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秀歷 顧雪梅 張桂芹 任雪 姜春梅

【摘 要】 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老年慢阻肺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方法:選取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94例慢阻肺老年患者為研究對象,運用信封抽簽法平均分成各47例的兩組,常規組運用基礎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行心理護理,比較兩組臨床效果。結果:護理后,干預組患者的抑郁和焦慮評分均明顯低于常規組,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護理中給予老年慢阻肺患者心理護理能糾正患者的不良情緒,為治療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
【關鍵詞】 老年慢阻肺;心理護理;焦慮;抑郁
由于老年人是慢阻肺的主要患病人群,隨著我國老年人群的壯大,該病的發生率也在逐漸提高[1]。慢阻肺會破壞肺功能,誘發呼吸系統癥狀,提高死亡風險,同時,長期患病還容易發生心理障礙、營養不良、能量代謝異常等情況,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嚴重威脅[2]。另外,該病有著反復發作、遷延難愈的特點,患者常常出現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降低了治療效果。所以在臨床中需要加強心理護理,以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提升治療和護理的配合度,改善預后[3]。此次本院為了進一步明確心理護理的臨床效果開展了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94例研究對象均為本院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收治的老年慢阻肺患者,分組方法為信封抽簽法,兩組各47例。常規組中女性患者共19例、男性患者共28例,平均年齡(70.34±5.81)歲,平均病程(3.86±1.25)年;干預組中女性患者共18例、男性患者共29例,平均年齡(70.27±5.54)歲,平均病程(3.91±1.36)年。兩組老年患者的基線資料經分析不存在統計學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規組患者在護理中應用基礎性護理,內容包括入院指導、病情觀察、用藥指導、飲食指導、呼吸護理、氧療護理、康復護理等。干預組患者在此基礎上行心理護理,內容如下:
1.2.1 提供舒適的病房環境 患者入院后容易對陌生環境產生戒備感、緊張感,影響情緒的穩定性,所以要給予患者舒適、溫馨、安靜的病房環境,讓患者從中獲得歸屬感,以減輕精神壓力。
1.2.2 加強與患者的溝通 護理人員要與患者進行有效溝通,引導其將內心的感受傾訴出來,在耐心傾聽的同時,給予針對性的疏導和鼓勵,讓老年患者暴躁、易怒、情緒低落、悲觀等負性情緒得以改善;同時,還可以通過組織娛樂活動、播放音樂、觀看電視節目等方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讓其保持樂觀的心態;此外,還要與患者家屬進行溝通,告知其患者的心理狀態,讓家屬多關心和陪伴患者,獲得家庭的支持,增強治療信心。
1.2.3 給予患者足夠的尊重 護理人員在與患者的接觸中,要保持和藹可親的態度,注意說話的語氣和用詞,讓患者有被尊重和關心的感覺,逐漸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使患者在護理和治療中能積極配合。
1.2.4 進行科學化健康教育 護理人員要全面掌握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家庭背景、文化程度、社會背景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制定個性化護理策略,用患者更容易接受的方式進行健康教育,以便提高患者對疾病知識、治療方法、生活護理等方面的認知度,明確積極治療的重要性,提高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和護理后分別對兩組患者的情緒進行評估,使用抑郁自評量表(SDS)評估患者的抑郁情況,中間值為53分,超過此分值表示有抑郁癥狀,且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同時,使用焦慮自評量表(SAS)評估患者的焦慮情況,中間值為50分,超過此分值表示有焦慮癥狀,且得分越高癥狀越嚴重。
1.4 統計學分析
用統計軟件SPSS 19.0整理本次研究數據,計量資料用(±s)描述,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護理前SDS評分和SAS評分兩組間對比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的SDS評分和SAS評分均明顯降低,且干預組低于常規組,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 討論
慢阻肺的形成機制主要是α1-抗胰蛋白酶不足,患者的臨床表現主要是反復咳嗽、喘息、胸悶等,在治療上要以提升肺功能、減少病發次數、縮短病發時間為主。但是與中青年人相比,老年患者在長期疾病的折磨下,會增加心理負擔,出現負性情緒,甚至降低護理和治療的依從性[4]。心理護理屬于優質護理的重要環節,在護理中融入了心理疏導、人文關懷等,以患者為核心,根據不同患者情緒的差異進行環境改善、加強溝通、給予尊重、健康教育等,讓患者心理需求得到滿足,進而減輕其心理負擔和思想包袱,以積極樂觀的心態應對治療,逐漸提升治療效果[5]。
本次研究中,行基礎護理與心理護理的干預組患者與僅進行基礎護理的常規組患者,在護理后的焦慮和抑郁狀況均明顯減輕,且干預組SDS評分和SAS評分降低幅度均大于常規組,組間差異呈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心理護理的應用能減輕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這是因為通過改善住院環境,能讓患者放松緊張的情緒;而通過有效溝通和給予尊重,能對患者各種心理問題進行針對性疏導,讓患者感受到來自社會、家庭多方面的支持,使其負面情緒得到有效的緩解,進而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此外,通過科學的健康教育,讓患者對疾病有更多認知,自覺糾正生活中不良的習慣和不健康的行為,促進病情恢復。
總之,在護理中給予老年慢阻肺患者心理護理能糾正患者的不良情緒,為治療效果的提升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 趙玉梅.探究優質護理在老年慢阻肺患者中的護理效果[J].醫學信息,2015,09(30):68.
[2] 蔡曉燕.安全護理對老年慢阻肺穩定期悲者呼吸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響觀察[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5,01(03):168.
[3] 孟根,白曉華.優質護理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質量的影響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16(63):255.
[4] 劉玲令.老年慢阻肺患者實施優質化護理對生活質量及肺功能影響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8,15(04):37.
[5] 董玉環.優化護理對慢阻肺患者肺功能及滿意度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8,20(0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