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方全
【摘要】從寒冬臘月到春暖花開,從春風得意到烈日炎炎,我們已經期盼了太久,迫切地期待重聚校園,解開口罩的禁錮,彼此微笑著道一聲“你好,好久不見!”三個多月屏幕的阻擋,讓我們師生共同挑戰了太多。從講臺上的引導者到屏幕前的“男主播”,一開始我甚是尷尬,既沒有靚麗的顏值,也沒有柔美的聲音;既沒有出彩的“才藝”,也沒有高端的“產品”。筆者該怎樣吸引“粉絲”,并且讓他們每節課都有所收獲呢?身在山區,可能許多老師跟我一樣,受網絡、設備等因素影響,與學生的互動變得極其艱難,接下來筆者將分三部分敘述我在網絡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互動。
【關鍵詞】學生? ?主人? ?教學
一、課前預習,讓學生做課堂的主人
居家網課學習雖然帶給我們太多不便,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但同時,也有了更多地自由學習時間,這些時間如果沒有適當的任務引領,光靠自律自然很難取得較好的效果,更何況許多同學本就缺乏自律性呢。于是在學生領到書本的第一天,我嘗試著安排了一次預習任務,想借同學們的預習成果充實我的課堂素材,這樣的課堂不就成了孩子們的主場了嗎?
我第一次布置預習任務,是八年級下冊第十七章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我預設的預習目標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1.通過閱讀畢達哥拉斯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的故事,感受生活處處有數學,啟發同學們留心生活中的數學。2.通過自主裁剪拼接,體驗勾股定理的形成過程。3.結合書上趙爽弦圖以及畢達哥拉斯、總統證法的介紹,另外課借助網絡搜集材料,嘗試著書寫證明過程。通過這三個步驟,使孩子們逐步在腦海中形成勾股定理從發現到證明的完整過程,培養數學研究的興趣,掌握數學研究的方法與技巧,或許將來的某一天,他們其中的誰也能從生活中發現某個數學定理呢!
結果出乎我的意料,同學們展示的成果有大家熟悉的抖音視頻,有動手裁剪拼接,有畫圖證明,甚至還有網絡的拓展學習。將他們的成果整理到課堂的內容當中,這樣的課堂不正是別樣的學生互動嗎?
在這之后我也布置了多次預習作業,同學們都非常積極地展現了自己的學習成果,例如在數軸上畫出表示無理數的點,數學海螺等。通過這樣的課前互動,充分挖掘了學生自學的潛力,他們鉆研的成果,也更加拓寬了課堂的廣度,集思廣益,讓數學課堂變得更加出彩!
二、課上答題,借優者帶動課堂的氣氛
課堂時間的局限,加上網絡的滯后與不流暢,使每一次滿懷期待的連麥都無比沮喪。雖然釘釘直播過程中,學生參與的形式可以有發文字、圖片、語音等,但我始終覺得沒有面對面課堂上那種積極踴躍的搶答生動。很多時候學生打字不方便,寫完拍照又費時,所以我更傾向于通過連麥來給與學生發揮的空間。
一開始,無數次課堂連麥不成功,以及學生回答的卡頓都會讓本來高漲的研究氛圍瞬間冷卻。到最后,不得已只能是通過我講授完成當堂內容。于是我對班上學生網絡學習基本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目的是為了了解學生上課所使用的設備以及網絡流暢情況。這樣在接下來的課堂當中,我就可以盡量避免網絡信號確實不好的同學。同時,網絡學習極其考驗同學們的自覺性,所以課堂上盡可能讓較為優秀的學生多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榜樣作用,有效激勵滯后的同學奮起直追。
三、課后講解,給全員展示的舞臺
首先是通過批改每日家校本作業,了解學生的基本掌握情況,可一開始的實踐讓我越是認真批改,越是很受傷害。我發現有的孩子在解答勾股定理問題時已經開始使用三角函數或者相似三角形的方法。有的幾份作業無論格式還是文字,甚至就連筆誤都是一模一樣,長此以往,這樣的狀況對他們的學習起不到任何作用。于是,我每次作業都挑少數個別基礎較差的孩子,讓他們拍攝簡單題目的講解視頻給我,不管他用什么方式完成,至少通過一次講解能夠幫助他再次鞏固,而且也很好地鼓勵他用心學習,慢慢由借鑒轉變為自己動腦。
其次,在批改作業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孩子都能認真思考,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完成解答,例如有次作業我請同學們自己找一個題目并完成解答。同學們各顯神通,提交了許多非常優秀的題目與解答,有一個題目我分享給全班同學,竟然收獲了五種不同的解答方法,有些甚至我都沒有想到。于是我將這些優秀的方法都收集起來,請他們分別拍攝講解視頻分享給全班同學學習。在這樣的來來往往當中,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小老師,同學們的講題熱情越來越濃厚,我也樂于將他們的成果不斷展現出來,作為榜樣,一方面激勵越來越多的孩子自主參與,另一方面更是優秀的課后輔導。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孩子沉迷于拍攝講解視頻發給我,瞧,我給他們每個人都建了專門的文件夾,滿滿地裝載他們每一次努力的成果。
最后,當然是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受宜昌市初中數學研討會上一位老師的影響,我也在我們班成立了數學研究所,鼓勵同學們在里面探討研究難度較高的題目,把平時他們咨詢我的題目分享給大家,通過集體的力量自主解決問題,每日題目利用晚夕會過后的十到二十分鐘時間,通過QQ視頻電話集體討論講解,我作為群里唯一一位觀眾,每天都甚感欣慰。
特定的環境,無論老師還是學生,我們都有太多不得已,而教學過程本身就需要師生時刻聯系緊密互動,才能碰撞出多彩的火光。網絡的連接有太多我們不可控的因素,但是時刻心系學生,一切圍繞學生的教學初衷不變。無論是課前、課中還是課后,保持與學生的“聯系”,才能讓他們心系學習。充分“授權”給他們,才能收獲別樣的驚喜。
【參考文獻】
[1]李麗敏.淺析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J].決策探索(下),2020(06).
[2]郭仲妍.以學生為本的中職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研究[J].才智,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