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碩碩
摘 要:人文社科類的科研指標評價經歷了從整合到分化的過程,在評價的探索中存在著一些問題與不足,筆者針對此對人文社科類科研指標體系建設提出幾點思考。
關鍵詞:人文社科類:科研評價:指標體系
2018年7月,國務院印發(fā)了《關于優(yōu)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績效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指出要“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建立以創(chuàng)新質量和貢獻為導向的績效評價體系”,要“強化科研項目績效評價,把績效評價結果作為項目調整,后續(xù)支持的重要依據”。高等學校是建設創(chuàng)新性國家的核心支柱和重要力量,如今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構建科學合理的科研評價指標是高校科研管理和質量提升的必經之路。
一、高校人文社科類科研評價分析
科研評價是學術研究的衍生物,起源于20世紀初的美國,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研評價尤其是高等學校的科研評價逐漸引起我國相關部門的重視。2014年9月,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開展高等學校科技評價改革試點的通知》要求各地高校試點科研人員分類開展評價改革、平臺基地和團隊績效評價改革[1]。因而,科研評價的廣度和深度都在逐漸的被重視,采用合理的評價指標是高等院校科研評價的大勢所趨。繼清華大學制定了《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業(yè)績考核指標體系》之后,2014年青島大學制定實施《青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科研業(yè)績考核指標體系》[2],高校對于人文社科的科研成果越來越給予重視,在對于人文社科類的科研指標體系主要從科研創(chuàng)新能力和科研創(chuàng)新成果兩個方面進行考核,科學研究及其成果質量評判實質上主要涉及創(chuàng)新性、價值性與科學性三個方面。人文社科類科研指標的發(fā)展經歷了由整合到分化,不斷的修訂和完善的過程,不僅僅參考縱向項目,開始把橫向項目納入考核的范圍,注重學校的社會服務性質,符合學校發(fā)展階段要求,評價指標權重的設置逐漸合理化。
二、存在的問題
人文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社會的不同領域作為研究對象,人、社會的復雜程度無疑大大高于客觀世界的實驗對象,學科的多樣性與差異性也使人文社會科學評價對象極其復雜。所以在相對與自然科學研究成果,人文社會科學由于學科性質上的本質特點存在社會價值的間接性、社會效益的滯后性以及研究成果的相對性等特點[3],在結合上述的分析中可以總結以下幾個問題:
(1)在評價指標上,高校人文社科類科研評價的指標主要集中在論文、項目、專著等基本形式,以及這些成果后續(xù)獲獎、引用等延伸形式,但這些指標的確立僅僅是短期水平,無法反映科研的人才培養(yǎng)能力和社會經濟效益。人文社科類科學研究有自己的發(fā)展特點,它的研究對象是更抽象的精神層面和復雜的社會現象,研究內容更趨向于理論化,成果價值難以進行量化,忽視了人文社科科學研究內在的特殊性和多樣化[4]。
(2)在評價時間上,人文社科科學研究講究厚積薄發(fā),因而人文社科類的研究成果需要一個時間的沉淀過程才能體現出來,而現在的科研考核周期較短,無法真正的表達人文社科的科研價值成果,這也導致評價體系中出現追求成果數量、忽視質量的現象存在。
(3)在評價標準上,評級標準以文獻計量法來評價科研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效率,但人文社科類研究有自身的發(fā)展特點,與自然科學不同,其成果價值更加難以進行量化。
(5)在國家方面,同自然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為科技生產力的“硬實力”相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多表現出更多是隱形的“軟實力”,但這并不意味著人文社會科學的國家關注度就應比自然科學要少,而相反它作為理論基礎理應得到更多地關注與扶植,然而現實是事與愿違的,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水平相較自然科學處于相對落后的狀態(tài),截止到目前,我國也尚未設立人文社會科學類的國家級獎勵,軟科學的研究成果也不被列入國家科技獎的評審范圍,對于人文社科的科學研究的激勵水平遠遠不夠。
三、對策及建議
(1)優(yōu)化指標設置
科研是為了追求真理,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社 會,所以一切科研質量好壞都應以此為根本標準,我們要大力推動科研質量的提高,必須放棄追求科研論文數量、科研經費數量,追求排名的一切浮夸做法。目前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可以讓科研人員暢所欲言的科研氛圍,切實保證思想解放、兼容并包的環(huán)境,相信這是人文社科研究人員最期待的科研條件,強化質量指標,淡化數量指標。
(2)完善評價方法
單純以定量分析方式無法公平公正的確保評價結果,要以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通過定量分析法確保各類指標的分值,在邀請校外、省外專家作為同行評議專家,使主觀的、定性的同行評議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致的評價標準。另外,在進行定性評價時,同行評議首先應使用統一的、按不同的研究成果類型分類的定量的評價參考指標,來減少評價的隨意性。
(3)調整評價標準
科研成果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研究成果的數量、質量、影響對其他研究者或知識進步,以及產生的技術、經濟或社會效益。成果質量是第一要素,人文社科成果的復雜性決定其成果評價的復雜性,對復雜的成果實施統一的評價標準極不合情也不合理[5],因此我們要調整評價標準,去除唯數量化,實施分類評價,對科研成果從學術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不僅要關注基礎研究成果,也要關注應用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姜彤彤著.高等學校人文社科科研效率評價相關問題研究:以教育部直屬高校為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1
[2] 趙莎莎.創(chuàng)新地方高校人文社科科研評價體系的思考——以燕山大學為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5,37(05):300-302.
[3] 陳淳,黃宏,楊國秀.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評價體系的困境與建議[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198-199+206.
[4] 姜穎. 地方高校人文社科成果評價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5] 林春麗.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績效評價方式的科學性探討[J].高校教育管理,2011,5(0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