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華
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很多,也花費了很多精力,但是收效甚微。文言文在客觀上,離學生實際生活較遠,無論是作者,還是文章,連讀準字音都是大困難,更別提進一步理解文章內(nèi)容。所以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我嘗試著優(yōu)化閱讀環(huán)節(jié),文言并重,搭建理解的橋梁,從朗讀、積累、理解、感悟到欣賞,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序漸進,逐漸提升語文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文,《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重點考查學生的記誦積累,考查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可見,課標對古代詩詞文的學習和考試都有明確的要求和規(guī)定。面對這些要求和規(guī)定,我們?nèi)绾尾拍芨行У剡_標呢?在這里,我就自己在教學中的感悟來談談自己的拙見。
1 文言并重,培養(yǎng)習慣
在這里“文”是指在文言文中蘊含的思想感情,文化底蘊等人文因素;“言”是指文言文字詞句本身的意義作用。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常常只是重“言”,輕“文”。我們用大量的時間空間來翻詞釋句,支離破碎地解讀文言詞句。枯燥的文言翻譯,從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消耗盡學生的學習熱情。“言”在文言文教學中是橋梁,它為“文”服務。在文言文教學中,如何做到文言并重呢?
首先是問讀的習慣的培養(yǎng)。問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是由“言”通向“文”的必經(jīng)之路。每個人都明白“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的道理。可是,在實際的教學中,讓學生讀書的時間是很少的,而且理由充分:多讀幾遍么講不完了!究竟是學生的讀書重要,還是老師的講解重要?學生要讀幾遍才是合適的,教師應該講什么才能講到點子上?在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的讀書更重要。學生在朗讀中找出問題,找出難點,才是教師要講解的地方。在教學中,我一直強調(diào)讓學生在朗讀中提問,在朗讀中質(zhì)疑問難。激勵學生,在朗讀課文中發(fā)現(xiàn)問題的學生,才是會學習的學生。根據(jù)學生不同問題,來講解,才是學生所需要的講授。所以,問讀就是實現(xiàn)文言并重的第一關。
教育家張志公曾說過:“所謂閱讀就是老師帶著學生走進去走出來”。要走進文章,我私下認為學生第一關就是要問讀。文言文的問讀,問題勢必比一般的現(xiàn)代文要多,所以學生在讀文章中先找到問題,發(fā)現(xiàn)疑難,這就是下一步老師找準講解的重點所在,是引導、點撥的關鍵處。當然,這樣做的前提就是教師備課要全面、精細。既關注文言詩文的深度,也要關注文言詩文的廣度。讓每一篇文章都在老師的心靈上加溫,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學習的教學活動。而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就是以學生的問讀為基礎,從問題開始,貼近學生,走近學生,教師的“教”才能更好地服務于學生的“學”。當然,也不能過于碎問,把課堂問成“十萬個為什么”。
其次是說讀的習慣,說讀就是學生對文章大意理解的基礎之上進行的理解性朗讀。一是可以就課文內(nèi)容,進行多角度概說,如《陳涉世家》、《出師表》、《狼》、《桃花源記》等可用多角度概說課文,加快學生從“言”走向“文”的進程;二是可以就文章的美點妙要,進行多層次品說。在古詩文中,絕大多數(shù)是經(jīng)典美文,文章的美點妙要更需要學生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有一顆感受美的心靈,在朗讀中讀出美,品出妙。如《桃花源記》中的尋美點,就可讓學生以這樣的句式來說:我讀出了《桃花源記》中的美在……因為……在引導學生說讀中,主問題的設置要有張力,要能尺水興波,激發(fā)起學生“說的熱情”;三是可以就人物的性格,多側面述說,如《出師表》可以這樣引導:諸葛亮啊,你真……劉禪啊,你……又如《三峽》,可以這樣說讀:三峽兩岸的山嶺真是綿長啊,有文為證……三峽兩岸的山真高啊,文中這樣寫……從字面上的意思說起,從字面的畫面說起,步步深入,觸及文本的旨意,就文章的思想內(nèi)涵,多元化評說等,對文本的解讀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是背讀的習慣。在學生理解文言文的情況下,引導學生背讀文言文。不僅僅是背誦一篇文章,更重要的是要會背誦一類文章,一類語段。我暫時簡稱為豎背、橫背。所謂“豎”,就是要把不同歷史時期的相似的一類文章,如體現(xiàn)豁達胸襟,豪邁情懷的文章,如曹操的《觀滄海》、蘇軾的《念奴嬌》、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毛澤東的《沁園春 雪》等,要學會橫背;又如文言文中寫春的詩文、寫月的詩文等,或是描寫手法一致的語段,要實現(xiàn)橫背。這樣養(yǎng)成習慣,文言積累信手拈來,感悟也可在不斷積累中產(chǎn)生。
2 優(yōu)化環(huán)節(jié),提升效率
要實現(xiàn)文言文教學中文言并重,就要優(yōu)化課堂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在文言文教學中,我通常這樣做:
初讀識文:學生在學習一篇文言文或者是古詩詞時,通常是先讀文章,有的古詩文會有學生難于讀準的字音。我通常的做法就是讓學生自己讀文,尋找難點。再全班交流,因義定音。經(jīng)過全班交流,確定字音。在初步閱讀中敲定每一個字的讀音,為下面環(huán)節(jié)打牢基礎。
再讀句讀:文言古詩詞的句讀,是學生學習的一個難點之一。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指導學生讀準句讀?在教學中,學生讀兩遍文章,實際上還不能準確讀準句讀。我在教學中,十分注意教給學生讀準句讀的方法:據(jù)義斷句法、語法斷句法、文體斷句法、層次斷句法、語感斷句法、虛詞
斷句法、句型斷句法、修辭斷句法等,在斷句閱讀中,明其法,用其法,在反復的閱讀訓練中,促進學生讀準句讀,讀準節(jié)奏,讀出文言之韻味。
釋義譯讀:在學生讀準了字音,讀準了句讀的基礎上,譯讀的難度也就降低了。學生依據(jù)課本注釋或者工具書疏通字詞解釋,如果還有不會的提交全班交流。在明了字詞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利用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增、刪、留、調(diào)、替、換、補,譯讀全文。
解讀明文:此環(huán)節(jié)是學生在正確譯讀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深入理解文本的閱讀。主要解決文章“寫了什么”、“怎么寫的”的問題。依據(jù)文本,層層深入,理清文章的內(nèi)在結構與聯(lián)系,理解文本的意蘊。
悟讀品味:這一環(huán)節(jié)主要解決“為什么這樣寫”的問題,來感悟作者的情懷,學習古人高遠的追求,闊達的胸襟等。如在引導學生感悟歐陽修“與民同樂”的思想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句式讓學生讀品結合,說感悟:歐陽修樂在……,因為他……或者歐陽修醉……因為他……在引導學生生讀范仲淹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時,我啟發(fā)學生:這兩句的朗讀應該揚哪句,抑哪句?為什么這樣讀?聯(lián)系這段話讀讀看,如果還看不出來,聯(lián)系這全文來看!品讀出作者情懷,有時就在一個朗讀的細節(jié)上點撥一下,就可能實現(xiàn)學生與作者穿越時空的對話,心靈的碰撞,
美讀涵詠:潛心美讀涵詠文言詩詞,是在含英咀華,是閱讀的升華,是一種享受。把文字吐納為心聲,是借我們聲音,傳達古人的意愿。在美讀中,我們再度與作者相遇:相同的語言,相同的情感,甚至頭腦中相近的情景……在共鳴中,感情充沛地朗讀,凈化了我們的靈魂;陶冶了我們的情操。
以讀為線索,一線串珠,讀通、讀懂文言文。讓文章的內(nèi)涵滲入學生血脈,傳承國學精華。
3 學以致用,形成素養(yǎng)
有很多學生在問我:“老師,我們學習文言文干什么?好像沒用處!”我堅定不移地告訴學生:“做一個真正的中國人!”我國的文言詩詞文,承載著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比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歷史都久遠。大浪淘沙,沉淀到今天的,絕大多數(shù)都是精華。文言是根,根不深,何以葉茂?文言文的學習就是為了用。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引導學生來用文言文的:
首先是作為寫作的素材,對文言古詩詞進行擴寫、續(xù)寫、改寫,變換人稱,從不同角度入手,或者給作者寫一封書信,來抒發(fā)閱讀的體會與感受,穿越時空,搭建一個學生與作者對話的平臺。如給《給范仲淹的一封信》等,又如:我在上《狼》這一課時,讓學生站在屠戶的角度,或是狼的角度,或是第三者的角度來重新寫這個故事,這樣《狼》的版本就更加豐富多彩了。
其次是把學生學過的文言詩詞作為經(jīng)典誦讀的素材,把古詩文演繹得富有時代氣息。以此激發(fā)學生生對古詩文誦讀的趣味。讀誦古詩文不僅僅是學習任務,更是一種藝術的創(chuàng)作與享受。
再次是鼓勵學生在寫作中適當引用經(jīng)典名句。在平時的寫作訓練中,鼓勵學生適宜地引用經(jīng)典名句。甚至是在平時與學生相處中,適時地啟發(fā)學生引用古詩文,幫助學生記憶、運用古詩文,實現(xiàn)古詩文“生活化”。
文言詩文是古人智慧的精華,就如風干美味,只要教師用心“烹飪”,不斷研究學生,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的,找到適合于學生學習的教學設計,國學經(jīng)典就會在學生心中扎根,發(fā)芽,開花,結果。
(作者單位:云南省楚雄州武定縣高橋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