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沙沙
摘 要:受時代背景以及社會條件的限制,每一階段的美術的特色都具有其極為獨特之處。創作者創作的審美與當代社會的觀賞審美趨于一致。美術的發展,與其他領域行業發展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其中“美的比例”運用到數學比例的概念,在繪畫美感的設計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于畫家的構圖創作,雕塑家的結構編排,都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影響美感。
關鍵詞:西方美術史;美的比例;畢達哥拉斯學派;藝術史的發展
前 言
在西方美術史千年來的發展過程中,美術史上鐫刻著數不清的藝術家的名字,藝術長廊上掛著無數名家大作。他們的畫風各具特色,他們的作品異彩紛呈。作品能夠展示的,不僅僅是創作者對于藝術對于美的理解與認識。更是創作者當時的生活時代背景以及社會環境的一種精彩表述。“美的比例”在作品中影響巨大,貫穿美術史的發展,影響著創作者的作品創作。
一、西方美術史的發展
當美術史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美術的運用不僅僅局限于欣賞,對于文藝復興時期,教廷以及宗教的反映,贊美又或者是貶低。都充分反映出美術發展對于社會情況以及時代背景的記錄與反應。二十世紀的美術發展再創新的領域,抽象主義詭異變幻,獨具特色。西方美術史如此復雜反復的發展,通過輪回性的發展歷程,充分向世界展現出西方人的單向式思維方式。古希臘古羅馬時期,人文主義氣息濃厚,社會現狀自由平等。因此在藝術的表達方面更為的自由恣意。當迎來神權統治下的中世紀,美術的整體發展趨向更為的壓抑刻板。神權社會的大多數權利掌握在宗教的手中,美術創作以及美術作品,開始為宗教服務。作為宣傳宗教思想,宣傳宗教的工具,宣傳教廷教義,向社會公眾表達出宗教的信仰以及情感。通過夸張的手法,將藝術作品所表達的藝術核心傳遞給觀賞者。與古希臘羅馬時期,寫實純粹的創作方式,在風格以及特點上大相徑庭。刻板枯燥的宗教題材,使得當時的社會對藝術失去廣泛的認可。當藝術史發展到中世紀,藝術作品對于中世紀的時代背景作出充分的記錄與寫實。創作者更為主觀的表現出對于時代社會現狀的不滿,對于教堂統治下的社會的不滿。表現出諸多中世紀時期的黑暗與壓抑。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史強烈的突出人文主義精神。其中著名的創作家有達芬奇。這一時期的藝術作品對藝術的表達轉向人。不再是單一的描繪枯燥的教廷文化。對于人的繪畫,人的寫實,對人體解剖完美比例的充分重視,都表現出這是一個極為理性的時代。通過對古羅馬希臘寫實繪畫的應用,充分與十九世紀的教廷進行對抗。
二、西方美術史的藝術特點
在美術作品的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作品的創作審美標準,與當代社會審美標準趨于一致,隨著時代審美不斷的轉變。因此,不同時代受不同的社會背景的影響。其審美標準以及創作標準不斷發生著轉變。當代社會對于美術史中的藝術發展的審美標準,依托于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的作品分析,通過經驗的結合總結,通過與時代背景歷史發展情況相融合,從而獲取相關的藝術特點的總結。受美術史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創作者的影響,現代學者對于美的推崇各執己見,各有千秋。有學者推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寫實藝術,主張古典的藝術創作特點。將古希臘羅馬時期的寫實藝術分為遠古風格、崇高風格、典雅風格以及模仿風格四個階段。而同時四個階段對應著古希臘羅馬時期美術史的興衰發展歷程。因此,作為對古希臘羅馬時期藝術的延續與復興的文藝復興時期的評判與評價,更具有專家學者的主觀臆斷。這充分反映出美術的審美與價值的評判,是極為私人與好惡明顯,受每一個人的成長背景以及自身素養的影響極為嚴重。
三、西方美術史中“美的比例”的作用體現
(一)以“數”為理論展現和諧“美的比例”
西方美術史的發展歷程悠久,經歷寫實抽象之間的轉換,充分展現出反復的特點。古羅馬古希臘時期,西方美術處于初步發展階段,藝術的運用,更多的在于記錄社會狀況,紀實某一事件。而當發展到中世紀,美術藝術的運用不僅僅局限于寫實記錄。對于創作者思想與欲望的表達,變得更加的濃重突出。對于創作者個人喜好以及愛好的表現,更加的清晰。在美術史的發展過程中,對于美的追求從未停歇,而對于美的看法與見解各不相同。由于受個人的教育背景以及學習背景不同的影響,人們的審美觀的發展以及建設各不相同。 “美的比例”作為一種數學幾何的最終表達,對于藝術整體的表現上局部與整體的數量比值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與意義。在數學方面,對于“美的比例”的表現與傳遞,主要集中體現于:藝術作品中數量之間的比例;藝術作品中局部與整體之間的比例;同一個例子所使用的頻率。事實上,美術創作中“美的比例”,主要是通過對畢達哥拉斯學派關于數理以及“黃金分割比例”的運用。“美的比例”廣泛運用于多個領域,涉獵于解剖、建筑、攝影甚至于音樂等等。“美的比例”在藝術的實際創作過程中,主要用于通過對藝術作品精準的構圖以及造型設計,引發觀賞者內心的審美共鳴。畢達哥拉斯學派率先在美術史的發展歷程中提出“美的比例”,提出美學觀點,認為人體的創作是身體上各個部分之間比例的對稱。認為一切事物美好的起源在于優美的比例劃分。
(二)以“實”為前提展現規范“美的比例”
美的特性并沒有一個極為嚴苛的標準,也極難解釋何為美。相比于現代廣受追捧的骨感美,昔日大唐就有備受寵愛的楊貴妃。可見美是極具個人主觀意愿的。美不僅僅是藝術審美表達所一直追求的最高境界,更是哲學美學家的追求。我國及西方,近千百年來,對于美的追求從未停歇,也有不少對于美的解答與看法。在藝術表達上,受創作者的閱歷的影響。阿布爾雷特·丟勒認為,飽受時光洗禮,滿面風霜,面帶生活帶來的困頓與疲憊的老人是美。安格爾認為具有優美線條的古典美人是美。瓦西里·康定斯認為抽象的幾何圖形是美。可見在藝術創作中,每一位創作者并不盲目追求對美的刻畫與表達。同樣的,藝術的創作更加的追求對真實的渴望以及對真實的表達。人類對于藝術的追求,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
(三)以“情”為基調展現理想“美的比例”
理想的“美的比例”在于創作者以及藝術家們長久的追求。不同藝術流派,不同的時期。人們對于“美的比例”的追求從未停歇,對于“美的比例”的探索也從未止步。從透視畫法到人體解剖的探索,從光譜的研究到形狀比例的調節。在漫長的西方美術發展歷史中,藝術與其他領域相融合,相貫通,彼此影響又彼此促進。極強的技術探索性充分展現出藝術家們對于美的渴望。可見人類對于美的追求都是以情感為依托。心理上的迫切追求與需要,傳遞出他們內心對于美的強烈渴望。從而激發他們的藝術創作活力,去源源不斷的創作與汲取內心“美的比例”
總 結
在西方美術史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主要風格流派的藝術創作家,對于美的比例以及標準各不相同。每一位藝術家對于美的感悟,以及美在作品上的體現方式各不相同。對于影響作品美的比例的因素,在于創作者對于作品的表現與解答。美的比例的廣泛應用,影響到建筑、繪畫以及攝影等諸多領域,涉及到方方面面,帶給人們的生活更多新鮮的感受與體驗。
參考文獻
[1] 張晨晨.論西方美術史中“美的比例”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No.150,46-47.
[2] 李建.藝術審美與科學求真的互動和融合——以西方美術發展歷程為視角[J].莆田學院學報,2015,v.22;No.98,74-77.
[3] 王治.淺析西方美術史中藝術的形象[J].美與時代(中),2011,No.430,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