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偉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家戰略的組成部分;新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媒體的轉型探索也如火如荼,熱點不斷,精彩紛呈;新聞專業主義仍然具有自己的優勢;把握住機會是最重要的法則;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一樣,都要注重研究、引領和對接受眾。
中國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前前后后已經進行了十多年的時間,這個過程,充滿了艱難的探索,也充滿了豐富的實踐,現在看來,這個過程依然任重道遠。一方面,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快速,越來越神奇,使媒體的傳播環境處于急劇的變化當中;另一方面,雖然許多媒體的轉型探索都有各自范圍的成功經驗,但迄今為止,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還沒有見到一種成熟的、且可資廣泛借鑒的成功模式。
作為一位長期耕耘在新聞戰線的攝影記者,本人經歷了膠卷、洗相等傳統手工作業到數碼時代的更迭,由衷感嘆技術進步帶來的快捷與方便。都市類媒體在走過了發展的巔峰之后,也不得不面對嚴峻的轉型大勢,我作為這支隊伍中的一員,參與和體驗了由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的種種甘苦,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加深著對這一問題的認識。在此,也愿意與同行分享自己的體會與見解。
一、空前活躍的媒體轉型探索
目前,新媒體已經發展成為全世界最有活力的產業。隨著各類新媒體源源不斷涌現出來,人們的生活方式被潛移默化地改變,傳播方式與傳播速度也發生根本性變化。移動互聯網持續創新改變著新媒體的發展態勢,新媒體更加廣泛地滲入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進入 “大數據”時代,媒體更加注重用戶的需求。現在,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社交媒體是全球新媒體發展的主要趨勢,在此基礎上,已經形成互相關聯的新媒體產業。而且,到現在為止它依然處于快速發展期,以新聞直播和新聞短視頻為熱點的創新呈現著空前活躍的狀態。
在這個過程中,特別值得被記載的是2014年,它被新聞行業稱為"媒體融合年",在我國媒體融合的發展歷史上具有標志性意義。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總書記對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發表講話,明確了 “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動媒體融合向深發展。”《意見》對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媒體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做出了具體部署。從此,媒體融合與中國社會轉型相結合,成為國家戰略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始承載重大深遠的政治意義和社會意義。在《意見》的指導和相關政策的支持下,幾年來中國新媒體行業一直保持著高速增長的勢頭。
二、轉型后的媒體格局升級
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雙向傳播的特點使得用戶之間互動性更強,便于及時得到反饋。有的新聞媒體有意識運用新聞熱點與用戶進行互動,其形成的討論熱潮的影響甚至超過了新聞本身的影響。用戶在利用互聯網等新媒體平臺進行購物活動時,其意見也能很快到達經營者那里,商品的效果也更易于評估。有助于建立品牌與用戶之間的情感聯系,有效刺激購買欲望,且新媒體用戶規模不斷擴大,覆蓋用戶主要以消費力強勁的中青年群體為主,他們的消費能力為新媒體平臺提供了巨大的商業價值。
2020年,移動社交用戶規模預計達到8億這樣一個空前龐大的規模,同時,短視頻和在線直播用戶均保持著迅猛的增長勢頭,新媒體正在強勢崛起,傳統媒體正在資訊形式、資訊交互方式和資訊渠道三方面進行轉型升級,逐漸從互聯網媒體向新媒體過渡發展,未來新媒體必將成為傳媒行業發展的主要熱點。具體來看,新媒體不僅包括短視頻和知識付費等業態,還包括數字精準營銷、資訊聚合、品牌媒體平臺等其他多元業態,事實上,目前國內新媒體主要是在順應和貼近內容/交互形式的多樣化在發展,更順應整個社會新聞資訊獲取的習慣變化,而受到市場的歡迎。
在信息的獲取上,資訊消費占據網民上網時間的最大一部分,資訊消費在網民日均上網時間中占比約29%。由于手機成為用戶獲取資訊的主要渠道,資訊獲取場景更加生活化,在床上看新聞的用戶占比接近60%。取代主動搜索,瀏覽器推送的信息流受到用戶的青睞。場景的隨意自在,信息獲取的便利使用戶對資訊的獲取呈現碎片化特征。同時,越來越多的網民選擇消費資訊視頻,在視頻網站上獲取資訊的人數2019年增長228%,堪稱爆發式增長。但當前的內容創作者主要集中在碎片化文字創作中,優質視頻資訊供給不足。填補這 方面的空缺,也會成為未來新媒體市場的一個熱點。
三、新媒體發展如何趨利避害
新媒體在高速發展同時,也帶來了相應的問題,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網絡詐騙,二是網絡沉迷,三是虛假不實信息,這三類問題都影響到新媒體的健康發展,隨著公安機關的大力打擊和防詐騙知識的日漸普及,網絡詐騙犯罪的勢頭已經受到有效遏止。提到青少年沉迷網絡特別是網絡游戲,是一個已經存在了相當長時間的問題。社會各界亦給予了相當的重視,有專家專門對此開展研究,還應市場之需出現了許多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的學校。但這些努力并未能有效減輕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狀況,因沉迷網絡游戲擔誤學業的情況依然嚴重。
近幾年,隨著微信的廣泛應用,刷微信成為一種新的沉迷,不僅青年人,包括中年人,都在這上面耗費了驚人多的時間。新技術的運用使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新聞的發布者,這本身自然是社會的一大進步。但是,新聞有自身的規律,發布新聞要遵守相應的規則,卻不是每個人都清楚的。這就讓新媒體上出現了大量的虛假不實信息,這已成為一大公害,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明顯困擾。不論這些虛假信息是出于善意還是惡意,為了新媒體的健康發展,都必須拿出相應的對策。
這一問題也反映出現狀的另一個側面,即,秉持專業主義精神的新聞工作者依然具有不可撼動的優勢,那些富有吸引力,能夠震撼人心的優質內容,依然是他們創造出來的。
傳統媒體向新媒體轉型后,還能尋回曾經的那種規模效應嗎?這是許多身處轉型之中的媒體工作者的疑問,某種程度上也是期待。觀察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看到,那時的規模效應,是在一種發布平臺稀少的情況下發生的。現在的網絡和手機,已經根本性地改變了那種環境。
四、媒體轉型與時俱進
現在,技術的發展一波接一波令人目不暇接,短視頻正處在熱點,人工智能又蘊釀著重大的突破,5g的先進正在讓我們贊嘆,星鏈的奇想又讓世界感到震驚。2020年,網絡教育和視頻會議又得到了飛速的普及和運用,這是一個神奇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從容地迎接一切挑戰。
媒體轉型現階段特別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緊跟時代脈搏,把握歷史機遇,根據自身情況,找準轉型的著力點,著重推動短視頻行業發展,特別注意新聞短視頻的創新生產和傳播,發揮大數據在新聞信息產品生產中的作用,關注社交電商與短視頻的結合以及網絡視頻的新業態,新服務,新模式的出現。
2,? 提高管理能力,推動新媒體管理進一步精細化,加強網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增強社會責任感,強調新媒體報道要具有人文價值,防止出現“信息娛樂化”傾向,深化媒體和智庫交流,鼓勵大力發展國家級新媒體專業智庫,并使之轉化為新的生產力。
3, 要密切關注媒體傳播的新技術、新模式,掌握核心科技,推進媒體融合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創新發展,加大媒體融合發展力度,加快傳統媒體整合轉型進程,鼓勵傳統媒體創新移動傳播理念、方式和渠道,加大移動傳播人才培養力度,推動互聯網和新媒體行業人才工作機制科學化、規范化。四,研究,引導和對接受眾需求,媒體的傳播方式要更加大眾化,更加直觀簡明,適應受眾的興趣,習慣,才能得到更多受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