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 欒維維
摘 要:根據相關規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六種特定情形之一的,才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如在責任認定環節已經考慮了逃逸情節,則只能根據六種特定情形中的前五種情節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不能再依據六種特定情形中的第六種認定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否則就是對當事人逃逸行為的重復評價。
關鍵詞:交通肇事罪;逃逸;重復評價
交通肇事罪,是指違反交通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
一、因交通肇事導致一人以上重傷,逃逸后承擔全部責任構成交通肇事罪的相關法律條文、司法解釋和部門規章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3條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一)死亡一人或者重傷三人以上,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的;(二)死亡三人以上,負事故同等責任的;(三)造成公共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直接損失,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無能力賠償數額在三十萬元以上的;該司法解釋第二條第二款進一步規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一)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二)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三)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四)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五)嚴重超載駕駛的;(六)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該司法解釋第三條規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公安部《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146號)》第六十條第一款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根據當事人的行為對發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確定當事人的責任。(一)因一方當事人的過錯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承擔全部責任;(二)因兩方或者兩方以上當事人的過錯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根據其行為對事故發生的作用以及過錯的嚴重程度,分別承擔主要責任、同等責任和次要責任;(三)各方均無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過錯,屬于交通意外事故的,各方均無責任。第六十ー條第一款規定,當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承擔全部責任:(一)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二)故意破壞、偽造現場、毀滅證據的。第二款規定,為逃避法律責任追究,當事人棄車逃逸以及潛逃藏匿的,如有證據證明其他當事人也有過錯,可以適當減輕責任,但同時有證據證明逃逸當事人有第一款第二項情形的,不予減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規定,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應當載明以下內容:(一)道路交通事故當事人、車輛、道路和交通環境等基本情況;(二)道路交通事故發生經過;(三)道路交通事故證據及事故形成原因分析;(四)當事人導致道路交通事故的過錯及責任或者意外原因;(五)作出道路交通事故認定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名稱和日期。第一百一十二條規定,“交通肇事逃逸”,是指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當事人為逃避法律責任,駕駛或者遺棄車輛逃離道路交通事故現場以及潛逃藏匿的行為。
二、基于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思考和分析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33條關于交通肇事罪的規定可以看出,交通肇事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在交通運輸中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行為;主觀方面為過失,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而沒有預見,或者雖然已經預見但輕信能夠避免。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公安部令第146號)》是公安部為進一步規范道路交通事故處理工作,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于2017年7月22日頒布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的部門規章。行為人如果在不違反任何交通運輸管理法規規定的情形下發生交通事故致一人以上重傷,且在發生事故之后逃逸,依據該部門規章第六十ー條第一款,當事人發生道路交通事故后逃逸的,承擔全部責任。這是公安交警部門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責任認定書,認定行為人應當承擔全部責任的法規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是對刑法交通肇事罪具體適用的司法解釋。依據該司法解釋相關條文可知,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傷,負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責任,還要同時具備該解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六種特定情形之一,才能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這六種情形分別為酒后、吸食毒品后駕駛機動車輛的;無駕駛資格駕駛機動車輛的;明知是安全裝置不全或者安全機件失靈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明知是無牌證或者已報廢的機動車輛而駕駛的;嚴重超載駕駛的;為逃避法律追究逃離事故現場的。且依據該司法解釋第三條,“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具有該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即“交通肇事后逃逸”是指行為人的交通肇事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構成要件,在交通肇事后,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
行為人如果在事故發生后駕車逃離現場,雖然該事故造成一人以上重傷的后果,公安交警部門的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也認定行為人因逃逸承擔全部責任,但是在無其他證據證實行為人具有其他違反交通管理法規的行為時,筆者認為公安交警部門如在責任認定環節已經考慮了逃逸情節,則只能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的前五種情節判斷行為人是否構成犯罪,不能再依據第六款的規定認定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否則就是對行為人逃逸行為的重復評價。
參考文獻
[1] 林文清, 張濟興. 交通肇事罪中"指使逃逸致人死亡"問題探析[J]. 安全與健康, 2006(22):22-24.
[2] 賈曉慧.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探析[J]. 法制與社會, 2010(22):104.
[3] 王躍錚. 交通肇事罪探析——以交通逃逸致人死亡為視角[J]. 法制與社會, 2012, 000(029):51-52.
[4] 柯林, 周健. 對提高交通事故逃逸案件偵破率的思考[J]. 汽車與安全, 2016, 000(010):80-81.
[5] 鄒剛, 石珍. 淺析交通肇事罪中"逃逸"之認定——以《刑法》第133條為研究對象[J]. 法律適用, 2013, 000(004):91-94.
[6] 陳洪兵. 作為犯與不作為犯的區分——以交通肇事逃逸為例[J]. 法治研究, 2017, 109(001):126-136.
作者簡介:張志(1987.06—),男,山西省定襄縣人,碩士,法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學。
欒維維(1986.12—),女,山西省定襄縣人,碩士,檢察官助理,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