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娟
【摘要】“核心素養”已逐步成為當下新課程標準制定的核心依據之一。“目標—導學—檢測”三環智能課堂模式是對課堂教學的規范和創新,結構框架包括一條主要線索以及三個關鍵環節。本文主要論述了該課堂模式下的歷史教學通過“設計學習目標,激發求知欲;創設問題情境,高效導學;課堂檢測,形成能力”三個方面來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課堂模式;歷史核心素養;情境;歷史
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一般是指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歷史思維、基本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體表現為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和歷史價值觀五個方面。我校作為一所典型的珠三角農村中學,歷史課堂成為了我們實施學生核心素養教育的主陣地。“目標—導學—檢測”三環智能課堂模式是我校全體教師在朱湘紅副校長的引領下,從客觀教學環境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經過將近十年的時間精心培育成長起來的美麗花蕾,是對課堂教學的規范和創新。這個課堂模式以教師的導學為主線貫穿始終,當中又依次由“目標展示、教師導學、課堂檢測”三個環節組成。教師導學又具體細分為“自主學習、啟導精思、自主提升”三個分支。多年以來,我校歷史學科的課堂教學一直按照這個課堂模式進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下面我以部編版七上《秦統一中國》為例,談談“目標—導學—檢測”三環智能課堂模式如何體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一、設計目標,激發求知欲
課堂教學活動是圍繞學習目標來進行的,所以能否合理設計學習目標會直接影響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和發展。《秦統一中國》講述秦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的統一,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不僅奠定兩漢大一統的基礎,也對后世統一國家的建立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所以本課在整個中國古代史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設計時,我將學習目標具體細化為:能夠有效地運用秦朝疆域圖,明確秦統一之后的疆域四至;能夠準確概括秦始皇鞏固統一措施的基本史實;理解秦統一的原因和意義。這樣將學習目標進行細化,不僅明確了本課要求學生掌握的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課本知識就能達到,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和檢測性。
二、創設問題情境,高效導學
創設問題情境可以讓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我學會”向“我會學”上轉變,真正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創造力,培養與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本環節是三環智能課堂模式的核心環節,教師在課堂中要注重對學生的指導和引導。
1.自主學習,整體感知
教師要把課堂“還”給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性主動去學習,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更有方向地進行探究學習,從而能夠達到更高效的雙邊合作。
具體導學流程如下:
第一,教師通過對課前預習任務的處理,將本節課的學習內容轉化為三個關鍵詞來處理:統一、鞏固、疆域。具體來說,有三個問題:①秦滅六國的起止時間、先后順序(韓趙魏楚燕齊)、結果和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②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③秦統一全國之后的疆域四至分別是?通過師生互動,老師了解預習效果,對反饋信息進行串聯歸類,從而得出本課三大主題,更好地凸顯了本課的三維學習目標。
第二,多媒體呈現本課學習任務,學生自學課文內容完成學習目標。根據呈現的學習目標,學生帶著問題再次自主閱讀教材,圈畫出有效的知識點,以彌補完善課前預習中存在的知識遺漏點、混淆點。自學完畢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問答形式分享各自收獲,同時交流自己在學習發現的疑難點,看看是否能在小組內解決問題。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交流質疑在這個環節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初步培養了閱讀史料的能力和從中提煉有效信息的能力。
2.啟導精思,合作探究
在這個環節教師要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加強啟發和引導,激發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然后學生在受到充分啟導的基礎上對重難點問題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我根據學生可能在自主學習中遇到的疑難點,篩選確定了以下問題為突破探究的重難點:①秦滅六國,統一全國的原因有哪些?②如何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如何實現中央集權?③閱讀P43的《秦朝形勢圖》,你能在圖中找到哪些有效信息?此環節是突破本課重難點的關鍵性環節。我用課文中的歷史地圖、相關圖片和文本材料等,采用了總結、分析、構建思維導圖等方法讓學生循序漸進地解決重難點。
具體導學流程如下:
第一,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針對自己的學習所得、體會與疑惑,進行小組合作交流。
第二,小組長整理收集小組內的收獲和疑難問題。
第三,各小組派代表展示成果和疑惑,針對各小組的疑問,教師再設置問題,創設情境,師生一起解決相關問題。
學生們沉浸在問題情境里可以非常容易進行換位思考,代入秦始皇的角色中,抒發不同的感受,從中獲得新知,發展思維,提升了歷史核心素養。
3.自主提升,拓展延伸
本環節是為學生展示學習情況,提高學習能力,培養品行而搭建的平臺。形成一定的歷史核心素養不僅需要知識與技能的獲得,學習過程中需要更多的體會與感受,并內化為良好的品格,外化為高尚的行動。因此,我引導學生運用史料分析的方法,將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滲透在課堂教學活動中。
具體導學流程如下:
第一,教師設計材料閱讀題,讓學生思考和實踐。學完本課,結合課前查閱搜集到的材料,談談你對秦始皇有怎樣的認識或者說我們應當如何客觀評價秦始皇?
第二,學法指導。評價歷史人物一要歸納他有哪些主要的生平事跡;二要看他所做的這些事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三要用簡練的概括性語言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
第三,反饋。目前史學界對秦始皇的評價,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一是功大于過;二是過大于功;三是既有大功也有大過。目前中國大多數史學家持第三種觀點。在感知、思考和領悟的過程中, 學生加深了對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了解與評價,逐漸形成正確的歷史價值觀。
三、課堂檢測,形成能力
課堂檢測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質量的重要方法。檢測可以滲透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可以在課堂小結后布置。通過課堂檢測環節,及時反饋信息:學生做對了課堂檢測就說明基本達到了學習目標;錯得比較多的題目,則表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尚待解決;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運用歷史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標—導學—檢測”三環智能課堂模式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重點圍繞“每個人自主學習,小組內互助合作,師生間平等交流,共同來提高能力”,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本校的歷史科自從運用該課堂模式進行教學以來,學生的各項歷史核心素養也得到一定的提升。總之,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是一項長期的艱巨工程,需要各個年級的教師進行接力賽,在教學中進行經年累月的滲透,在日常中日積月累。
參考文獻:
[1]劉克明.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初中歷史)[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2]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歷史教學,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