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顯忠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脫貧攻堅提質增效、成果不斷鞏固,全黨將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使得我國農村的發展日新月異。但在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阻礙,最受廣大人民群眾關注的問題就包括農村煙花燃放問題,一邊是傳統民俗的傳承,一邊是可能出現的環境污染和火災隱患的發生,這就需要政府治理既要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又要積極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加大農村煙花燃放治理辦法,提高農村消防安全管理。
關鍵詞:政府視角;煙花燃放;治理辦法
生態文明建設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也是根本大計,關乎著人民福祉以及民族未來。因此,必須要求我們各級政府切實地貫徹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新時期,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重要任務,也是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建設美麗家鄉,實現脫貧攻堅的重要戰略,農村煙花燃放問題一直存在,提高農村煙花燃放管理,加強政府監管力度,有效緩解環境污染,保障公共安全和人身安全、維護公共利益、降低資源浪費等問題,是具有合理性和正當性的。
一、煙花燃放危害說明
煙花燃放危害較多,其一就是嚴重污染環境,產生固態炮屑垃圾和空氣污染,農村煙花燃放集中在春節和清明期間,通過相關數據顯示,節假日期間我國霧霾和空氣質量問題較為顯著。其二危及公共安全,春節期間因煙花爆竹產生的交通、火災警情屢見不鮮,尤其是在農村地區,農作物較多,煙花明火極易造成火災事故的發生。其三危及人身安全,煙花燃放會產生多種刺激人體呼吸道的有害氣體,農村街道較窄,家家戶戶房屋緊鄰,所釋放的噪音也是對老人、兒童有著很大影響,更為嚴重者,在院內或街道燃放煙花容易造成直接炸傷或燒傷人體的事件,危害程度可想而知。其四資源財富浪費,節日期間,人民大眾對于煙花購買需求較大,家庭支出浪費較多。
二、農村煙花燃放現狀分析
2.1村民責任意識不夠強烈。在對多個地區鄉村走訪調研過程中發現,村民對于村兩委及安全委員會關于煙花禁燃的宣傳工作都有所了解,但在實際中并沒有嚴格遵守,綜合原因無外乎幾點內容:炮竹聲響有著辟邪避災祈福的寓意,農村家族長者去世的守喪習俗,節假日哄孩子開心的途徑以及生活富裕家庭實力的象征。當前農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房屋施工修建越來越高級豪華,互相攀比的心態就會產生,對于燃放煙花后果和影響不做考慮。
2.2政府治理管控不到位。從政府治理方面來看,農村兩委及相關主管部門積極落實黨和上級指令,通過各自的渠道提前向村民宣傳煙花燃放規章制度,但卻沒有形成一個穩定、持續的動態監管機制,多數情況下僅僅只是注重宣傳動員,不痛不癢,并不能達成實現煙花爆竹燃放管控的目的,最終的結果往往流于形式。此外,農村村民容易存在僥幸心理,對于管控視而不見,只要沒有造成重大的損失和社會后果,即便有人進行檢查,只要管控檢查不落在自己的頭上,就可以繼續燃放。
2.3傳統民俗民風的固化思維。村民燃放煙花的內在動因是出于遵循傳統民俗的目的而燃放煙花爆竹。不可否認,在農村傳統封建迷信和陳舊觀念較為嚴重,認為燃放煙花爆竹有著寓意辟邪避災祈福的作用,燃放煙花爆竹,家庭來年將事事順順利利、平平安安。而這種傳統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傳統農業社會時代,時至今日,農業文化繼承效果穩定保留下來,多少年來固有的觀念已深深烙印在農村居民的思想中。同時,對于紅白喜事,燃放煙花爆竹也往往寓意著新人婚姻幸福和祝愿逝者安寧的寓意。
三、提升鄉村煙花燃放治理工作的對策建議
3.1重視鄉村精神文化和法制建設。加強新時期鄉村治理工作,需要堅持法治與德治兼備,健全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大力宣傳新時期煙花燃放管理規章制度,提升農村居民思想文化道德水平,引導農村居民更深刻的理解煙花燃放的危害和社會責任,尤其是在糧食收獲時節和惡劣天氣即將到來之際,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引導其養成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合理地看待傳統習俗,不斷改造和剔除村民以往的不良風俗習慣。同時,扎實推進鄉村法治建設工作,加強農村普法教育的落實,以更為通俗易懂的方式在鄉村進行推廣和教育,逐步使村民敬畏法律、服從法律,推進鄉村治理步入法制軌道。充分發揮鄉規民約“德治”作用。鄉村振興離不開鄉風文明建設,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鄉規民約道德教化作用,深入推進農村德治建設,助力鄉村治理。重視對農村社會公德、家庭美德等價值觀的正確引導,鼓勵開展道德模范評選活動,對于在煙花燃放制度規定中遵守相關規定,起到帶頭模范作用的家庭或集體給予高度評價和獎勵。
3.2切實發揮鄉鎮政府職能。強化鄉鎮基層政權公共服務職能,重新定位新時期鄉鎮基層政權在安全和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目標和職能任務,轉變鄉鎮政府懸浮型角色下的錯誤思維定式,糾正怕出事、不作為的錯誤行為邏輯,規范基層政權的行政行為,嚴肅懲戒部分鄉鎮基層政權懶政和怠政行為。加強農村煙花燃放治理工作,就是對鄉鎮安全管理和生態建設任務的有效落實的直接體現,全面推行權力清單制度,在堅持“法無授權不可為”原則基礎上,賦予鄉鎮政府承擔事務的相應權力,落實大部制改革精神,優化精簡行政事務工作程序,解決因職能交叉、多頭管理造成鄉鎮政府負擔沉重的局面。對于農村煙花燃放安全管理要做到及時有效監管,通過網絡平臺、部門官網、微信公眾號、自媒體等渠道加大煙花爆竹燃放相關規定和制度,提高鄉鎮政府工作效率、行政效果,對于煙花燃放導致的事故傷害,提前做好緊急預案,嚴查事故發生起因,嚴懲煙花燃放責任人員。加強基層黨員干部下鄉調研力度,了解第一手資料,建立鄉鎮干部定期與村民的交流聯系機制,建立暢通的行政監督渠道,實現民情自下而上的表達,政策自上而下的實施的雙層聯動,有效構建農村安全監管體系。
3.3 充分調動村民主體積極性。凝聚民心、提升群眾參與村治熱情十分重要。轉變鄉鎮村民群體邊緣化角色和消極的行為邏輯,教育引導農民服從集體組織合理性的公共安排。廣泛聽取民意,切實代表和維護好村民利益,健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和民主參與渠道,讓群眾看到自己的意志在村集體決策中得到體現,喚醒參與鄉村安全治理的熱情。新時代鄉村安全治理要支持鼓勵能人帶頭,不斷探索能人治村模式,發揮先進典型的帶動引領示范效應,有效地進行鄉村建設。切實解決鄉鎮村民對于煙花燃放所關心的問題,傳統風俗不可摒棄,煙花燃放需要嚴格管控,近年來對于節假日、農村白事紅事煙花燃放需求可通過其他方式代替,如節日期間、結婚現場、開業典禮等都可用扎氣球的形式代替煙花爆竹;對于家庭白事可用敬獻鮮花的形式來代替煙花燃放,即完成了美好祝愿,又不影響到公共安全,實現雙贏,充分喚起村民參與農村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主人翁意識和熱情。
四、結語
綜上所述,煙花爆竹的燃放問題,關乎鄉鎮安全治理、社會利益以及生態環境保護,應結合當地民眾的要求與呼聲,統籌考慮,設定合理的禁止、限制區域與時間段,既不“一刀切”也不放任自流。
參考文獻
[1] 王婧.對燃放煙花爆竹“禁”與“放”的立法思考[J].法制博覽,2014(6):147-148.
[2] 鐘自奇.各地煙花爆竹禁限放引發的思考[J].花炮科技與市場,2018-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