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萍
【摘要】感恩是美德,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對于一個人來說,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能承擔起對父母、對自己、對他人、對社會的責任。但現今大部分幼兒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因此,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本文對幼兒如何進行感恩教育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幼兒;感恩;感恩教育
當今社會,我們不難發現:部分幼兒普遍不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一時間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亂發脾氣;爺爺、奶奶或爸爸、媽媽生病了,不懂得要主動去表示關心;受到別人的幫助或關心,卻不懂得要主動地向別人表示感激或感謝。這一些例子說明現在的幼兒只懂得受恩而不懂得感恩。究其原因,就家長而言,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只片面重視孩子的智力開發,忽視對孩子進行品德教育?,F在的小孩大多是獨生子女,全家一切以孩子為中心,久而久之,很多孩子認為從家長那里得到東西是理所當然的,自然不會想著去關心別人、感激他人。因此,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它能影響幼兒一生的發展。
一、幼兒園感恩教育的意義
所謂感恩,就是對自然、社會和他人給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的認可,真誠回報的一種認識、情感和行為。幼兒階段是一個人性格、習慣、品德形成的重要階段,在幼兒階段進行感恩教育有著十分特殊的價值及意義。首先,感恩教育就是為了讓幼兒學會感恩,對他人的幫助懷有感激之心,讓幼兒知道每個人都在享受著別人通過付出而給自己帶來的快樂,并能從身邊的親人做起,通過愛父母、愛家庭,進而推己及人。其次,感恩教育與幼兒的生活相貼近,更符合幼兒年齡的特點。幼兒階段是其健全人格的養成和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是其不斷去自我中心化的重要階段。另外,還可以防止一些不良影響的侵入,避免幼兒形成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的性格特點,為幼兒良好品質的養成奠定基礎。
二、如何對幼兒實施感恩教育
感恩意識是需要培養的,要引導孩子逐漸養成感恩的心態和習慣,使感恩成為自覺的思維意識和行為習慣。
1.開展感恩活動,將感恩情結轉化為感恩行動
第一,利用節慶活動,開展“感恩”活動。對于心理發展水平還處于以自我中心為特征的幼兒來說,單純的口頭教育是很難接受的,我們可以在這些眾所周知的節日里開展專門的集體的感恩活動,讓幼兒在一個大的氛圍中感受學會“感恩”。如 “母親節”“父親節”,告訴幼兒父母工作的辛苦和養育他們的不容易,讓幼兒學會幫助爸爸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制作一些想送給爸爸媽媽的禮物。又如在 “勞動節”中,讓幼兒知道是勞動者的節日,包括老師、司機、醫生、廚師、建筑師、清潔工、警察、消防員等等。通過舉例來使幼兒深刻地了解到各種職業的人對我們的生活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創設有趣的情境,開展主題式“感恩”活動。創設有趣的情境以及一系列的活動,讓幼兒去體驗、感受,滲透感恩教育。例如主題活動《各行各業》的主題活動中,為使幼兒了解各種職業的人的工作情況,我們專門請班上的兩名家長來到教室里,一名是醫生,一名是警察,讓他們說說平時工作的情況,使幼兒們對醫生和警察有了更具體的了解,知道了他們工作的辛苦和不容易。這個時候,一句“謝謝您們的辛苦工作!”及時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是順理成章的。
第三,生活中融入“感恩”教育活動。一日生活中,要引導幼兒學會對父母對家庭的感恩,學會對教師對同伴的感恩。例如:我在幫小女孩綁頭發的時候,另一個小女孩瑤瑤跑到我的身旁,一邊哭一邊說:“馮老師,我用來綁頭發的橡皮筋不見了,綁不了頭發了怎么辦?”小女孩琪琪聽見了,走過來對瑤瑤說:“我書包里有很多橡皮筋,送給你一個?!爆幀幠昧酥?,只是微微地笑了一下。趁著這個機會,我把這件事在班中舉了例子,教育幼兒:在別人對你幫助之后,應該感謝他人對你的幫助,應該對別人說一聲“謝謝你!”
2.以身作則,營造充滿感恩的氛圍
第一,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影響幼兒的“感恩”意識。家庭是孩子們第一個學校,而家長也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幼兒的各種習慣與行為首先來源于家人,家長們的一言一行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幼兒。所以,在家中可以很輕松地創設感恩的氛圍。比如:家長們在家里得到幫助時,真誠的向對方說聲“謝謝”;作為幼兒父母,在母親節或者父親節這些特殊的日子里,可以各種形式表達出對(他們)父母的感恩之情,擁抱自己的父母,感謝他們的付出和辛勞。在這個過程中,幼兒是看在眼里的。雖然看似不經意的事,但都充滿您對家人的“愛”,而在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幼兒慢慢地感受、接觸這些關心的話語、愛的行為,久而久之會在這樣的氛圍下,不自覺地表達自己的愛與關心。
第二,注意教師的言談舉止,影響幼兒感恩行動。德育活動是一種養成性教育。讓孩子養成好的習慣,讓他們終身受益。所以,在活動中,教師要求幼兒做到的,必須自己做好榜樣作用。如:在早上來園時,我們老師會微笑地主動向家長和幼兒問好,幼兒離園時也一樣;園領導和其他班級的老師到班上時,我們老師首先主動打招呼,然后引導幼兒以禮待人。如:因為工作的需要,我會叫小朋友帶一些月餅盒或紙巾筒回來,當小朋友把月餅盒或紙巾筒遞給我時,我都會對每一個帶回來的小朋友說一句:“謝謝你!”無形之中便為幼兒樹立良好的榜樣作用,使幼兒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午餐時,是練習說“謝謝”的好時機。大多孩子們對這種成人勞動習以為常,根本不會感恩。但是,有幾個小朋友卻總是會在我給她裝好飯菜后對老師說“謝謝老師”,我便說“不用謝”或者“不客氣”。我會及時地表揚到:“最喜歡有禮貌的小朋友,她們總會說好聽的話?!焙喓唵螁蔚囊痪湓?,讓更多的孩子愿意成為我喜歡的孩子。于是,輕輕地一聲“謝謝老師”從孩子們的口中娓娓道來,確實不失為我班的一道風景線。
綜上所述,幼兒感恩教育實質是一種知恩圖報的教育。感恩教育要讓幼兒認識到別人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無論是父母撫養他們,還是老師教給他們知識,還是朋友給予他們友情以及其他人給予的幫助,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認識到從親人、從他人、從社會那里得到多少恩惠,當以更大的誠意和實際行動給予回報,而這種回報不僅僅是物質上的,還包括情感方面的回報,如有時是一聲簡單的道謝。從小培養孩子感恩分享,這不僅是一種禮儀,更是一種健康的心態,也是一種社會進步、現代文明的體現。讓感恩教育走進生活,愿感恩之花常開,感恩之樹常青。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中國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
[2]吳柳云.加強感恩教育 架起孩子道德支點[J].南方論刊,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