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海英
應用題在小學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所占課時多,內容分布廣,而且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中。但是我們的應用題離開兒童的生活太遠,離開社會現實太遠,學生們不得不在技巧訓練中,用套路來解應用題,題型稍作變化,就束手無策,更談不上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了。如果能把那些枯燥、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應用題還原為取之于學生生活實際,并具有真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從而溝通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就能提高學生學應用題的興趣,使他們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理解、學習和發展數學。下面就談談我在應用題教學中的幾點嘗試。
一、善于創設情境,理解應用題的實際意義
數學本來就是從客觀世界的數量關系著概括出來的,應用題大都可以直接在客觀世界中找到它的原型。書本中所使用的一些例題應該說都是來源于現實生活,可是也有許多題目是"應用題不應用",只為練習某種數量關系而編造一些事實。如四年級簡單歸一問題:一臺抽水機3小時抽水420噸,照這樣計算,5小時抽水多少噸?要學生用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間的關系去分析解答。有的學生連上述三個名詞的含義都無法理解,更何況去分析、運用和解決呢?以致上課成了老師與幾名尖子生的表演,許多同學只是陪讀。因而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轉化敘述的方法,創設情境,讓學生照事理去分析,強調對問題實際意義的理解。例如義務教材第九冊P53頁(練習九),有這樣一道歸一應用題:一列火車1.5小時行99千米。照這樣計算,行完165千米路程需要多少小時?我在教學時就創設了以下情境:你從寧波乘火車到上海叔叔家去,1.5小時到了紹興,一看站牌,正好是99千米,離上海還有165千米,請你大致估算一下,火車到達終點站上海還需幾小時,再用手機與你的叔叔聯系,告知接站時間。請同學們扮演角色互打電話。原先公文式的題目變得這么新鮮、有趣,學生們立刻準確地算出時間。像這類枯燥抽象的題目,稍作改變學生不但弄清了數量之間的關系,自然地理解了歸一問題的實際意義,感受到了數學與現實生活間的聯系,同時增強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二 善于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有許多學生碰到應用題就"怕"、"煩"、"厭",根據兒童好勝、好奇、好表現的心理特點,教師應該善于滿足他們的自我需要,巧妙地把單純被動演練題目變為主動解決活生生的實際問題。這樣不僅有助于理解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而且培養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義務教材第九冊,求商的近似值教學中,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簡單應用題:媽媽在菜場里用4.5元的錢買了3.5千克的青菜,媽媽不知道每千克是多少錢,請你幫幫她。學生們興致盎然,算后都說每千克1.3元錢。我故意問為什么不是1.28元或1.285元每千克呢?同學們搶著回答:現在誰還用"分"呢?從這個不算十分貼切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學生們想解決問題,并且會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決問題。又如在第九冊作業本P38有這樣一道題目,一個碾米廠用12噸稻谷碾出8.8噸米,平均一噸稻谷約碾出多少噸米?(答數保留二位小數),有不少學生算式列成128.8 =1.36(噸),學生的經驗就是用除法算的應用題肯定用大數除以小數。我就這樣提醒他們;你和爸爸一起到碾米廠去碾米,滿滿的一籮筐谷子碾成米,仍然是這么多甚至還會變多嗎?一經點撥學生們晃然大悟:"變少了,一部分成了谷糠。"老師又及時啟發:"那該如何列式呢?"。學生們覺得自己是在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就有了濃厚的興趣,產生了強烈的主體意識,解起題來毫不費勁。像類似有相同單位名稱數量的應用題,解答時有一定的困難,根據此題再舉一反三:如菜籽榨成油,大豆做成豆腐等等。學生有了經驗再遇到此類題目就不會再舉棋不定。
三、善于捕捉生活信息,提煉具時代感的題材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時代,我們改編后的教材中就淘汰了不少"過時"的題型而適當選取了符合社會現實的題目。例如:第九、十一冊就新增了發票的核算,稅款、保險費、利息本金的計算等等。作為二十一世紀新主人的學生,他們從小就需要關心社會、留心社會的變化發展,并且他們對新生事物總有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探究欲望,因而教師在教學中要聯系生活實際,吸收并引進與現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關的具有時代性、地方性的數學信息資料來處理教材,重組教材內容。例如在學習《利息的計算》這一課時,可以先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銀行參觀,記錄銀行利率,并建立班級小銀行,讓學生模擬儲蓄,取錢。此時學生就會產生問題,"利率是什么?""為什么銀行的利率會不同?"等等。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新課,上課時由于是自己發現問題,自己來解決問題,學生不僅能正確地計算題中的利息,而且還能找到符合需要的儲蓄方法。
在對教材中的應用題進行"重組"的同時,還可以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一些數學現象提煉出來,整理成應用題。在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中搜集一些數據信息,并整理成相關的應用題。如有位老師搜集了十強賽的一系列信息,利用有關數據編擬了分數三類應用題,上了一節成功的應用題練習課。此外,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從自己的生活實踐中選擇題材,并進行整理,比如節假日外出購物了,就可以讓他們將購物的事實"提煉"成應用題,為困難學生捐款獻愛心,舉行紅領巾義賣活動了,又可以讓他們將捐款、義賣的具體情況"提煉"成應用題......
生活中充滿著數學,教師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讓數學貼近學生生活。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往往都比較關心與自己有關的事物,這類題材學生就十分樂意解,而且完全能夠解對、解好,同時也培養了他們運用數學觀點去認識周圍事物的好習慣,真切地感受到數學應用的廣泛性。
總之,應用題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結合典型事例教給思考方法,讓學生體會到學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喜歡用數學的觀點思考、解決問題,才能做到學以致用,真正發揮應用題的教學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