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翔
摘 要:隨著軌道交通的發展,乘坐地鐵已成為人們出行首選的交通工具。實施科技創新是我國下一階段的重大戰略,軌道交通作為大城市交通的核心力量,通過智能化、智慧化的創新應用,可以帶來新的發展。當前,軌道交通正圍繞打造“國內領先、國際一流”水平的要求,實現三個轉型發展目標,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從傳統軌道交通向智慧軌道交通轉型的研究與試點工作。本文就智慧車站系統在車站運營中的優勢展開探討。
關鍵詞:城市軌道交通;全自動運行;運營管理;智慧車站
引 言
新型智慧城市是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推進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城市戰略、規劃、建設、運行和服務全面深度融合,以信息化為引領的城市發展新形態。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智慧社會”,明確了智慧城市發展的新要求。“智慧地鐵”作為“智慧社會”的一個重要分支,旨在地鐵行業內廣泛采用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地理信息(北斗衛星)等信息技術,推進信息技術與地鐵業務深度融合,以更好地保障運營安全、提高運輸效率、提升出行體驗。
1地鐵車站個性化智慧服務平臺建設的提出
1.1地鐵車站個性化智慧服務平臺建設的動因。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互聯網信息技術的發展,每個使用軌道交通的人都是通過地鐵車站的互聯網服務實現相關服務的,而且這些乘客使用地鐵車站的信息化服務的信息也自動成為互聯網數據的一部分。伴隨這些乘客信息數據的共享,這些服務數據不斷匯集,乘客享受車站服務的種類和內容的服務數據也在不斷豐富。面對這些海量數據,地鐵車站乘客對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復雜化和個性化,這就需要一個平臺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精準和個性的服務。
1.2地鐵智慧車站的內涵和特征。智慧車站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1)全面透徹的感知與控制。利用各類智能系統和感知設備,智能識別、立體感知車站的環境、設施設備狀態、乘客移動軌跡、列車運行過程等,對感知數據進行融合、分析和處理,促進車站各業務系統和諧高效運行。智慧車站還強調車站各設施設備的自動控制和有限條件下的自修復功能,強調運營維護的自動化和智能化。(2)高度互聯融合的決策。車站及其管理是一個開放的復雜巨系統,各類有線、無線網絡技術的發展為車站中的物與物、人與物、人與人的全面互聯、互通和互動,為車站的各類隨時、隨地、隨需、隨意的應用提供了基礎條件。每一位乘客、每一個工作人員、每一列列車、每一個設備的終端都成為了互聯世界中的信息體,泛在的互聯作為智慧車站的“神經網絡”極大地增強了車站作為智慧城市自適應系統的信息獲取、實時反饋、隨時隨地提供智能服務的能力。新一代全面感知技術的應用產生了海量數據,通過將“云”與“端”結合,通過智能融合,能夠實現對海量數據的存儲、計算與分析;通過人的“智慧”參與,能夠提升決策支持和應急指揮的能力。(3)以人為本的服務。乘客是地鐵服務的對象,未來乘客的出行需求不僅僅是出行,而是更體面、更舒適、更便捷的出行,因此需要重新定義地鐵服務的內涵。智慧車站的設計、建設和運營尤其需要注重以人為本、乘客參與、公眾參與、社會協同的開放創新空間的塑造以及公共價值與獨特價值的創造,注重從乘客的需求出發,強化用戶的參與,匯聚公眾的智慧。
2智慧車站系統的運營管理優勢
(1)乘客滿意度提升。智慧環境檢測系統可以監視車站相關數據,并根據反饋信息自動切換至不同的工況,用以對站內環境進行調整,使車站的環境更便于控制、更友好。(2)應急處置水平提升。智慧車站系統中運用的智能視頻分析技術具有實時報警功能,系統的反應速度快、信息篩選效率高、處理能力強,可在發生突發狀況時第一時間采取處置措施。車站在處理突發情況時,還可根據業務看板中的處置過程提示,與現場人員逐步確認處置流程,使各崗位的職責更明確,整個過程更準確、快速。此外,智慧車站系統還可以模擬各類突發情況的報警,場景更為真實,演練效率更高。業務看板也可以作為日常培訓的工具,對提高車站人員的應急處置能力有很大幫助。(3)車站日常管理水平提升。智慧車站系統可根據人員考勤情況自動生成報表并公示,公示信息準確有效,更新及時;對于日常運營生產中使用的各類紙質版臺賬,系統予以電子化后,存儲在平臺系統中,調閱方便,節能環保,充分體現了無紙化辦公的高效性。
3智慧車站系統發展
3.1地鐵車站服務的大數據整合。整合地鐵車站服務的客流、車流、購票、乘客信息、乘車習慣、車站周邊環境、地理信息等涉及到服務的數據,通過與移動數據服務商、各大門戶、搜索引擎、電子商務企業的合作,建立社會各方面數據和乘客數據相整合的乘客大數據資源,推進地鐵車站服務的智慧管理、智慧服務升級,從而推動地鐵車站個性化智慧服務的發展。首先開發和建設移動地鐵智慧服務門戶和應用服務平臺,開發符合使用軌道交通工具用戶需求的內容,解決在地鐵車站可能碰到的地理位置、換乘、出行問題。其次要建立一個高效、安全的運行管理平臺,整合車站車輛調度數據、客流監控數據到智慧化的服務平臺上。
3.2客流狀態的實時監測與預測預警。乘客是車站服務的主要對象,對于客流的流量、流向和密度的實時監測是提升客運服務的關鍵。智慧車站的建設需要融合多種檢測技術(如視頻、紅外、熱敏、Wi-Fi、手機信令、藍牙等),實現多場景、多維度的客流實時監測,實現各類數據的互聯共享和及時傳遞。客流監測主要包括3個層次:從網絡的宏觀層面上,需要即時掌握網絡內各車站、各趟列車的客流分布情況;從中觀層面,需要即時掌握各個車站的不同出入口、不同換乘方向的客流分布;從微觀層面,需要即時掌握客流在不同區域(如換乘通道、樓扶梯、分方向的站臺)的流量、密度、流動速度以及滯留人數等。同時,通過多種監測技術,還可以還原或預測每位乘客在網絡上的出行軌跡,自動識別乘客個體行為及狀態,實現短時的客流預測和預警評估,為乘客提供個性化出行引導、運營信息推送等服務。另外,還可以從人群聚集、邊界侵入、非法入侵等角度對車站的客流進行安全監測,如實現對敏感或可疑人員的追蹤定位、自動識別運營異常事件和狀態、自動識別能力瓶頸等。
3.3提高智能視頻數據綜合處理。建立視頻數據交互平臺,采集同一場景下的多攝像頭數據,對數據采用綜合算法進行聯合運算。使用3D綜合場景恢復功能在解決外界環境遮擋的問題的同時,也能更直觀的展示場景。
結 語
我國各城市地鐵運營方的關注焦點仍然是運營安全、效率和質量,但已從傳統模式轉向與新興技術融合,開始著眼通過各種智能化技術手段提升網絡化運營效率,推動服務向精細化增值服務方向發展,智慧車站正是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但要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智慧”,仍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除了打破目前數據互聯互通的壁壘,更重要的是需要重新定義車站的服務功能,洞悉乘客的新需求,從業務流程、管理流程上進行優化,最終達到“將乘客變成顧客,將車站變成社區”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中國電信集團公司.新理念新模式新動能: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與實踐研究報告[R].北京: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2018.
[2] 孫章.努力為智慧地鐵貢獻智慧[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8(增刊1):時評.
[3] 陳菁菁.城市軌道交通客流檢測技術的特征及其應用分析[J].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18(1):137.
[4] 賈利民,秦勇,張媛.數字鐵路、智能鐵路與鐵路智能運輸系統[J].中國鐵路,2018(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