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群
摘 要:鳳凰縣廖家橋鎮菖蒲塘村,全村有3個自然寨,轄6個組,有農戶202戶、906人,是一個以土家族為主的小村落。自1981年以來,菖蒲塘村干部群眾發揚科學實干、頑強苦干、創新巧干的精神,開山鑿路,掘池引水,大力調整產業結構,走出了一條集特色農業、生態農業、旅游觀光農業為一體的產業發展之路,農民人均純收入從人均600元快速提高到6150元,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和諧村,先后被評為全省先進基層組織、全省新農村建設示范村等。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菖蒲塘視察時,對該村通過發展水果產業脫貧致富予以充分肯定。一個小山村有如此巨變,令人思考,給人啟迪。
關鍵詞:精準扶貧;推進
一、菖蒲塘村特色產業發展的作法和經驗
菖蒲塘村特色產業快速發展,作法和經驗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支部引,能人帶,群眾干構筑增收的基石
1.堡壘強有力,全村有活力。村黨支部緊緊圍繞"促進農民增收"這一主題,一心謀劃發展,帶領農民科學實干、頑強苦干、創新巧干,基本形成了"支部帶隊伍抓產業,干部帶黨員抓示范,人才帶資源抓項目,黨員帶群眾抓發展"的黨組織引領格局,為特色產業快速發展奠定了組織基礎。
2.干部帶好頭,群眾有奔頭。菖蒲塘村能從貧困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示范村,首先得益于有一個好的領頭人。王安全先后當選為村主任、村支部書記以來,帶領群眾修公路,身體力行;大力開展產業,起了很好的示范帶動作用。在他的帶領下,班子成員和黨員骨干,形成了發展合力。
3.艱苦不怕吃苦,再窮也要發展。菖蒲塘村在"干"的過程中,不但強調實干苦干,也在"會干"上做文章。實施素質提升計劃,選派積極性高的村民到農廣校或高職校進修深造;堅持定期參觀制度,組織群眾代表到外地參觀學習;開展"三比三看"(比技術,看誰種養效益高;比規模,看誰帶動能力強;比奉獻,看誰扶助人員多)主題競賽活動,充分發揮群眾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
(二)講科學,促規模,抓關聯找準增收的路徑
1.尊重規律,科學"選"產業。窮則思變。結合村里的實際情況,菖蒲塘村于1982年啟動第一次產業調整。把單一的水稻種植調整為西瓜、掃把草、葫蘆等見效快的短期作物。1985年,種植西瓜、掃把草、葫蘆嘗到甜頭的村民在村班子的帶領導下,啟動第二次產業調整,1996年引進吉首大學科研成果米良1號獼猴桃。2002年引進福建平和琯溪蜜柚。2007年引進四川廣元蒼溪紅心獼猴桃。2013年引種紅心柚和三紅柚,目前正在實驗早香柚?!叭藷o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改”,緊跟市場需求的幾次產業調整,讓菖蒲塘的村民在發展水果產業中,增加了實實在在的收入。全村90%農戶新修了樓房,戶戶通自來水,通組公路和村間道路全部硬化,一躍成為省級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2.發展關聯,延伸"優"產業。隨著產業的發展和道路交通條件的改善,菖蒲塘村人又以獨特的地理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不斷吸引城里人來此觀光休閑。菖蒲塘村離縣城很近。隨著鳳凰文化旅游的興起,村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做起了旅游文章。他們在村口的公路邊辦起水果自選市場,還爭取資金修通了延伸至水果基地的水泥路。果園觀光道路通了,也讓菖蒲塘村又增加一條增收新路子。并積極開發了生態農業休閑觀光游,著力打造路邊水果市場和百畝水果產業觀光園,就地解決就業600多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0%以上。目前,菖蒲塘村建成特色生態水果產業園1600余畝,人均種植水果1.85畝,年產值達130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6150元,其中收入3萬元以上的占90%。
3.剪刀技術,開拓"新"產業。除了水果種植創收外,苗木培育也是菖蒲塘村的一個水果產業化發展創收項目。菖蒲塘人敏銳地看到市場需求,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大力培育獼猴桃、柚子等水果苗木。除了本村土地資源外,還到新場、阿拉營等周邊鄉鎮流轉土地500余畝。2014年,該村育苗創收達500萬元,約占總收入的30%。此外,技術輸出也是一個創收項目。據統計,該村有一支50人左右的果園嫁接培管隊伍常年輸出到云南、四川、貴州、重慶等地,創造可觀的經濟收入。2019年,該村的技術輸出創收達800多萬元。
(三)勇創新,建機制,接市場拓展增收的空間
1.創新產業發展思路。把產業發展與組織化管理結合。菖蒲塘村結合村情實際,從多種角度考慮,及時制定《菖蒲塘村產業發展規劃書》,積極探索“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銷經營模式,先后成立椪柑、蜜柚、獼猴桃等專業合作社,1998年,廖家橋鎮第一個農業協會——菖蒲塘村椪柑協會掛牌成立。2006年,菖蒲塘獼猴桃專業合作社成立。協會和專業合作社的成立,一方面,推進了“村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的發展,促進了果農栽培技術和果園管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商標注冊、產品認證、包裝設計,建立營銷網絡,打開銷售市場。
2.建立產業發展機制。一是通過穩定價格機制保護產業健康發展。每年,協會根據市場情況定價,形成價格協商與穩定機制,避免水果價格暴漲暴跌。二是通過公司與農戶的合作機制促進產業做大做強。堅持走產業化發展之路,引進龍頭企業,村民以土地入股,公司出資金、技術并負責管理,發展花木和林下養殖,收益五五分成。農民既獲得到公司務工的收入,又能獲得分紅收入,拓展了農民增收的空間。三是通過村上與企業的聯姻機制擴大集體經濟。浙江方興茶業公司與菖蒲塘村合作成立菖蒲塘茶業有限公司,在村上建成一座日加工上萬斤的茶廠,方興公司負責生產、加工、銷售,不僅方便了菖蒲塘村茶葉的就地加工,還輻射帶動了周邊幾個村茶葉基地的發展。
3.擴大產品市場影響。依托已發展的產業,注重品牌打造,注冊“紅陽獼猴桃”“習柚”兩大品牌商標。2014年,全國各地30多家水果經銷商慕名而來,主動與合作社簽訂銷售協議,村里各類生態無公害水果供不應求,“習柚”等特色產品更是遠銷日韓、港澳臺、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四)夯基礎,優環境,倡文明強化增收的保障
1.抓基礎配套,支撐發展。菖蒲塘村群眾自力更生、頑強苦干,把制約菖蒲塘發展的交通、飲水等難題一一攻克,為加快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2014年以來,全面推進菖蒲塘村新型農村社區試點項目建設,著力改善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據統計,菖蒲塘全年完成機耕道建設和通組公路硬化工程8公里、修復山塘2處、新建設果園集雨窖400個、500噸水果冷藏庫和水果轉運倉庫各1個,新安裝19盞太陽能路燈,改造自來水供水管網3.5千米,全村飲用水質監測達標率達100%。
2.塑風貌形象,助推發展。一是抓村容村貌建設。扎實開展同建同治,新建了垃圾池6口、垃圾桶30個,制定村規民約。還將全村劃分為16個衛生包干責任區,每周開展一次衛生評比,每年開展"衛生庭院"和"星級農戶"評選,引導村民養成良好的文明衛生習慣。確保村容整潔。二是抓清潔能源建設。建沼氣池136口,解決人畜污染問題,推進農民生活用能清潔化和節約化,并采取"畜-沼-果、畜-沼-蔬"模式,發展循環經濟。
3.倡文明新風,引領發展。菖蒲塘村不僅建起了圖書室、遠程教育培訓室和農民體育文化廣場,還發動村民進行"和諧農家"、"五好家庭"創評活動,進行"美在家庭、靚在村莊"主題實踐活動,倡導文明新風。如今,全村公路四通八達、產業欣欣向榮、村莊環境優美、社會穩定和諧,到處呈現出一片生機盎然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