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善良意志是倫理學的一個核心概念,最初是由康德提出的,康德認為善良意志先驗的存在于我們的理性之中,它通過我們的理性而被實踐。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意志,但同時又是超越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意志而具有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在善良意志的實現過程中,人獲得了自由以及人為自然、為道德立法的主體性地位。
關鍵詞:善良意志;道德;責任;理性
一、早在古希臘時期,蘇格拉底就提出了“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并對美德的一般定義進行研究并得出結論,認為美德是關于善的概念的知識。這個命題把真與善統一起來,使美德獲得了客觀的規定性而成為普遍的知識。兩百多年前,康德也提出“道德是一種純粹理性的知識”。這種知識是一種什么樣的知識,他認為這種知識是一種關于人在實踐活動中所遵循的規律,這種規律通過經驗而能決定在什么時候,哪種場合下用,并為我們的意志所遵循所接收,但與此同時它也是存在于我們的理性之中的先天的實踐原則。這種規律(原則),也就是實踐過程中我們所遵循的原則的背后使得原則得以成為我們所遵循的原則的根據,如果這一問題無法解決,道德規律即實踐的原則將無任何標準與意義及價值,因此道德根據至關重要,沒有道德根據,就沒有道德哲學。而康德認為這個根據就是善良意志的實踐。
每一個存在物都被賦予了欲望、本能及理性,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但在追求幸福,渴望欲望得到滿足的本能之外,還有一個終極目標就是達到至善,善良意志也被賦予在了每一個理性存在物之上,當我們應用理性來實踐善良意志時就已經實踐了至善,當我們憑借我們的本能來實踐善良意志也同樣可以到達至善,但如若我們的理性沒有實踐善良意志,而是直接被運用到實踐個人幸福之時,我們的理性就淪為了實現個人意圖的工具理性。而如若我們只憑借本能來實現個人幸福卻沒有實踐善良意志,那此時的幸福只能是個人意圖的實現及其需求的滿足,至善的達到并非個人意圖的實現及其欲望的滿足,而是善良意志的實踐。“我們行為所可能有的意圖,以及作為意志的目的和偏好的行為后果,都不能給行為帶來任何無條件的道德的價值。”如此,善良意志是道德判斷的根據,是無條件的絕對的善,是終極的善。那善良意志究竟為何物?我們如何來思考善良意志?
在我們的經驗世界的實踐中我們因為所遵循的原則不統一,所以道德評判陷入困難。我們因此能否說道德是主觀的,是一個經驗性的概念呢?如果這個標準是多元化且不純粹,那么我們將無法進行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評判,它將僅僅是個人經驗性觀念偏好的表達。“道德”這個詞一般在兩種情況下使用,當道德作為名詞使用時,被認為是行為活動中人們所遵循的規律及原則。當做形容詞使用時,就蘊含著道德價值的判斷。在這兩種使用中,蘊含著道德標準不是主觀的,而是客觀存在的。道德評判時一定有一個標準是普遍的,這個標準就是道德評價的根據,這個根據就是康德所說的善良意志。這個標準是客觀的,是由客觀而純粹的原則所決定的,不受個人經驗的動機及其行為結果制約的。善良意志是康德倫理思想的核心概念,是確定道德的根據與唯一標準。他認為無論是“在世界之內還是在世界之外,除了善良意志沒有什么能被設想為可被稱作無條件的善的東西。”
所有行為只有在善良意志的參與中,它才能獲得道德意義及價值,包括美德。美德若沒有善良意志的參與,所有的美德將會變得可怕,諸如一個冷靜的盜徒比起沒有冷靜將會更加讓人覺得可憎。由此可見,善良意志是一個純粹,客觀,具有普遍性的存在,是所有美德、道德行為之善的價值的必不可少的條件。而且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擁有它,它先驗的存在于我們的理念世界中,但同時我們也可以在實踐中尋求到其必然性。
我們可以在實踐中尋求到其必然性,但它又絕非是一個經驗的概念。它因為先驗的存在于我們的理念世界中,它由于具有抽象性,也因為它是我們道德評價的決定性標準,它有著其純粹性。它的純粹,康德是借用責任的概念來說明的。因為責任已經實踐了善良意志,雖然實踐了責任并不一定就是道德上的善,但是行為如若不能實踐其責任,則將走向善的反面。
二、康德認為善良意志先驗的存在于我們的理性之中,可以通過我們的理性而被實踐,我們是可以透過實踐認識理性。在經驗的世界中,有一種力量它指導我們去實踐規律、實踐理性,通過實踐并把所有規則、規律呈現在我們經驗世界中,它指導經驗卻又在經驗之外,它就是最高道德原則的根據,因這一根據所建立起來的所有道德概念及規范,我們在實踐中是可以被認識的,但是在此過程中也會出現一種混亂的局面,因洞察力的缺乏而導致的混亂,道德原則是否可以在我們的經驗世界中呈現,是否只能在純碎的理性概念中找到?道德既為一門哲學知識具有著普遍規律,就會對每一位理性存在者都有效,但人的動機會動搖于理性,人性,感情,偏好,個人意圖等中,因此只有把最高原則純粹化,這樣這一最高道德原則才能統攝所有的實踐原則,而不是被經驗原則所混淆。把這一最高原則純粹化后,在我們做出道德判斷時就不會僅僅受到經驗的影響而是從最高原則進行判斷。
三、我們如何去尋找理性實踐的最高原則,我們只有先假設一個其自身就是目的,“其自身的存在就即有絕對的價值”,其自身就不能被意志用作手段而實現的存在,且其存在就是唯一的目的,自身就是我們實踐的根據,那么這個存在將會是理性實踐的最高原則。如果意志有這個最高實踐原則的話,那么它就必須滿足以下條件,首先一定是一個客觀的意志原則,意志只遵循它而活動。其次,這個原則就是所有存在物的目的。再者這個原則要能夠成為一個客觀而普遍的實踐規律。這個原則要求,每一個理性存在物都會把它當做目的,當成客觀原則,而這樣的存在就是人本身,每一個理性存在者和其他每一個理性存在者有著同樣的根據,這一根據就是人自身。這樣的假設就成為每一個理性存在物都是自身的目的,應該把理性存在物始終當做目的來對待。如此,我們對每一理性存在物他人也有相應的責任。理性存在物是目的,他人與我皆是理性存在物,他人的幸福及我的幸福,也因此我們有增進他人幸福的義務和責任。類似于這類道德責任,都是從這一最高道德原則中引申出來的。這一原則同時也成為限制我們意志的最高限制條件。
綜上所述,善良意志來源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意志,但同時又是超越于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特殊意志而具有普遍性的公共意志。只有此意志得到實現,行為才因此有可能而獲得道德價值,美德因它的參與而獲得了道德意義。在我們的實踐中,我們無限的趨近于完滿,在此過程中,我們在為自己的行為立法,我們也因為善良意志的實踐而獲得了人的主體性地位。
注 釋
[1] [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17頁。
[2] [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3頁。
[3] [德]康德著:《道德形而上學基礎》,九州出版社,2007年,第83頁。
參考文獻
[1]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孫少偉.譯.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
[2] 康德.實踐理性批判.[M].張永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3] 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原理.[M].苗力田.譯.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孫靜(1983- ),女,中共興仁市委黨校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