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汀流河鎮汀流河初級中學 張洪杰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為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教學改革發展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行動指南。
教師作為教育者不僅要將已有的經驗傳授給學生,還要不斷地創新與研究,而研究的理論則對教學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強化教學實踐,是提升教學質量,造就高素質人才必備的,也是教師的一門必修課,是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切入點,是素質教育的題中之義。
首先,要培養一批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教師是學校工作的引導者,必須堅持以學生為本,堅持自身的主導地位,不僅在課上如此,在生活中也要如此。因此,造就一支有淵博知識和較高能力,要有與時俱進的精神,還能掌握其中技術,引導學生,學會創新,學會思考,在理論上點撥,在實踐上踐行,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尤其重要。
其次,教師必須有的放矢,在研究成果上學會程序化內容,有條不紊地從備課、教課、改正、引導、思考等方面來進行,教師自身素質必須過硬。教師必須學會加強管理,使各教學實踐環節更具有時效性、更細化,管理力度不夠嚴實,管理機構不健全,會導致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逐漸落后;實踐的內容淺顯,與研究成果脫節。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經驗,學會更新,學會檢驗,將研究理論切切實實操作于實際。
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教學與發展的關系,密不可分。維果茨基提出:“教育學不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昨天,而應當以兒童發展的明天作為方向。”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強調理論知識掌握的數量,而應走在學生的前列,推動學生的發展。
首先,從教師、學生和教材的關系中來講要提高課堂效率。三者缺一不可,如何定位三者的關系,就變成了當今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傳統的教學,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而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教材是學生獲取知識的重要途徑和來源,它與學生之間的矛盾是主要矛盾,也是教學圍繞如何變知識為能力而開展,面對諸如此類的問題,學生必須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接受教化。教師必須堅持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
其次,正確實施三維目標,重視能力目標。明確樹立三維目標不是一種學科之外的價值追求,更多的是學科自身的價值,而三維目標中的方法與過程是指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學習的方法。
最后,要倡導“做中學”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為本位”是當今課改一直強調的內容。“做中學”強調講、做、學交融為一體,教師在講清楚基本理論和概念時,也要進行操作。教師要針對不同階段的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訓練學生的動手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選擇不同的活動內容和方式,順從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的類型有橫向和縱向,個人和集體之分,其教育方法也多種多樣,斯金納提出:“經驗加反思等于成長。”從中足以看出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不斷積累經驗的過程,也是教師成長的手段之一。教學反思作為教學流程的一個環節,要落到實處,起到積極作用。教師的反思與教學的內容相聯系,反思的內容要適應教學的策略,利于教師的成長,也利于學生的學習。
教學實踐證明,學生終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只能形成于社會實踐,并且接受社會實踐的檢驗。道德與法治課程既有課堂活動也有社會活動。道德與法治課的社會實踐活動類型有:結合道德與法治課開展的社會實踐;基于學生發展的社會實踐;.結合身邊的生活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思維、品格修煉中以知促行、以行鑒知。
這表明,社會實踐為學生道德與法治的學習帶來動力,促進其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