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浩
摘 要:校園文化建設是高校建設工作的重點,以第二課堂活動為依托的校園文化建設形式對學生發展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外語第二課堂活動是第一課堂的有機補充,開展豐富的外語第二課堂活動,是提高學生語言學習能力、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要求。本文嘗試從多角度切入,探討如何高效地開展外語第二課堂活動,從而達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
關鍵詞:高校文化建設;外語學習;第二課堂;學生活動。
高校外語第二課堂活動是學生在第一課堂學習外獲取語言知識的重要途徑,其以引介外語文化、提高外語綜合運用能力為目的, 讓大學生置身于外語文化氛圍, 汲取外語文化中人類文明成果的精華。開展此類活動既能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又能促進大學生學業成長, 使得校園文化的育人作用得以優化。[1]創新高效地開展外語第二課堂活動利于激發學生興趣,給予學生選擇自主權,提升學生參與程度,筆者試提出以下開展路徑,為高校外語第二課堂活動開展提供思路。
一、以學生興趣為導向,促進活動形式多樣化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的優勢在于將學生學習外語的過程從傳統的“教”和“學”的模式中剝離出來,應以學生個人興趣為主導,將學生個人興趣與外語學習過程緊密結合,通過開展“外語影視劇欣賞與感悟分享”、“外語影視劇配音”及“外語情景劇演繹”等形式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輔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手段,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化被動地接收知識為主動地吸收知識,使學生在滿足個人興趣的同時取得語言學習的進步。
二、與外文原著閱讀結合,由簡入難引領語言學習
高校文化建設中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應與外文原著閱讀結合。外文原著閱讀不可一蹴而就,活動開展過程中外文原著的選擇應與學生的接受能力匹配,活動初期應以配備有圖像、漫畫甚至音像視頻的文本為主,激發學生深入閱讀的欲望;中期逐漸轉變為語言學科基礎性學術論文、短篇經典著作等,加深學生對外語學科的理解,提高學生對外語表達的把控能力;在引領學生入門后再逐步加深閱讀材料深度,加大閱讀材料難度,從而達到提高外文閱讀能力乃至外語應用能力的目的。
三、劃分活動難度層次,依據學生水平合理開展
大學擁有較強的教育力量意味著,一方面向高認同的學生施加著深遠影響,另一方面,進入其“射程”之內的學生也有相對較大的規模。[2]大學生的外語基礎、學習能力、個人智力水平等均為影響其外語學習的因素,如按照相同的標準要求學生,有可能限制其進步發展,因此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應根據學生的外語水平來設置難度梯度,難度設置的參考因素應該包括但不局限于學生對外語詞匯、外語語法、外文篇章的掌握程度,進而為語言基礎較好的學生組織外語競賽,強化其語言“輸出”,從而達到以賽促學、以賽促練、以賽促教的目的;為語言學習發展空間較大的學生開展基礎知識與興趣并重的外語活動,最大程度地保證學生參與度,不讓活動僅僅是一部分能力相對“精”、“尖”學生的“獨角戲”,而是廣大學生的“交響曲”。
四、以研究性學習活動促進語言能力提升
以任務為中心的教學使得語言實踐真實化和社會化。[3]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也需要任務驅動,應促使學生在外語第二課堂活動中參與研究以提升其外語學習能力。外語學習需有“量”保“質”,既要大量“輸入”,夯實語言基礎,又要從詞匯、語法、篇章層面深入思考,與實踐聯系,讀出語言的內在意義。外語第二課堂活動通過與研究任務結合,促使學生從研究主題挖掘,以相關話題勾聯,讓外語學習指向明確,有助于學生關注焦點、重點問題,提高學習效率、保障學習成效。以研究任務的設置來驅動外語學習的關鍵是任務要合理恰當、難度適中,才不至于因研究任務過簡導致效果不佳,或因過難導致畏難心理出現。研究性學習活動初期導師也需適當進行指導,保證研究方向正確,使學生能順利建構自己的語言學習體系,在不同知識的聯系中拓展語言學習能力,從而在任務驅動型活動中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繼續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進而達到以研究提升學生語言能力的核心目的。
五、著力品牌建設,發揮品牌效應
品牌重在傳播,品牌價值的形成過程就是品牌的傳播過程[4]。提升校園文化建設的層次、豐富校園文化建設活動的內涵要求樹立品牌意識,通過品牌來維護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進一步彰顯外語活動特色,形成“品牌突出特色,特色維護品牌”的良好循環。開展外語第二課堂活動應做到整體規劃,通過實踐凝練活動特色,進而對活動的繼續開展再梳理、再整合,建設宣傳品牌,在品牌傳播中提升語言學習內涵,將品牌打造成優質外語活動的“代名詞”,用品牌突顯外語活動的價值,提升其吸引力和感召力,進而為活動創新開展增添更大動力。
結 語
在高校文化建設背景下,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的根本任務是外語人才培養。高校應通過外語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積極調動學生學習外語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同時,要通過不斷關注學生外語學習現狀,及時捕獲學生外語學習動態,積極探索推動外語第二課堂活動形式創新、內涵提升,才能形成多元化、可選擇、展個性、重創新的外語第二課堂活動格局,更科學全面地提高學生外語應用能力,達到育人目的,進而化知識為力量,助推人才強國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黃立鶴.大學外語文化建設與思政教育新途徑[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9(08):62-63.
[2] [日]金子元久.大學教育力[M].徐國興,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夏紀梅.“任務教學法”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的效益[J].中國大學教學,2001(06):32-34.
[4] 龐守林.品牌管理[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110.
[5] 華國棟.差異教學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18.
[6] 朱毅峰.高校校園文化品牌建設探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3):119-121.
[7] 李嵩岳.大學英語第二課堂的可行性活動形式探討[J].內蒙古電大學刊,2006(04):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