲是指社會上流傳的評價[2]??梢钥闯鰜恚u的核心是社會的評價。名譽權的核心也就是保護個體被社會合理評價的權利。
其中被社會合理評價這個“合理”兩字值得商榷,因為人的主觀判斷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非理性的。那么要讓非理性的主觀判斷去完成“合理”評價就必須考慮到人類群體的特性。人類群體往往容易陷入群體無意識,它是個人的社會性的自發表現,也是人類個體中非理性共性的集中體現。相比于一般情況下單獨個體能夠理性思考得出的結論,當個體融入群體時就往往會難以做出正確判斷,容易聽信他人。中國古代的“三人成虎”有異曲同工之妙。鑒于此種情況,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應該考慮到人類的特性,適當調低名譽權侵權的判斷標準,提高對于名譽權的保護。
其次,對比互聯網環境下名譽權糾紛特點。傳統社會與當代社會比起來,由于交通工具的落后和地理的阻隔,造成了信息和溝通相對不便,任何有關個體評價的信息傳播力也相比較更加弱。對于一個人一件事的評價可能需要很長時間的傳播,而信息經過長時間傳播早已經失去了沖擊力。而當代社會中,隨著QQ、微信、微博的普及,每個人都能借助互聯網便捷地與外界聯系產生影響力,每個人都類似一個小型媒體。行為人只要動動手指就能引起不小的關注,同時配上極度吸引人眼球的標題,任何言論都可以借助互聯網快速傳播。所以,當代名譽權侵害的發生具有違法成本低、傳播速度快并且瞬間影響力大的特點。
此外,由于互聯網是隨時隨地抓取數據的,任何互聯網用戶能夠短時間內獲得極大信息。與謠言對比的是澄清辟謠的過程,往往截至受害人注意到自己的法益被侵害時,已經過了相當長一段時間,那么此時辟謠澄清事件的熱度一過,很難保證先前所有被誤導的社會不特定多數人能知曉真相,由此造成了“造謠一張嘴辟謠跑斷腿”的情況。那么互聯網上言論的自由性、時效性、高效傳播性被侵權人的名譽往往會遭受不可挽回的損害,甚至具有不可逆轉性[3]。
二、當下我國法律對于網絡環境下名譽權保護的相關法律和有關行為人的評析
(一)侵權行為實施者
1.對他人侵權言論的發布者
毫無疑問,攻擊他人名譽造謠誹謗的自然人必須承擔責任,但是我們在這里必須注意的是,應該合理區分對事件合理評論發表看法與侵權行為。筆者認為,能夠就普遍大眾已知情況來發表看法的行為人應該免責,即使那種普遍大眾已知情況后來發生了變化。否則就會變成因懼怕承擔責任而不敢評論,新聞業將停滯不前。
2.對他人發布的言論的傳播者
(1)傳播者是否要承擔責任?
此處有一個問題,在互聯網環境下,每個人隨時隨地可以接觸到海量的文章信息,領會別人的思想,別人的觀點,進一步產生認同或者反對。而我們表達這一態度的方式之一,就是進行轉發、評論。那么他人言論轉發者傳播者是否要承擔責任?如果要應當承擔責任那么適用何種歸責方式呢?
筆者認為,轉發傳播者應當承擔責任?!肚謾嘭熑畏ā返谌鶙l規定:“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边@貌似只規定了對他人侵權的行為人和網絡平臺的責任。但是從立法本意看,對他人造成危害的人都應該承擔消除侵害,彌補損失的責任不論是侵權行為人還是擴大影響的平臺,那么傳播者既是網絡用戶,又類似于一個小型平臺毫無疑問應當承擔責任。
(2)傳播者適用何種歸責原則?
對于歸責原則,顯然傳播者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無過錯責任原則一般適用企業、用人單位等強勢一方,此處雖然傳播者的集合會處于輿論導向強勢一方,但是責任承擔時,應該具體到個人,所以不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此外如果沒有過錯也要承擔責任,那么會導致每一個人都過于謹慎不愿意對某一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不利于社會思想的發展。
那么,是適用過錯推定原則還是過錯責任原則呢?筆者認為,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為一般,過錯推定原則為例外的過錯歸責原則。原因如下,首先,過錯責任作為一般原則,被侵權人可以對自己傷害最大的一方提出賠償請求,這一般是網絡平臺或者是公眾人物提出賠償要求,此時被侵權人的證據一般是最為充分的,這是他要承擔的舉證責任相對比較合理。其次,公眾人物作為網絡名譽侵權人,應該從嚴認定,公眾人物發表網絡言論時應該比普通民眾擁有更高的注意義務。這是因為公眾人物往往在網絡上有大量的粉絲和關注者,如果其做出了侵犯他人名譽權的行為,將比一般大眾侵犯他人有更大影響力[4]。同時,也防止被侵權人濫用訴權。如果全都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一篇文章可能有上萬的轉發和討論,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走上法庭證明一次自己沒有故意或者重大過失。
(二)網絡平臺的責任
從《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來看,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被侵權人的通知后沒有及時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連接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對于這一款《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八條規定了,通知人的通知導致網絡服務提供者錯誤刪除的責任,卻沒有規定網絡服務提供者的責任,筆者認為實屬不妥。這可能會導致一個現象,網絡服務的提供者只要接收到了要求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的通知,就會按照通知要求做,而不用加以判別考慮。因為如果沒有刪除某一條信息,不排除那條信息真的侵權的可能性,那么此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就要承擔責任。相反刪除了此條信息如果刪對了自己不用承擔責任,刪錯了責任也由通知人承擔。這種行為對被采取措施的人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表現。
三、可能的應對措施
(一)推廣互聯網實名制
對他人互聯網侵權泛濫的一個很大原因是因為互聯網的匿名性使得人們認為網絡是法外之地,可以隨心所欲地發表任何言論。網絡作為一個開放型的言論平臺,可以隨意地發布信息,并可以將自己的姓名身份隱藏,而且發表的言論也不會有人追究其準確性[5]。如果采用互聯網實名制就可以震懾此種思想。類比我國的電話卡實名制度,相比電話卡沒有實名之前,電話卡市場十分混亂,管理起來也沒有現在方便,對于普通公民來說電話卡實名將部分信息交給國家并沒有什么影響,更多的是利大于弊。
(二)加強全民教育
我國一直以來的觀念總是認為實體財產大過虛擬的財富。舉個例子,對于同樣的歌曲,我們愿意去買實體碟片聽,卻不愿意花錢購買數字版。這可能也是知識產權、名譽權等在我國發展滯后的原因之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公民應當加大對于虛擬的各種法益重視程度。政府應當加大教育宣傳力度,構建出人人重視名譽權、保護自己名譽權、尊重他人名譽權良好的社會氛圍。
(三)借助大數據技術
往往很多被侵權人無法及時獲知自己被侵權的情況,在大數據技術支撐下如平臺發現某一用戶被引被討論數據激增時,或許可以借助大數據提醒本人。同時為了防止數據騷擾,降低用戶體驗性的情況,科技工作者還要努力完善大數據技術,做到合理篩選合理推送。最后,當真相能夠被澄清時,平臺或許可以做到通過推送一條消息至某些討論極其激烈的用戶賬戶上,因為如果要去推送到所有有關用戶賬戶上是對于平臺的苛責,這一精確區分用戶也有賴于大數據技術的發展。
(四)出臺并完善相關專門法律法規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發布的《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將于2020年3月1日起施行,它將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提供有力保障,進一步營造良好生態,維護國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這表明國家日益重視互聯網生態,強調互聯網文明,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有關的法律法規將會越來越完善。
四、結語
名譽權已然成為當代社會的瑰寶,良好的名譽權能潤色個人誠信,誠信也能促進完善一個人的名譽權。全球互聯網化是歷史的大勢所趨,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思考,隨著歷史的洪流,我們要做點什么調整,社會應該做點什么調整,法律應該怎樣完善才能保護我們人類社會最可貴的東西,包括公平,包括正義,包括名譽權。相信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國的名譽權保護研究能愈發進步,相關法律法規能愈加完善,為互聯網的發展保駕護航,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參考文獻:
[1]英·戴維沃克.法律人辭典[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1998:768.
[2]廠叔湘,丁聲樹.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8:50.
[3]魏雙喜.網絡名譽侵權問題研究[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7.
[4]李偉平.網絡名譽權與網絡言論自由的沖突與制衡——再論“微博第一案”[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8(5):21-28.
[5]楊秀金.論網絡名譽權的權益保護[J].法制博覽,2019(10):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