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濱濤 國政 張蕾
摘 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對全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和現實進行分析總結后提出來的,是商業銀行開展農村金融服務工作的根本遵循。商業銀行能否適應鄉村的新變化,進而變革產品業務、流程管理,事關鄉村振興與自身業務發展。
關鍵詞:商業銀行;鄉村振興;城鄉融合
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先后出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關于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的意見》《關于金融服務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等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對商業銀行服務鄉村振興戰略提出更高要求。
一、鄉村振興戰略基本情況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國計民生、社會長治久安,鄉村振興戰略是國家整體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時間安排
黨中央對鄉村振興戰略安排為分階段實施。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二)主要策略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堅持黨管農村工作、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農民主體地位、鄉村全面振興、城鄉融合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等原則。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升農業發展質量;推進鄉村綠色發展,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發展新格局;并在文化、基層基礎工作、民生保障、人才支撐、投融資方面進行部署。
(三)體制機制創新
1.在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方面,全國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政策已經明確。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制度已穩步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可以依法向金融機構融資擔保、入股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
2.房地一體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頒證正在實施,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可以入市,進一步促進城鄉融合發展。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成為改革方向。
3.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加速推進,全面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推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加快推進集體經營性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并探索農村集體經濟新的實現形式和運行機制。
4.2015年,國務院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并于2018年12月23日向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提交該項工作總結進行審議。截至2018年9月末,全國232個試點地區農地抵押貸款余額520億元,同比增長76.3%,累計發放964億元;59個試點地區農房抵押貸款余額292億元,同比增長48.9%,累計發放516億元。
二、河北省鄉村金融服務現狀
當前,鄉村振興戰略正在全面穩步實施,農村金融機構數量有限、信用體系不健全以及貸款抵押物不足仍是制約我國“三農”發展的金融短板。
1.基本現狀。2019年末河北省非城鎮常住人口3217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57.6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3.45%,農民數量龐大。河北省年末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72884.5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53448.1億元,資金量較為充足。
2.信貸支持力度不夠。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雖然監管層反復督導、設定考核指標,銀行業將其放到重要位置,但農村享受到的融資支持仍有限。以中國建設銀行為例,通過2019年報發現,涉農貸款余額大幅增長至1.8萬億元,但與該行發放的貸款和墊款總額14.54萬億元相比,仍遠遠不夠。
3.金融服務品類貧乏。當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基本沒有正規金融機構,僅在較大的鄉鎮有農業銀行、郵儲銀行、村鎮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提供的服務以存取現、轉賬、查詢為主,理財、投融資服務由于資源稟賦與內部管理權限問題難以發揮更大作用。各大型銀行普遍在農村設立助農服務點,對農民生產生活影響較小。
4.風險意識較差。當前農村、農戶對信用的理解不深刻,信用意識仍比較薄弱,同時不易識別金融機構間的區別,容易被非法集資等非法行為誘騙。筆者調研了河北省石家莊市某縣,該其縣2013-2015年間,多個鄉鎮的居民被冠以“合作社”名稱的非法集資公司詐騙幾千至幾十萬不等的資金,給農民生活與社會穩定帶來沖擊。
三、商業銀行策略
為更好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銀行業要苦練內功,研究農村金融改革發展方向,健全適合“三農”的農村金融體系,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1.加大金融精準扶貧力度。積極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銀行要開發與運用扶貧小額信貸、創業擔保貸款、助學貸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康復扶貧貸款等產品,在貧困戶生產、創業、就業、就學過程中提供融資支持。立足貧困地區資源稟賦,發揮綜合服務優勢,重點支持貧困地區種植養殖業、林草業、農產品加工業、特色手工業等對貧困戶增收帶動作用明顯的長效產業扶貧項目。支持建成一批對貧困戶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品加工、服務基地,初步形成特色產業體系。
2.聚焦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地區一二三產業融合,積極支持鄉村旅游、休閑康養、文化體驗等項目建設。要全力支持現代農業重點領域,給予農田水利、農業科技研發、農產品冷鏈倉儲物流、高端農機裝備制造、農產品加工業等行業融資額度、利率、辦理效率方面的傾斜。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借助核心企業滿足小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需求。通過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聯合發展,帶動農業現代化。以大數據思維,研發新業務,提升普惠金融的適應性,支持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建設。
3.創新金融產品與服務。銀行要依法合規開展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使用權、農民房屋財產權、集體林權抵押融資,以及承包地經營權、集體資產股權等擔保融資,更好發揮農村資產在金融市場上的作用。研發與農業生產經營周期相匹配的“三農”專屬貸款品種,提高融資的價值創造力。不斷拓寬農業農村抵質押物范圍,采用合理金融工具,將廠房和大型農機具、動產、圈舍和活體畜禽、農業保單融資等納入抵質押物范圍。
4.重構內部信貸管理機制。銀行機構要制定涉農信貸年度目標任務與監督保障措施,有權限的機構要在經濟資本配置、內部資金轉移定價、費用安排等方面做好頂層設計。建立健全“三農”業務部門和縣域機構的差異化考核機制,給予一定的寬容度。在風險可控前提下,調整下放信貸審批權限,簡化貸款審批流程,合理確定貸款的額度、利率和期限,加快加大農村地區信貸投放,使農村的資金用于農村建設,不能簡單成為“吸金漏”。
5.嚴控風險。提高法人治理水平,將貸款質量放到風險防控的核心位置,完善市場化風險處置機制,全面提高風險意識與能力。立足“三農”實際,探索資本補充渠道、合理回報機制和風險資本管理模式,防范化解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信用風險,對農民進行金融知識、防詐騙的宣傳教育。在信貸風險的識別、監控、預警和處置上,引入大數據、區塊鏈等新技術。積累涉農信貸數據,加強銀行間數據共享,提升涉農信貸風險防范水平。
參考文獻
[1] 王鵬.開發性金融創新融資模式推進銀政合作研究[J]. 開發性金融研究,2020(03).
[2] 張林,張雯卿.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金融支持:經驗借鑒與政策啟示[J].農村金融研究,2020(02).
[3] 李昱呈.開發性金融助力產業扶貧創新模式研究——以廣西儲備林項目為例[J].區域金融研究,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