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教育改革的一項根本和長期的任務是推進素質教育,高考改革又是推進素質教育過程的重要切入點。浙江省作為新高考改革的試點省份,充分的體現了素質教育所給人帶來的活力與進步,體現了高考改革的創新性與前瞻性。
關鍵詞:素質教育;高考改革;浙江省高考改革
孔子曾說過,對待學生應該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卻出現了讓人痛心的現象:高分低能、差生。在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人的競爭壓力也隨之增大,中國家長一向看重學生的成績與學業,中國的老師與學校為了培養孩子,嘔心瀝血,兢兢業業。考試是考察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手段,但是在中國卻變成了學生學習的唯一目的。激烈的學習競爭壓力使學生的心理、生理受到強烈沖擊。因此,素質教育的提出將給中國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提出了明確的方向。高考一直被認為是推行素質教育的“絆腳石”,素質教育讓位于高考現象比比皆是,但實際上高考改革也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從哲學角度來講,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是“對立統一”的關系。文章講述素質教育的含義及其現狀,高考改革與素質教育的關系以及新高考改革在浙江省的實踐經歷,還有關于對高考改革的相關意見。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及其素質教育推行的現狀
(一)素質教育的含義
素質教育是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人的主動性和主動精神,以人為的性格為基礎,注重開發人的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它具有全體性、全面性、基礎性、未來性、重要性、發展性。素質教育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學生學會做人,是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2]。”因此,素質教育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指標與人格健全的重要標準。
(二)素質教育推行的現狀
(1)歷年來黨與政府為素質教育所做的努力
自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因受到當時物質資料生產水平的影響,高考的錄取率較低,當時以“片面的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盛行,為了深化教育改革,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1994年8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素質教育。1998年教育部制定《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提出實施“跨世紀素質教育工程”素質教育承擔著培養跨世紀人才、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使命[3]。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素質教育作為一種政策理念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4]。
(2)當今素質教育的發展與效果
縱觀于當今格局,從基礎教育開始,學校與家長非常注重孩子的全面發展,他們熱衷給孩子報興趣愛好班,發展個性特長。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經過十二年拼搏終于走出象牙塔的學子來說,一旦進入大學,進行真正的松綁,他們將會對大學中相對自由民主的環境放松了警惕,沉迷于網絡游戲,迷戀于花前月下的戀愛,學業繁重乏味,最后荒廢了學業,溜走了時光。這種現象的來源歸根于高考前的壓榨與擠壓。由此,可以看出素質教育收效甚微。
二、高考改革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一)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是一個統一體
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兩者是一個統一體,素質教育重視人的發展與人生幸福感的素質教育價值,更要擁有社會層面的社會責任感的素質教育價值。但是,要達到素質教育這一成果需要依靠高考改革將知識傳遞給廣大的國民,因此高考改革應要與素質教育的標準靠近,素質標準在高考改革中有所體現。
(二)兼顧二者長處,促進時代發展
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強調教育本體價值,高考改革是強調知識的滲透,強調教育的工具價值[5]。堅持兩者并存,各取兩者所長,是整個教育體系更加完整和全面。只有兼顧兩者的長處,著眼于現代社會對教育的新要求,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與時代共奮進,成為新時代精神在教育中的最強音。以素質教育作為具有特定時代內涵教育的根本目標,一方面,要改變當下不合理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又可以提高國民的綜合素質,又要培養大批的科技人才與學術精英。
三、浙江省高考改革對于素質教育的實踐經驗
(一)高考科目“3+3”模式
作為新高考改革的試點省份,浙江在2017年就開始實施“3+3”的高考模式,除了語文、數學、英語三門必考學科以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物理、化學、生物、政治、歷史、地理、技術”這七門課程中挑選任意的三門課[6],這種選課模式打破了“一考定終身”的模式,這一政策的實施不僅注重了學生的個性潛能和學科特長,也使培養了文理兼修的復合型人才成了可能,有助于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促進了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這種模式打破了以往傳統的考試模式:將蕓蕓考生進行兩刀切,變成文理兩大陣營。“3+3”模式體現了浙江的創新精神,并且響應時代的號召,注重學生的總體全面的品質特點,力圖培養出復合、全面的學生,力圖貫徹好素質教育所衡量的標準。
(二)重視綜合素質評價制度
(1)素質評價依據
2014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普通高中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意見》提出:綜合素質評價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考試評價改革的重要舉措[7]。把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校招生錄取的參考條件,既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選擇機會,也有利于高校選拔到合適的人才。素質評價制度為廣大的學生在個人的綜合素質上制定了一個可視化標準。
(2)浙江省“三位一體”模式
浙江省推行“三位一體”招生模式,將統一高考、高中學業水平考試和綜合素質評價對考生進行綜合評定,綜合素質的考核內容涵蓋了品質素養、學習能力、審美藝術、運動健康、實踐探究、勞動技能等方面,根據評定等級擇優錄取,更加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對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使得教育最終回歸于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開展核心素養改革。浙江省“三位一體”模式既能考驗學生的整體知識儲備量與知識,也能考驗學生的隨機應變能力與綜合素質。
(三)高考英語作文改革
浙江省高考英語作文的改革也是一大亮點。高考英語作文改革促進了素質教育的發展與進步。浙江省英語作文不單單只有應用文,有短文概括和故事續寫兩大題型。
(1)英語概要寫作
短文概括是將一整個長篇文章濃縮到短短60幾個字的文章,這極其鍛煉了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寫作水平,這不僅僅考驗了學生綜合的英語水平,而且還整體提高了學生英語的綜合素質。概要寫作要求做到精準概括,做到語言不拖泥,不帶水,以短短精悍有力的語言將全文做到總體概括,這既能夠激勵更多學生在英語科目上下功夫,也能夠進行整體綜合英文水平的提高。
(2)英語作文續寫
故事續寫考察了學生的想象力與語言描述的生動性,學生能夠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續寫是來寫故事的延續,這既要求學生將故事編得合理,也要求學生雕琢自己的語言,來提升和鍛煉自己的英文能力。因為高考英語作文改革,導致許多學生開始讀英文原版小說,這樣既能擴大詞匯量又能夠掌握不同的句式,從而將自己的英語能力和綜合水平進行一個階梯的提升。
四、對于高考改革的相關建議
(一)積極穩妥的推進高校招生選拔方式的多樣化
(1)以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來贏得大學錄取通知書
對比西方的大學是以offer為準,他們是以一個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入學標準。他們是將志愿經歷、獲獎情況、考試成績綜合考慮,才確定是否要給予對方offer。綜合素質評價更加注重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本身。高中生綜合素質評價應有一種歷史使命感和時代緊迫感“走進”現有高考體系[8]。因此,在相對公平的考試環境下,以綜合素質為標準來獲得大學錄取通知書是將招生選拔改革與素質教育相結合的結晶。
(2)春夏季招生并行,藝術普通類院校招生雙管齊下
另外,可以改進春季高考招生辦法,增加春季高考的吸引力,將春季高考與夏季高考同時并行。其次,不同類型的高等學校按照不同方式考試招生。藝術類院校和專業類院校是在不同的體系下進行的,采用不同的招生方式,能夠使高考散發活力,也能夠在通往素質教育的道路上更進一步[9]。
(二)高考內容增加綜合性和開放性的考題
近幾年,有人呼吁在文科性學科中增加小論文的形式,增加開放性的題目,能夠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寫作能力。從國際形勢來看,大學錄取之前考生都將會有一次面試機會,根據考官面對面的接觸。開放式的小論文與面試比標準化的書面考試更能反映學生的綜合能力[10]。寫作能力不僅能反映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反映學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這些綜合題與開放題能夠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能夠為素質教育這一目標更加的進一步。
(三)組織高考的次數由一次變為多數,打破“一考定終身”的模式
在美國,SAT考試可以重復考,一次付費可以考三次,學生可以將其中考的最高的那次當做成績。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在高考形式上進行積極的探索,可以探索一年兩次或多次方案。比如浙江的高考選考制度,每人可以有兩次考試機會,選取考試分數最高的一次。這樣能夠在選擇上更加多樣,具有靈活性和綜合性,不再使高考變得死板。
參考文獻
[1] 聶西洪,孔文煥.漫談高考指揮棒下素質教育的現狀[J]文教資料,2006(03-109).
[2] 柳斌.柳斌談素質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24.
[3] 劉淋淋.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新論[J]教育與考試,2017(06-23).
[4] 蘇君陽.素質教育認識論的誤區及其超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6).
[5] 宋燕飛.談素質教育現狀與將高考作為最終價值取向的有機結合[J]教書育人,2018(62).
[6] 李珂.論新高考背景下高中生核心素養的培育[J]教育教師論壇,2017(04-22).
[7] 劉淋淋.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新論[J]教育與考試,2017(06-24).
[8] 周先進,張睦楚.高考改革:高中生綜合素質的“可為”與“難為”[J]全球展望,2014(07).
[9] 張亞群.大學自主招生考試的制度選擇[J].復旦教育論壇2006(03).
[10] 韓民.素質教育與高考改革[J]湖北招生考試,2006(168).
作者簡介:邵攸妮(2000- ),女,浙江臨海人,本科,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