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人才是文化強國之本,文化繁榮之基,文化創新之源,在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時代價值。文章從界定創新力的內涵出發,闡釋了文化人才創新力的內涵與價值,探討了文化人才創新力提升面臨文化創新主體明顯滯后、文化創新投入相對不足、文化創新產出比較低下的現實困境,并在洞察其主要誘因的基礎上,提出我國文化人才創新力提升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文化人才;創新力;困境;誘因
2017年4月,文化部發布了《文化部“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著力加強對文化人才創新力的培養和扶持。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我國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核心目標指向,而提升文化人才的創新力是建設文化創新型國家的當務之急和客觀要求。因此,嘗試探討文化人才創新力提升的現實困境,并在洞察其誘因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策略具有重要意義。
一、文化人才創新力的內涵與價值
創新力是指發現新事物、產生新思想、尋找新方法、創造新價值的能力,涉及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創新方法等方面,是現代人力資源管理中的核心要素。文化人才創新力特指文化人才針對文化領域內出現的新問題、新需求,提出解決問題的新思路、新途徑,并通過創造性勞動產生新產品、新技術或新方法的能力,對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重要價值。
首先,文化人才創新力是文化人才必備的重要素質。創新是文化工作的要求,是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動力,而面對新業態、新領域涌現,原創能力不足,創新人才匱乏,制約著我國文化的發展。文化人才作為文化生產力的主體,只有勇變革、擅創新,才能創造出精品佳作。其次,文化人才創新力是建設文化人才隊伍的重點。2020年5月,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估顯示,中國的創新指數位居世界14位,整體創新能力提升,但仍落后于許多發達國家。創新能力不提高,創新成果難產出,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會愈發艱難。因此,在文化人才隊伍建設進程中,要培養一批具有文化原創能力、文化開拓精神的拔尖人才。最后,文化人才創新力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關鍵。習近平強調,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要以文化興盛為支撐,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創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強化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這些需要增強文化創新創造能力,需要創造高質量文化創新成果,更需要培養高素質創新型文化人才。
二、文化人才創新力提升的現實困境
(一)文化創新主體明顯滯后
當前,我國文化創新主體存在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主要表現為高端匱乏、結構失衡、供需脫節。首先,高層次文化創新人才嚴重匱乏。人們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高層次人才創新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我國在頂層設計、資金保障等落實不到位,難以培養出高層次文化創新人才。其次,文化創新人才存在門類不齊全、梯次不合理、比例不協調等結構失衡問題。我國跨學科、跨領域的文化人才不足,懂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匱乏,這制約著人才隊伍創新能力的提升。最后,文化創新人才供給與社會需求脫節。一方面,大量文化人才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社會需要的應用型、創新型文化人才難獲得。
(二)文化創新投入相對不足
近年來,全國文化系統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及相關全會精神,加大文化資金投入,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據財政部統計,我國文化體育傳媒經費投入和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持續增加,當前我國創新環境持續優化,創新成效顯著增強,但就文化經費投入與科技經費投入而言,兩者在經費支出總量、支出增長率、支出比重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可見,我國文化創新投入太低,難以激發文化人才的創新活力,難以產出優秀文化作品。
(三)文化創新產出比較低下
首先,文化人才原創力作為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直接決定著文化創新產出質量的高低。目前,我國文化人才隊伍總體良好,但原創力顯得相對薄弱,主要體現在:獨創首創的文化產品極少,模仿復制的文化產品占據市場;科技含量低的文化產品泛濫,高影響力的文化產品偏少。其次,隨著文化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經營管理人才缺乏日益成為制約文化創新產出的一大瓶頸。如果文化人才只了解文化發展規律,而不熟悉文化市場經濟規則,將導致創新產品難推廣,衍生產業難發展,自主品牌難建立。最后,文化人才行政化、官本位的趨勢愈演愈烈。大量的文化人才偏重擔任行政管理職務,輕視文化創新與創作工作。
三、文化人才創新力提升困境的誘因
(一)文化人才的社會地位相對低下
首先,文化人才沒有真正成為社會最受歡迎的人。我國部分負責文化工作的部門并沒有將發展文化創新事業擺在應有的位置,存在對文化人才輕視、文化創新投入太低的問題,主要體現在文化資金投入不足,2016年全國文化事業費共計770.69億元,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為0.41%,全國人均文化事業費僅55.74元。其次,文化職業沒有真正成為社會最受歡迎的職業。文化人才隊伍總體呈現穩定態勢,但潛在的職業危機令人擔憂。據統計局統計,按行業分城鎮單位就業人員數如下:制造業高居榜首,共計5068.7萬人,建筑業位列第二,共計2796萬人,其余依次為教育、公共管理和社會保障、批發和零售業等,文化體育排在末尾,共計149.1萬人。
(二)文化人才管理體制機制不健全
體制機制是人才成長的重要政策保障,是聚合資源、推動發展的有效手段。當前,我國在文化人才的管理體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問題。
文化人才培養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文化人才培養觀念陳舊。有些地區和部門沒有認識到文化人才的重要性,沒有將文化人才培養擺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面發展的觀念、多樣化的觀念、系統培養的觀念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文化人才培養的模式單一。文化人才教育體制改革明顯滯后,理論武裝與實踐育人嚴重脫節,培養出的文化人才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
文化人才評價機制不規范。完整規范的文化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尚未構建,人才評估標準不科學、評估主體不中立、評估客體不全面。在嚴格落實人才評價的有關規定中存在重學歷、資歷、職務,打折扣、搞變通的情況,沒有真正形成以業績為重點,由品德、知識、能力等要素構成的文化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制約著文化人才創新力的開發。
文化人才激勵機制不完善。一是激勵的方式和模式。當前,我國對文化人才的物質獎勵比重過大,精神激勵方法有限,導致激勵機制后續動力不足,激勵效果弱化。二是激勵的對象。我國非常重視文化人才個人的產出和效果,忽視了整體的激勵,直接影響到整個文化人才隊伍創新力的提升。三是激勵的透明度和公平。總體而言,文化人才激勵機制在執行過程中,公開、公平、公正、透明度有待進一步優化。
文化知識產權制度不明確。隨著經濟社會的日益發展,我國已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但文化領域知識產權意識依然淡薄,盜版、假冒、復制、模仿等文化侵權行為屢見不鮮,文化知識產權制度運行陷入了一種“高成低就”的困境,完善版權相關法律法規、行政執法體制和社會服務體系,依法打擊侵權盜版行為,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文化知識產權歸屬制度刻不容緩。
四、文化人才創新力提升的策略
要提升文化人才的創新力,應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文化人才工作的特點和規律,從培養模式、體制機制、保障措施、科技融合等方面探索激發文化人才創新活力的新舉措、新途徑。
(一)加快各類文化人才培養步伐
(1)造就高層次領軍人物
隨著文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文化人才勢在必行。發揮政府導向和扶持作用,對高層次領軍人才采取特殊政策:一是實施國家“千人計劃”文化藝術人才項目、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工程,進一步提高高層次領軍人才的社會地位與福利待遇。二是著眼高層次創新人才,開展文化部優秀專家選拔扶持工作,舉辦高層次文化人才國情研修班,培養文化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干。
(2)開拓青年拔尖創新人才
習近平同志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擁有一大批創新型青年人才,是國家創新活力之所在。”在文化藝術領域培養一批具有扎實理論功底和實踐能力的青年拔尖創新人才,形成高層次領軍人物的重要后備力量。加強對文化重點領域創業創意人才的選拔、培養,組織有發展潛力的中青年優秀學者參加出國訪學、短期研修、崗位培訓、專題調研、文藝采風等活動,提高文化人才的創新能力與創新意識。
(3)培育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
人們文化需求日漸多樣化多層次,但懂經營、善管理、有創意、會策劃的復合型人才卻嚴重匱乏,日益成為制約文化發展的一大瓶頸。立足于國家文化領域的發展需求,實施產學研合作培養創新人才的政策,整合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企業等力量,培育和扶持一批了解文化發展規律、擅長市場化運作、具有戰略思維的服務文化領域的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以振興我國文化產業,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突破。
(二)健全文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
(1)創新文化人才培養模式
遵循文化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多種人才培養方式,形成各類文化人才輩出,拔尖創新文化人才不斷涌現的局面。首先,探索多種人才培養模式。依托國家重大文化科研項目、重大文化人才計劃、重大文化創新引領工程等項目,深化與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合作培養理念,建立“人才+項目”產學研合作培養新模式。其次,完善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重心下移、共建共享,構建體現時代發展趨勢、符合文化發展規律、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新服務體系。
(2)完善文化人才評價激勵機制
評價激勵機制健全與否直接關系文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好壞,為此,探討如何完善文化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一是改進文化人才評價制度。探索提升創新團隊創新能力與水平的多種評價方式,完善績效評估考核,制定以業績為重點,由品德、知識、素質、創新、能力等要素構成的科學的評價指標體系。二是發揮文化評獎激勵作用。專門設立文藝獎項與配套基金,重點獎勵在創作、管理、服務、科研、效益上取得重大成績與突出貢獻的文化人才,通過對文化人才的褒獎,激發文化人才的內在創新動力。三是對特殊行業、特殊專業、特殊需求的文化人才實行特殊管理,進行特殊補貼。
(3)完善文化人才收益分配機制
收益分配制度直接影響文化人才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創新性,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收益分配機制尤為重要。首先,實行分層分類分配,根據文化人才的年齡、學歷、職稱、科研能力、創新能力、創新成果、社會貢獻、成果轉化等因素綜合考慮,把成員分為不同層級,并且不同的層級在基本工資、利潤分享、項目經費支持、住房補貼等方面享受不同的待遇,真正實現多勞多得,優勞優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其次,把文化創新成果的處置權、轉化權、使用權和收益權全面下放給個人,著力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的比例,進而擴大對創新人才的股權、分紅激勵,切實保障文化人才的收益分配。
(三)完善文化人才發展保障措施
(1)加強文化財政保障
加大文化發展改革的財政保障力度,進一步落實各項財政保障措施,確保各項工作順利推進。一是健全文化財政保障機制,加大政府文化資金投入力度,通過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定向資助等多種手段引導和激勵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建設,實現政府、社會、市場共同參與的多元文化投入機制。二是建立文化人才發展專項資金,文化行政部門要合理確定文化經費投入科目,納入財政預算體系,為文化人才的重大項目、重要科研、關鍵演出、著作出版等提供經費支持。三是通過稅收、貼息等優惠政策,建立多層次多元化的專業文化人才投入體系。
(2)強化知識產權保障
知識產權制度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保障,我國在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的同時,需亟待跟進文化領域的知識產權建設。一是深化文化領域知識產權改革,強化文化領域知識產權意識,加大文化領域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發揮知識產權對文化創新發展的驅動作用。二是實施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完善有利于激勵創新的文化知識產權歸屬和利益分享機制,切實保護成果創造者的合法權益。三是推進原創文化作品的版權保護,開展文化領域知識產權統計工作,對文化資源的知識產權狀況進行確權、登記、評估,保護版權權利人利益。
(四)促進文化科技融合發展
(1)加強文化科技融合創新發展
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創新發展離不開戰略驅動、環境優化、技術攻關。首先,深入實施科技帶動戰略,加強文化科技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提高文化人才自主創新力。其次,優化文化科技創新發展環境,探索跨部門、跨地區的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機制,加強文化科技創新成果宣傳和推廣,支持社會力量參與文化創新活動。最后,緊緊圍繞文化發展實際要求,開展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信息管理技術的研發和應用,轉變文化創作方式,提升文化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和研發水平。
(2)促進文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順應國家發展趨勢和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力求拓展每項成果在各行各業的服務與應用。一是完善文化科技成果轉化體制機制,在現有研究工作基礎上發揮企業主體作用,進一步促進文化科技成果的轉化與產業化。二是健全文化科技成果統計和成果轉化服務制度,落實成果獎勵政策,支持開展文化科技創新成果宣傳、示范、推廣和展示活動。三是建設文化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及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聯盟,加快多領域產品研發,逐漸構建以重大專項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
參考文獻
[1] 王柏楊.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研究[D].遼寧:渤海大學,2017:8.習近平談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07/c40531-25421812.html
[2] 吳江.盡快形成我國創新型科技人才優先發展的戰略布局[J].中國行政管理,2011(03):11-16.
[3] 徐平,包路芳.建設宏大的文化人才隊伍[J].人民論壇,2011(32):22-25.
[4] 李偉.建設宏大文化人才隊伍[J].求是,2011(23):21-24.
[5]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8/content_5171643.htm
[6]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6.
[7] 錢玉新,吳粉,梁睿.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 推動文化發展繁榮[J].人文天地,2015(08):28-3.
[8] 雒藝甍.國家“千人計劃”“萬人計劃”成效顯著[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7/0913/c117092-29533259.html
[9] 韓磊.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 設促進文化產業繁榮發展[J].宏觀經濟管理,2013(11):76-78.
[10] 朱靜坤. 高校科研創新團隊的激勵機制研究[D].徐州:中國礦業大學,2018.
[11] 汪勇杰.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合作涌現與政府引導[D].天津:天津大學,2017.
作者簡介:朱靜坤(1990.04- ),男,山東菏澤,助教,研究生,江蘇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教育經濟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