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卓 王金卉

摘 要:從城市的建設著手,致力于將生態意識融入到建設當中。本文就以建筑學設計中的生態意識入手,對生態意識在建筑學設計中所起到的作用進行分析和研究,并且對生態意識對城市建設的影響進行探討。
關鍵詞:建筑學;設計;生態意識
引 言
生態意識的融合成為了近年來建筑學設計中的主要著重點,由于建筑本身就是城市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當今時代下生態環境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那么對改善生態環境也存在著較大的意義。建筑設計既是創造價值的過程,也是創造藝術的過程。建筑學設計就是要在滿足人們對使用功能需求的同時,考慮精神方面的需求,進而滿足生態環境良性發展的需要,創建和諧社會是堅定不變的宗旨。
1、生態建筑面臨的問題
1.1 土地資源浪費嚴重。城市發展的過程中,部分階段未能夠按照正確的路線來前進,以至于經濟方面的成就不斷顯著,但是在自然工作上,并沒有得到科學的安排,此種情況下,特別容易導致生態建筑學的問題不斷增加,衍生出了很多的新課題。例如,土地資源浪費十分嚴重。首先,城市發展對土地的保護力度較低,尤其是在工業的安排和調整層面上,并沒有遵循新的方法體系,此種情況下的土地利用,完全是按照經濟為先的標準來實施,不僅容易造成較大的損失,還會在日后工作的進行中,出現更多的挑戰和負面影響,土地污染一旦出現,治理工作必須從長期出發,造成的得不償失現象非常嚴重。其次,土地資源的浪費,并沒有選用正確的方式來解決,部分地方對此重視態度十分不高,依然在按照工業化模式來發展,以至于日后工作的挑戰持續增加。
1.2 水資源污染嚴重。從生態建筑學的角度來分析,部分城市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未能夠對清潔資源良好的應用,而且在污染物的處理上,沒有遵循規范的標準,這對水資源的污染不斷加重,最終產生的社會損失、環境損失等,都無法取得良好的成績。首先,城市發展過程中,對水資源的保護力度較低,尤其是一些大型的江河保護工作,并沒有執行國家規范和標準,部分區域的違規現象十分明顯,長期積累的問題得不到妥善的處理,以至于水資源的自我凈化體系,遭遇到了嚴重的破壞現象,最終會威脅到城市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其次,水資源的污染現象與生態建筑學存在密切的關系。例如,部分建筑工程雖然表面上非常的光鮮亮麗,實際上的材料應用,具有較高的污染性質,流入到水資源當中,無法被有效的消解處理,最終產生的污染物質不斷增加。
2.建筑學設計
建筑的建設離不開設計,而設計不僅僅要講究建筑的實用性、經濟性,還要注意建筑設計建造時的美觀、藝術性。建筑的設計能夠體現出建筑設計師的設計風格,確立設計的主題,結合建筑周圍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等特征,將建筑的風格與之相協調,使建筑與周圍環境自然和諧。建筑的設計和建造往往會成為一個地域的地標性建筑,對整個城市的風格體現以及未來發展規劃等有著相當重要的影響。建筑的設計不合理,質量較差,會影響周邊環境的整體美觀程度,也會影響整個城市的發展進程。
3.生態學
“生態學”一詞出自希臘語,原意為居住地和科學研究的兩個詞語的組合,既為研究居住地的學科,而這一概念最初是德國的生物學家在19世紀70年代的時候提出,當時對生態學的解釋為,整個生物圈內所有生物相互影響和共存的環環相扣的生存狀態,定義為:“關于有機體與周圍外部世界的關系的一般科學,而外部世界是廣義的生存條件”。并將所有生物組成的有機的共同體的整個系統定義為“生物系統”,“一定空間內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和信息的交換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構成的生態學功能單元”。
3.1生態意識。生態意識屬于一種價值觀念,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的價值體現,同時也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由于近年來自然災害的不斷增加,威脅著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才使人們對生態意識不斷增強。生態意識不僅是表現在對自然環境狀態的保護,還表示著人們在經濟發展中對所處的客觀環境狀態的維護和優化,改善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關系,才是生態意識最根本的體現。生態意識在逐漸的被人們所重視,人們也更加注重于自然的和諧共處,將城市的發展建設與生態環境緊緊的聯系在一起,保證可持續發展的地位,對以往惡劣的掠奪和殺戮、侵犯和毀壞等行為作出制止和懺悔。只有當今社會中人們的生態意識觀念有了覺醒,生態環境的建設才能夠順利的開展。
3.2生態建筑。生態建筑是以生態學為基礎的建筑學概念,是生態學和建筑學相互結合的現代建筑思想,以自然生態系統為本,構建人工的生態系統。也就是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使建筑物或建筑群盡量與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相融合,形成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具有良好的調節和適應環境的功能,能夠最大程度滿足人類對居住環境要求的同時,充分考慮自然環境的接納能力和之間的物質交換。
4.建筑生態設計的特點與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生態建筑方面主要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對建筑生態設計的理解方面有誤;二是在農村生態建筑方面還未形成系統的研究;三在實踐方面不是很重視,很少有建筑符合生態建筑標準。各國對于建筑的生態設計還未形成統一的概念。但是普遍都是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運用建筑學、材料學等諸多學科在不同的建筑環境中來合理地安排各物質的分布,使建筑物與周圍的環境形成一個適合人們生活的環境。
當前,還有不少建筑設計人員認為生態設計就是在建筑物周圍增加綠化環境,或是在建筑物內部種植植被,又或者把建筑節能意識當成生態設計目標,這些都是不全面的。因此,為達到建筑生態設計的目標,建筑設計人員應改善自身對于建筑生態設計的理解,把眼光不要局限在生態設計的表面現象。我國目前正在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城鄉之間的生態建筑系統研究有著很大的差別。目前,在一些經濟發展比較快如上海等城市的建筑生態設計研究比較集中,像是東阿比地區等的農村以及一些小型的城鎮方面則沒有很大的研究。
另外,生態設計研究人員在研究時也多是從單一專業出發,在各自專業的研究都比較深入,但是在綜合性方面就沒有太多的研究投入。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對于建筑生態設計方面也逐漸的重視起來。在建筑行業,也有不少人發表了一些具有指導意義的文章。但是我國目前很多的建筑生態設計還僅僅處于研究階段,在實踐方面應用的不是太多,缺乏真正的建造設計實踐,此外,在計算機模擬方面還做的不是很多。
5.建筑生態設計意識的應用
建筑生態設計在具有使用中應綜合考慮到周圍自然環境與建筑的相互協調影響作用,把生態設計融入到建筑設計中,明確認識到環境與建筑的相互關系,尋找更加符合建筑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問題。另外,在設計時還需要考慮到建筑物所在地區的區域性特點以及民族的不同特點,符合當地的需要。建筑生態設計在使用中需要從周圍自然環境獲取靈感,達到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建筑設計的生態化發展目的,就是為人們提供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人工環境。
結 語
綜上,目前社會自然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生態、環境、資源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成為現代社會息息相關的亟待解決的課題,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建筑界作為城市進步的標志,首當其沖,開始做出精神反思,將現代生態意識融入建筑設計當中去,涌現了許多相關的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關注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作為構思核心的建筑思潮,重精神,重人文關懷,亦重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和自然環境的延續性。
參考文獻
[1] 王衛東.孫梅,建筑設計中生態策略的融入方式探討[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