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在對費爾巴哈關于人和自由學說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同樣重視對其學說的另一個極端即施蒂納的自由觀進行批判。馬克思主要從施蒂納對個人與市民社會的錯誤解釋,私有制的危害,小資產階級的狹隘性以及人類發展史四個方面對其自由觀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在此批判的基礎上,馬克思建立了自己的關于全人類解放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施蒂納;自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一生都在為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而努力。他在批判和吸收了黑格爾和費爾巴哈的自由觀后形成了他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施蒂納也在批判費爾巴哈關于人和自由的學說后形成了他的利己主義自由觀,同時還對共產主義自由觀進行了批判。隨后,馬克思對施蒂納的利己主義進行了更加深刻的批判,他從施蒂納錯誤的對人和市民社會進行解釋開始,對私有制的危害以及施蒂納小資產階級狹隘性進行了批判。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站在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高度,為全人類實現真正解放提供了正確的理論指導。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把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弘揚有著重要的積極作用。
一、馬克思批判施蒂納關于人和市民社會的學說
施蒂納的自由觀主要集中在他的著名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之中。施蒂納雖然批判了費爾巴哈把人的本質定義為類本質的觀點,但他極力宣揚利己主義,甚至走向了無政府主義,反對一切國家和組織對人的自由進行干預,反對共產主義。馬克思雖然也批判費爾巴哈的人的類本質以及受必然性約束的自由的觀點,但他更加反對施蒂納這種激進的自由觀。
首先,施蒂納認為人是個體的我,人不是“類”,而是“唯一者”而“唯一者”是絕對利己的,因為“我需要什么,就得有什么,就得給我拿來什么。” [1]馬克思則認為施蒂納的唯一者概念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上都是錯誤的。首先,從理論的建立方式來說,施蒂納建立的“唯一”的人概念是相對于費爾巴哈“類”的人概念而建立的,二者是一對相對的概念,都是抽象不真實的。并且從邏輯上看,如果施蒂納承認有“唯一者”人的概念存在,那么預設前提是承認存在“類”人概念也存在,就好像普遍性與特殊性一樣相對立而存在著。所以馬克思說:“施蒂納無條件的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幻想,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自己的學說和理論。” [2]正如馬克思所言,施蒂納的人的概念也是一種抽象的人的概念,施蒂納雖然在批判費爾巴哈,但他卻犯了與費爾巴哈同樣嚴重的錯誤。“思辨哲學家在其他一切場合談到人的時候,指的都不是具體的東西,而是抽象的東西,即理念、精神等等。” [3]馬克思對黑格爾、費爾巴哈以及施蒂納人的概念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認為他們在評價人的時候脫離了社會歷史和社會實踐的實際,是虛無縹緲的抽象的概念。馬克思的“現實個人”概念是勞動的,從事物質生產以及參與到社會關系之中的人,并把社會關系的總和作為人的本質。施蒂納的個人概念不僅是抽象的,還犯了唯心主義的錯誤。他那種“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的極端個人主義最終走向了與客觀物質世界相違背的唯心主義。這種唯心主義論調會最終導致人們極度自私和無政府主義,造成社會的倒退,人們也不會因此而獲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而是會如康德所言淪為物的奴隸。
馬克思還指出了施蒂納關于市民社會的錯誤理解。施蒂納認為:“市民社會是利己主義馳騁的場所。” [4]施蒂納把市民社會理解成很多“唯一者”共同生活的社會,人們每個人都有著完全不同的利益,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行動和從事享樂活動。“市民社會”是黑格爾提出的概念,他將市民社會看成與“公民社會”和國家相對的概念,認為市民社會是私人利益的集合。施蒂納顯然受到了黑格爾對市民社會解釋的啟發并結合自己的利己主義進行了發揮。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和施蒂納的“市民社會”解釋,他認為現實的人生活的市民社會并不是以利己和利益為中心的,而是以他們的客觀存在、物質生產關系和個體勞動為中心的,換言之“個人存在是最終目的” [5]。馬克思還認為市民社會中的這種利己主義并不是自由的體現,只有當人們“作為個人,在自己的經驗生活、自己的個體勞動、自己的個體關系中間”[6]并且意識到自身的力量并團結起來,才能實現解放。在市民社會中,個人的勞動是異化的勞動,人的社會生產和生活是受到限制的,人的全面發展也是受到限制的,并不是施蒂納所說的自由的。
二、馬克思對私有制與小資產階級狹隘性的批判
施蒂納曾經與他富有的妻子瑪麗共同經營一家奶酪廠,雖然該廠后來因經營不善倒閉了,但我們仍然可以把施蒂納看成是小資產階級的代言人。馬克思直言不諱的指出“在他的頭腦里出現的仍然是那個德國的小資產者” [7]。假若施蒂納不是一個小資產階級,他也不會產生共產主義者會剝奪他們收取利息的樂趣以及私有制捍衛了他們的享樂權力的說法。因為底層的工人階級和市民很少獲得這種樂趣,并且他們從事著大量的異化的勞動,人性得到了束縛。
不僅如此,施蒂納對私有制的吹捧也引起了馬克思對私有制的抨擊。首先,私有制的發展最終會破壞生產力。如果私有制無限發展下去,人的利己主義也無限發展下去,資產階級一定會利用自身的優勢地位不斷地聚斂財富,激化社會矛盾最終破壞社會生產。如果不對利己主義加以限制,強者對弱者的剝削就會更加肆無忌憚,因此必須要在私有制發展到一定時期消滅私有制。其次,“勞動帶給人痛苦是因為在私有制的前提下,勞動成為生命的外化。” [8]馬克思認為勞動本應該是一種享受和自由,人們從勞動中獲得樂趣。但是私有制下,人們不得不為金錢,為生計而勞動,這些勞動是受到壓迫和剝削的勞動,人們從中感覺不到任何樂趣。如果私有制無限制發展下去,越來越多的人會從事這種毫無樂趣的異化勞動,而站社會多數的勞動者整日就如同奴隸一樣過著行尸走肉的生活,這顯然是不符合人類發展規律的。人類必須要從私有制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人才能拜托異化勞動,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最后,私有制的消滅也是私有制自身的發展規律或者說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結果。因為私有制全面發展到最后,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生產力的發展,生產資料一定不是異化勞動所能駕馭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客觀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和更全面的、更積極地勞動者。這一點在當今時代已經逐漸得到驗證,因為資產階級不得不重視勞動者的全面發展以及人才的培養以順應時代的發展,資產階級被迫做出改變而不是和他們當初施蒂納所想的那樣一切按他們的想法去做。馬克思預見到未來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私有制一定會被限制和改變,資產階級也會不得不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因為人的全面發展是大勢所趨。
三、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的現實意義
馬克思認為“每個人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而不是某個人自由發展是他人自由發展的障礙。” [9]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是在社會層面倡導的自由,與西方資本主義信奉的個人自由有本質的不同。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中,我們可以看到西方很多資本家打著自由的旗號阻礙防疫工作,認為居家隔離是對自由的侵犯。他們的這種個人自由已經從行動上危害了公共安全,把民眾的生死看得比經濟利益更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在這次疫情中損失慘重的根本原因就是他們信奉的自由觀是錯誤的。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馬克思是站在人類歷史的高度去看待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的。人類從與自然斗爭開始,就一直在尋求自由和解放,人們正是由于勞動自由受到限制才會去不斷地與自然做抗爭,到了近代人類因為資產階級限制了人的勞動自由,人們的勞動被外化,所以不推翻資產階級,不改變現有的私有制制度就無法自由勞動,無法實現人類社會的發展。其次,馬克思的自由觀是全面和辯證的。馬克思看到了個人自由的重要意義,個人自由能夠推動生產力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但馬克思也同樣認識到個人主義尤其是利己主義的泛濫所造成的后果,社會的混亂與無政府主義,階級矛盾被不斷激化,社會財富集聚在少數人手中,更多的人被剝削,更多人從事的勞動被異化,人的全面發展被束縛。最后,馬克思的自由觀站在了全人類發展的角度,而非某一特定階級。施蒂納的個人主義是站在小資產階級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而馬克思則代表了全人類。馬克思一生都致力于人類的解放,他從人類的進化、發展與人類社會的變遷深度分析人類的歷史與發展規律。假如馬克思只是站在資產階級的角度,他如何能發現廣大勞動者在生產勞動中勞動被異化的現象,如何能發現勞動者被剝削的剩余價值。假如馬克思只是站在普通工人的位置,他又如何能看到私有制全面發展必須需要人的全面發展,如何能看到勞動自由對人類以及人類解放的重要意義。
馬克思的自由觀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意義在于三個方面。首先,馬克思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信奉的自由的弊端。在當今時代,尤其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我們清楚地看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亂象與不斷激化的社會矛盾都是因為他們所信奉的所謂的自由造成的。資產階級在宣揚自由的時候,侵犯了更多人民的利益甚至是危及到了人民的生命,激化了社會矛盾。其次,馬克思的自由觀為我國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依據。我國的社會主義價值觀的自由顯然與資本主義社會信奉的自由有本質的不同,但是由于西方資本主義價值觀的輸入以及社會中少數人受到西方意識形態的影響,我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弘揚過程中受到了很多阻礙。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將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解釋自由的重要依據。最后,馬克思的自由觀為新時期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指明了道路。馬克思一直在為全人類的自由和解放事業努力,我國也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參考文獻
[1]〔德〕麥克斯·施蒂納著,金海民譯:《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286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60頁.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9頁.
[4]〔德〕麥克斯·施蒂納著,金海民譯:《唯一者及其所有物》,商務印書館1989年版,第106頁.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01頁.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第189頁.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270頁.
[8]《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頁.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P213.
[10]龐立昕,崔三常.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自由觀的確立——馬克思對施蒂納利己主義自由觀的批判[J].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19,4(09):81-85.
作者簡介:胡耀達(1991- ),男,漢族,湖北黃石人,碩士研究生,上海大學社會科學部哲學系,研究方向:中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