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從英
摘 要:農村基礎教育學校培育德育特色文化,應立足于其鄉土文化功能的發揮,同時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挖掘學校的歷史傳統,立足于學校現有條件,找準德育文化的突破口,選擇恰當的德育文化載體,并進行持之有恒的德育文化培育實踐,才能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文化,進而形成德育特色學校。
關鍵詞:基礎教育;德育特色;形成路徑
引 言
自上世紀末以來,國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門要求各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創辦一批特色學校,現在各地許多富有辦學特色的學校已經陸續創建。學校德育特色文化的形成路徑如何?農村基礎教育學校怎樣創建德育特色文化?我認為,農村基礎教育特色學校必須具備“特色鮮明、個性突出、教育成果優、校園風氣正、教師素質高、社會聲譽好”等特征,肖橋小學致力于學校特色的創建工作,把特色的創建定位于“德育特色”,形成了一定“氣候”。
一、農村學校德育特色文化形成的過程概述
上世紀60年代末期成立的肖橋小學,校舍為平房。到了90年代初期,肖橋村村委會多方籌資加上社會愛心人士捐資20余萬元,將校舍修建為三層樓房、建筑面積為1500㎡的教學樓,學校物資文化隨著社會的進步獲得了一定的發展。在精神文化方面,一方面各種改革實踐風起云涌,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這種社會的影響不可避免地要滲透到原本是一方“凈土”的學校,使學校德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另一方面原有的德育方式和內容又越來越難以適應新時期學生的身心特點和社會要求。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教育界反思如何重構學校的德育工作?如何重塑學校的德育文化?肖橋小學同樣面臨著上述難解課題。
二、農村學校德育特色文化的內涵及其形成路徑淺析
——明確德育文化的目標定位
肖橋小學作為一所具有較長歷史且有一定社會聲譽的學校,在確立其德育文化目標時考慮到學校所具有的特點和產生的輻射效應,因此我們提出“學校德育文化必須既具有傳承性,又具有創造性;既要有單個的品牌‘產品,又要能夠形成整體的拳頭效應”。
——找準德育文化的突破點
最好選擇那些與師生生活世界“耳熟能詳”的事物作為突破點。而“紅育基地”和“勞動暨德育”基地,無疑是最能引起師生共鳴的從情感上認同的一個事物,以“紅育基地”和“勞動暨德育”基地作為學校培育德育文化的突破點,便是情理之中的必然選擇。
——選擇恰當的德育文化載體
物質文化層面即是文化的載體,缺乏這樣一種載體,一種文化形式就難以持久,也就無法形成一種文化現象和文化特色。肖橋小學的“道德講堂”直至今日形成了廣大師生所敬仰的“紅育基地”;“勞動暨德育”基地時至今日成為師生們翹首以盼得以大顯身手的場所。
——進行持之以恒的德育文化培育
學校“紅育基地”和“勞動暨德育”基地的建立為廣大師生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精神生活和物資生活的“場所”,然而要使之由物質文化層面不斷地深入至規范文化層面,乃至精神文化層面,學校領導和廣大師生數年持之不懈地培育尤為重要。正是憑著這樣一種“十年磨一劍”的精神,學校才得以形成了獨特的“紅育基地”文化。
——形成獨具特色的德育文化
我們精心地去培育的這種獨特的德育文化,經過學校師生持之有力地發揚光大,在“紅育基地”和“勞動暨德育”基地文化的基礎之上,以德育為文化積淀,不斷為其注入新的內涵,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學校德育文化,我們有理由相信,這朵美麗的德育特色文化之花一定會愈開愈艷,光彩奪目。
——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特色學校
學校獨具特色的德育文化一旦形成,在此基礎上構建符合學校實際的特色學校也就順理成章。重要的是,在特色學校形成之后,要持之以恒地予以常規,并進行科學化地創新,才能永葆特色學校之春。
三、農村學校德育特色文化的機制與環境分析
——校長辦學理念
校長“以德立人”的辦學理念是學校機制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符合我國國情。正因為學校校長有一種德育文化培育的自覺性,所以在培育學校德育文化的實踐中,就會有意識地運用這種自覺性指導符合學校實際的德育文化的培育。
——德育管理機制
我校構建了以校長、書記為主導,以德育職能部門、班主任為主體,以其他部門、其他教職工為生力軍的“全員、全位、立體、網絡”式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隊伍。這種德育管理機制是學校德育隊伍的專職與兼職相結合、學科與“基地”相融合、德育職能部門與其它部門相協調、學校與家庭和社會相配合的民主、和諧、高效的管理體系。
——經費保障機制
學校在德育文化的培育上舍得投入,并注重合理配置各種文化資源,盤活已有資源,積極爭取社會資源,新增的文化設施設備相繼投入使用,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農村小學在近兩年來,學校直接投入德育文化建設資金達六萬余元,有力地提升了學校現代化德育物質文化資源,培育獨具特色的學校德育文化奠定了堅實的物質文化基礎。
——學生參與機制
學校是平臺,學生是“實體”,學校德育文化的載體再好而沒有廣大學生的參與也是空洞的。近年來,我們創新實施了以學期為集合元素的系列德育活動,讓全體學生一個不少地參與其中,打造我們的獨具特色的德育文化。
——社會支持機制
學校所在的村委會、村關工委和街道關工委以及區關工委給予了學校德育特色文化建設的有力支持,他們以關愛孩子的成人、成長為己任,與學校進行德育特色創建的溝通成為常態化。社區(村)群眾以及學生家長的關心和支持也是促使學校德育特色文化建設得以長足進步的重要因素。
結 語
基于上述,我們肖橋小學創建學校德育特色文化實踐的經驗是:農村學校要培育德育特色文化,應該立足于其鄉土文化的底蘊,挖掘其鄉土文化的潛力,發揮其鄉土文化的功能,同時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充分展現學校的歷史傳統,在學校現有條件下,找準德育文化的突破口,選擇恰當的德育文化載體,并進行持之有恒的德育文化培育實踐,才能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文化,進而構建符合本校實際的德育特色學校。
參考文獻
[1] 馬力.農村基礎教育特色學校建設的誤區[J].廣西教育,2018(29).
[2] 王歡.農村基礎教育之我見[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2018,(4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