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潞
【摘? ? 要】綜合廣播應積極利用各種新媒體資源和手段,提高聽眾的關注度和活躍度,滿足聽眾越來越個性化的收聽需求,實現轉型發展。
【關鍵詞】新媒體;廣播;融合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無線網絡的快速普及,客戶端、微信、短視頻以及各種直播平臺等新興媒體給人們的生活模式帶來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新形勢下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是時代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必然趨勢,也是廣播媒體革新圖存、贏得未來的必由之路。傳統廣播應該積極將各種新興媒體視為可以利用的資源和手段,抓住媒體融合發展的機遇,提升自身競爭力,提高聽眾的關注度和活躍度,滿足聽眾越來越個性化的收聽需求。
一、推進媒體融合,實現介質互補
相比新媒體,傳統廣播在新聞表現形式、節目內容編排等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如何合理利用經驗并讓其變為優勢和長處,是廣播與新媒體融合的重要方面。傳統廣播是典型的線性媒體,信息轉瞬即逝,新興媒介,如微博、微信等,匯集圖片、文字、語音、視頻于一體,彌補了傳統廣播 “稍縱即逝” 的線性傳輸缺陷,將單一的聲音傳播轉化為多元的立體傳播,擴大了廣播聲音的傳播空間。
以微信為代表的新媒體與傳統廣播融合,讓傳統廣播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內容形式上也呈現出多樣化。駐馬店綜合廣播利用新媒體,通過后臺數據庫對直播內容、收聽量、閱讀量、轉發量、點贊量等數據的收集和分析統計,幫助我們了解受眾興趣,以便進行更精準的定位,讓廣播節目更加貼近老百姓的生活,拉近了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因此,傳統廣播尋求發展,必須要改變傳統的發展思路,主動求變,把研究市場需求作為根本,從規劃、技術、內容、考核等多方面入手,借助新媒體、新技術激發自身潛能,實現既有資源和新媒體手段的優化配置,激發內生動力、增強創新活力、釋放發展潛力。在媒體融合環境中,推進組織機構的轉型,建立扁平化運營機制,強調系統的靈活性、管理層次的簡化、管理幅度的增加與分權,讓廣播在媒體融合實踐中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同時又在體制機制改革中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影響力與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
二、堅持取長補短,發揮貼近優勢
隨著媒體融合的進一步深入,廣大聽眾對節目需求不斷變化,對廣播的融合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內容為王,質量為本”的本土化特色新聞資源,就成了市級廣播節目最基本的屬性,貼近當地特色的新聞更能引起受眾的關注和心理共鳴。駐馬店綜合廣播在新聞節目中充分借鑒新媒體形式和內容的貼近優勢,取長補短,對本地新聞資源深層挖掘,對外地新聞資源進行本土化解讀,讓節目形式符合本地受眾要求。這種新聞節目制作思路的轉變和對受眾需求變化的適應,是新媒體時代穩固和擴大節目受眾群體的必然要求。具有貼近性的本土化特色,不能僅僅是節目表達的方言化,具體的還應包括:
一是充分發揮傳統媒體優勢,始終追求鮮明的導向性。一方面緊扣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部署,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另一方面堅持“三貼近”,深耕本土,服務民生,講求“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匯聚人氣”,打造各類節目的影響力和感召力。比如新聞節目,首先要做增量,要從內容上接地氣,挖掘出更多的新聞資源。每天搜集包括各種紙質媒體、自媒體等有關本地的報道,一條條進行對比來發現自身報道的不足,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新聞資源,特別是本地的新聞資源需要深入挖掘,做到某地區所有發生的老百姓應該知道、希望知道的事,都應報盡報。
二是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提供高質量的資訊服務。要以多元立體、組合呈現內容的方式實現傳播效應的最大化。廣播節目吸引更多受眾,贏得更大的市場,就要立足當地實際,利用地域優勢與地方特色資源,讓普通百姓成為新聞的主角,把關注點轉移到普通百姓身上,通過精心策劃選題,講述普通人不平凡的經歷,反映平凡人的心聲,著力打造貼近群眾與弘揚地方特色的節目,來提升節目的權威性和公信力。駐馬店綜合廣播生活互助類節目《生活微幫》,節目宗旨就是生活幫幫忙,傳遞正能量。聽眾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煩心事、小困難,或是生活中發現的小妙招,都可以通過電話或微信平臺留言與大家分享。中老年聽眾對健康養生非常關注,聽眾的養生體會,常會引起很多聽眾的共鳴和持續關注。
三、注重品牌打造,突出融媒優勢
對于廣播而言,品牌就是競爭力,廣播節目品牌是由頻率、欄目、主持人三者相結合共同打造。從廣播的整體運行來看,能否打造出受聽眾喜愛的品牌欄目,是決定廣播能否吸引受眾注意力和收聽率的關鍵。品牌欄目、品牌主持人是頻率競爭力、社會形象、聽眾滿意度的集中體現,可以看作一個頻率實力的縮影,起到風向標作用,代表一個廣播頻率的節目質量水平,是廣播品牌的象征。
圍繞這一目標駐馬店綜合廣播把品牌欄目、品牌主持人列為重點維護和研究范圍,時刻關注怎樣讓品牌欄目和品牌主持人保持常久的影響力來擴大整個頻率的影響力,針對傳播環境、受眾市場、競爭對手及受眾喜好的變化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創新機制。在打造品牌欄目、主持人的同時,不斷轉化自身優勢向互聯網拓展,讓新鮮資源向移動端匯聚,促進節目品質和品牌效益不斷提升。一方面轉變思路、做好規劃,提高節目內容的及時性和權威性,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加大對節目創作生產的投入,向移動客戶端拓展實現節目版權價值最大化;另一方面多措并舉、激發活力,借助“移動優先”的發展舉措,運用及時性、伴隨性等最能體現廣播特點的方式,拓展受眾的終端宣傳渠道。節目形式要以多變性吸引聽眾,激發聽眾的收聽愿望,不斷鞏固自身的品牌和市場地位。
對于品牌欄目來說,需要充足的人才保障,尤其是主持人。個性鮮明的主持人是欄目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主持人獨特的個人氣質、思想情感與審美傾向以及富有邏輯性的語言風格,可以為品牌欄目增添亮色。同時通過移動端不斷推送節目內容信息,讓節目傳得更遠,收聽范圍更廣。比如駐馬店綜合廣播的品牌節目《政風行風熱線》,自2003年4月開播至今,就是調集精兵強將,集中優秀節目主持人,向新媒體融合拓展傾力打造的一檔在聽眾中有較高知名度、依賴度、忠誠度,廣受聽眾喜愛和好評的精品節目。
四、融入新媒體平臺,擴大自身影響
在網絡傳播技術的推動下,各種類型媒介通過新媒介實現匯聚和融合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強。迅速走紅的短視頻浪潮,正在加快重塑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以抖音、快手為代表的短視頻應用,使普通用戶體會到了視頻錄制、制作和發布的樂趣,也豐富了自媒體的業態。這兩款傳播平臺全民參與,門檻較低,具有很強的社交性、互動性。快節奏的城市生活和新一代的年輕人注意力更加碎片化,從Ins、短視頻到Vlog,相較于文字,更多的人群對圖片和視頻化表達更加了然于胸。伴隨著5G時代的到來,手機拍攝視頻畫質提升迅速,他們不再是旁觀者,用短視頻、Vlog這種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記錄和分享生活成為常態。《CSM短視頻用戶價值研究報告》指出,短視頻已成為網民工作學習之余放松的首選,且用戶年齡兩極化突出,主要表現為10-19歲青年人群、50歲及以上中老年人群,而中老年人群占廣播收聽受眾份額較大。
短視頻已經成為媒體深度融合的全新切入點,無論是傳統廣播人還是自媒體,都有抓住受眾的機會。作為綜合廣播要積極參與短視頻制作,開拓疆土,擴大影響,彌補廣播自身“只聞其聲,不見其人”的不足。通過視頻作品讓主播從幕后走向臺前,借助網絡、移動端進行跨平臺傳播,借助短視頻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但同時也要求綜合廣播要積極補足技術和連接用戶方面的短板,在新終端和新用戶之間實現更為有效的連接和整合。
傳統廣播媒體以制作音頻為專長,短視頻制作是短板。積極掌握運用視頻制作技術,提升視頻制作能力,以融媒體形式呈現,可使得綜合廣播有機會補齊短板,與受眾的眼、耳互動擴大傳播效果。在內容制作上,廣播內容覆蓋社會民生、實時交通路況、情感音樂等多個方面,能滿足受眾的多元化需求。比如在今年的新冠疫情期間,駐馬店綜合廣播通過短視頻平臺,生動直觀地傳遞本地最新疫情信息、出行信息,使新聞內容更接地氣。廣播可視化并不是將廣播節目轉變成視頻節目,而是在創新節目呈現形式的基礎上,對節目內容、生產流程、傳播手段等進行深度變革,對廣播的服務性以及交互性加以提升,為受眾開辟了一條溝通交流的新渠道。青少年群體是家庭,更是社會關注的重點,抓住這個群體就抓住了關注度。駐馬店綜合廣播舉辦了《少兒風采大賽》,從海選開始就開通了視頻直播,短短一周節目的粉絲數破萬,大賽頒獎晚會直播,觀看人數更是達到了25萬,擴大了廣播媒體品牌影響力。
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綜合廣播要鞏固自己的優勢,主動融入新媒體,從傳統的收音機收聽廣播,到車載收聽廣播,到APP收聽廣播,再到短視頻收看廣播,收聽方式的轉變給聽眾帶來了全新的收聽體驗,讓廣播全面跨入媒體融合時代。相信借助新媒體,廣播媒體的轉型發展會達到一個新高度。
參考文獻:
[1]張曉菲.由內容型向服務型轉變——新媒體環境下廣播轉型的思考[J].視聽界,2013(06):73-76.
[2]張惠建.媒體融合背景下的組織扁平化探索——基于廣東廣電工作室的改革實踐[J].新聞戰線,2018(01):47-51.
[3]滕林彤.關于新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突圍的思考[J].活力, 2017(04):117.
[4]白雅云.論廣播媒體內容資源的可持續發展[J].新聞研究導刊,2017(08):296.
[5]申紅,褚俊杰.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廣播新聞創新[J].新聞世界,2011(10):98-99.
(作者單位:駐馬店廣播電視臺)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