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瑛
摘 要:在社會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環境污染造成的影響日益加劇。海洋雖然與居住地相隔較遠,但是在全球化逐漸加劇的影響之下,海洋的環境治理問題也日漸凸顯。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資源,一些不正確的開發方式和開發理念對海洋的環境造成了較大的污染與破壞,海洋災害事故的頻發也給國家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和影響。文章系統性地介紹了目前海洋環境的現狀,并根據國際海洋法律的相關內容詳細討論了海洋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法律問題。
關鍵詞:海洋環境;環境治理;法律問題
隨著地球環境遭到不斷破壞,各類災害事故頻頻發生,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重視對環境污染的治理,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方式,也是維護人類自身發展的重要途徑。作為承受了人類較多破壞的自然資源,海洋的水體環境越來越差,許多污染物都直接排放到海洋中,給海洋動植物的生存造成了威脅。同時,海洋中還存在著嚴重的生物入侵問題,伴隨著貨運事業的發展,一些外來物種打破了原有水體中的生物鏈,肆意繁殖引發了生態系統失衡,給環境造成嚴重破壞。
一、海洋環境的現狀
(一)水體污染嚴重
海洋水體的嚴重污染主要是由于人類活動引起的。目前我國渤海區域內受污染的水域面積超過了30000平方公里且在進一步加劇,水質標準也在逐漸下降,引發了許多的海洋污染問題[1]。一方面,在海灣處興建了許多工廠,一些污染水未經過凈化處理直接排放到了海洋中。海洋的水體具有一定的自凈化能力,但是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且無法無限制地接受污水排放。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海灣的廢水排放量已經遠遠超出了海洋的承受范圍,引發了污染由近岸處向海洋深處的持續擴散;另一方面,海洋貨運事業較為發達,在靠近海港的位置聚集了許多貨運輪船,由此產生的汽油泄露和廢棄物排放問題,對海洋造成了嚴重污染,而汽油泄漏問題會對海洋生物的生存與繁衍造成較大威脅,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了負面影響。
(二)海洋災害頻發
隨著海洋污染的進一步加劇,越來越嚴重的海洋災害事故頻頻發生,給人類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較大的威脅。首先,外來物種入侵海洋的問題在許多國家都曾發生過,其治理過程非常復雜,且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由于這些入侵品種缺少天敵,在瘋狂繁殖的同時掠奪了原有生物的生存資源,導致生物種群的失衡,給海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海洋生物品種繁多,在長期進化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穩定的生物鏈,但前述新物種、甚至微生物的破壞都有可能會影響原有生態環境,系統失衡會進一步引發海洋環境問題[2]。其次,海嘯、暴潮等海洋災害會給沿海地區的居民生活造成嚴重威脅。如在廣東地區,由于受到“鸚鵡”臺風風暴潮、海浪災害的影響,引發了珠江口岸附近暴雨,降水深度最高達到了l00cm,嚴重威脅到居民的出行和生命安全。在靠近海岸的位置,還有一些高度超過4m的海浪,對于依靠捕撈為生的居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
二、海洋環境治理的國際法律背景
(一)海洋共同體
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海洋環境問題是所有人類共同面對的,海洋環境已經成為共同體。一些水體污染和物種入侵并不會因為國家或地域的界限劃分而停止,因此,急需各個國家共同參與,通過制定海洋管理公約等方式來推動環境治理。在聯合國的帶領之下,許多國家都加入到了國際海洋公約當中,秉持著人類與海洋協同發展的理念開展海洋環境治理工作。
(二)生物多樣性
海洋中有許多珍貴的生物需要加強保護,這也是維護海洋生態和保護珍稀物種的重要內容。頻發的海洋污染給原有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態平衡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導致許多珍稀物種滅絕,對海洋環境的可持續穩定發展極為不利。全球范圍內,公共海域的面積占全部海洋面積的一半,而公海由于不受各國海洋法律規范約束,很容易產生公地悲劇性的環境破壞問題。
三、海洋環境治理過程中的法律問題
(一)海洋遺傳資源
海洋中蘊藏的海底油氣、礦產、水利、生物等多種資源,對于促進國家發展有重要作用。海洋環境治理中,要充分協調環境問題與資源開發力度,確保海洋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首先,對于海洋捕撈應該建立必要的恢復機制,如安排休漁期等,用于保障海洋生物的穩定生長,給予海洋充分的恢復休養時間,使海洋漁業能夠得到長期發展[3]。這一機制的建立必須依靠法律規范強制執行,切實落實對海洋遺傳資源的保護措施;其次,海洋資源是人類的共同財富,在對其開發時必須符合國家法律規范的要求,如采取環保技術手段以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通過有計劃開采和保護海底資源,維護海洋生態環境。
(二)保護區的規劃
在對海洋施行保護的過程中,必須建立一定的保護區域,并完善這些區域治理中的法律規范。首先,在對海洋保護區域的規劃設計中,必須結合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開展。諸如氣候條件、城市發展等都會制約海洋保護區域的規劃工作,綜合考慮多方因素才能夠開展更加有效的保護和管理。從法律角度對海洋保護區展開規劃治理,才能更加具有針對性。當地管理部門需要明確海洋治理方案,通過進行海洋信息收集和海洋水質監督來落實海洋保護有效性;其次,海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工作具有較強的整體性,不能僅僅在一個小區域內進行,而應該保證各個海域內管理的綜合性與配套性,使其能夠形成相互促進的治理體系[4]。在海洋治理的法規保障中,要明確不同部門的管理職責,建立一套能夠適用于不同海域的管理辦法,推動我國的海洋環境的協同治理。
(三)環境影響評價
為進一步推進海洋環境治理工作,必須要從法律法規的角度建立對海洋環境的評價標準,使海洋的管理治理有章可循。在國家頒布的《海洋法》中,必須要對海洋環境的標準、水質評價檢測、海洋治理的決策執行等進行明確規定,并明確司法部門在海洋治理中應負職責,加強海洋管理工作的執行力度。海洋治理是整體性、動態化的過程,涉及到的相關部門眾多,如貨運交通、衛生環保、經濟經營等,必須對每個部門的管理范圍、工作職責做出法律規定,才能夠穩步推進海洋環境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5]。進行海洋環境的評定時要有明確的目標,如通過對不同區域內海洋水質存在的共性問題的發掘而展開統一管理,對特性問題要特殊處理。對于一些經濟欠發達的地域,還需要有政府出資出面完成水體的污染防治工作。
(四)建設技術轉讓
海洋環境治理過程中必然涉及到一些先進的技術手段,需要通過建設治理體系、共享治理技術等方式來提升海洋的全球化治理力度。在聯合國引導下,陸續通過了《海洋法公約》,BBNJ協定等規范,對海洋環境治理問題提供了全球性治理辦法[6]。通過多個相關國家的聯動,海洋治理呈現出多層級的模式。每一個國家和國際組織都在發揮自身效能,推動海洋治理不斷突破困境。如對于海洋中微塑料的治理,需要通過生物降解或細菌降解的方式來進行消除,這些技術手段需要開放共享,才能更加全面徹底地開展海洋治理保護工作。基于聯合國相關法規的建立,對于類似技術的轉讓分享將會進一步成熟,由多個國家聯合參與研發,定能實現技術突破,提升技術開發的成效,推動海洋治理的技術升級。
(五)強化公益申訴
在對海洋環境問題的公益訴訟的研究中發現,從2015年至2019年,我國海洋公益訴訟案件的數目連年上升,由4000余案上升至11萬余案,國家和相關管理部門必須對此加以重視,完善改進海洋公益申訴的通道,使民眾能夠真正參與到海洋環境治理中來。一方面,我國沿海地區多個省份聯合制定了海洋生態保護法規,通過聯合建立申訴與協助的方式推進我國海洋公益申訴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在不斷解決關于海洋環境訴訟的過程中,相關管理部門也積累了許多經驗,通過公開海洋環境決策、以司法保障維護決策的執行等方式,為海洋公益申訴提供法律保障和支持。
四、公海區域的海洋保護問題
在國際海洋事務中,一些公海區域由于缺少直接管理主體,沒有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規來規范公海區域的海洋保護問題。公海附近的國家應該共同構建管理公約,共同協商與探索如何開展對公海的環境保護。如法、意、摩三國就關于地中海區域內的公海保護問題簽訂了相關公約,這一公約為國際間推動公共海域環境保護有著重要示范作用。在聯合國的帶領與引導之下,在南大洋、南極等地又逐漸建立起了一些保護區,有關公海環境治理問題的解決正在一步步推進中。但另一方面,公海保護區的締約效力較弱,且仍有大片的海域并沒有建立起相應的保護區域,這仍然是目前海洋環境問題中亟待處理的一個問題。
五、其他海洋附屬的法律問題
除了海洋本身的水體區域之外,還有一些附屬的島嶼、巖礁、低潮地帶等,也面臨著嚴峻的環境保護問題,需要通過健全的法規來規范和落實保護制度。首先,在國際《海洋法公約》中對于巖礁、低潮地帶的管理做出了規定,國家享有領海權利,也需要對之進行保護和管理。但由于對這些附屬島嶼的范圍界定較為復雜,引發了一些管理上的爭議。這些區域由于會隨著海洋潮水的漲落呈現出完全不同的陸地形態,且不具備相應的經濟價值,在管理上也出現了盲區。對于這些地區的管理辦法和環境治理策略目前也在不斷探索研究的過程中。但能夠確定的是,加強附屬區域的環境治理對于維持海洋環境有著重要的積極意義,這也需要國家通過法規制度加以推進。
六、結語
海洋問題關乎國家發展與民生問題,重視海洋的污染治理與合理開發能夠提升對海洋的合理利用程度。在對綠水青山的發展模式的大力提倡之下,解決海洋的環境污染問題顯得尤為重要。海洋中的資源十分豐富,對其進行開發必須要遵守國家海洋法規要求,以可持續發展的原則開展工作,充分保障海洋生物多樣性。為了進一步保障對公海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問題,各個國家應該積極聯合,協同開發海洋治理技術,深化合作加強對海洋環境的治理力度,保障人類海洋共同體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乃忠.跨區域海洋環境治理的法律論證維度[J].中外企業家,2015(12):215-216.
[2] 王剛,毛楊.海洋環境治理的注意力變遷:基于政策內容與社會網絡的分析[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1):29-37.
[3] 許陽,王琪,孔德意.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政策的歷史演進與結構特征——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J].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16(04):81-91.
[4] 李龍飛.中國海洋環境法治四十年:發展歷程、實踐困境與法律完善[J].浙江海洋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9(03):20-28.
[5] 田菲.淺談東海海洋環境問題與治理[J].價值工程,2016(21):154-155
[6] 鈄曉東.區域海洋環境的法律治理問題研究[J].太平洋學報,2011(01):47-57.
基金項目:本文為寧波市社會科學研究基地研究課題研究成果,課題編號:JD20DH-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