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春穎
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速度突飛猛進,尤其是深化改革政策實施以來,城市化發展的進出不斷加快,同時國家為各個領域提供了大力支持,市場中各行各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在實際生活中對于PPP項目的應用愈加廣泛,其逐漸融入到各個領域。然而在PPP項目發展的過程中,由于多種原因會出現些許問題和風險,這不利于項目的順利開展,同時對參與者造成嚴重的損失。為了避免這以問題,需要項目相關人員及部門不斷的通過實踐進行經驗總結,明確PPP項目實施中存在的風險,并能夠有效的解決。就PPP項目招投標階段而言,其是重要的環節之一,然而該階段同樣存在一定的風險,一旦風險爆發就會影響整個項目的運行,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為此明確招投標階段的風險以及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意義重大。
關鍵詞:PPP項目;招投標階段;風險分擔
引 言
近幾年,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在城市化建設中涉及許多公共基礎建設的項目,且占據的比例較大,然而想要完成所有項目的建設,單單依靠城市的財政力量遠遠不足,會造成財政壓力過大的情況發生,同時城市化發展中還面臨著智慧城市的建設,這對資金的需求更大。由于PPP項目是一種政府和社會資本結合的一種模式,該模式的應用不僅能夠解決政府的財政問題,還能夠增加社會資本的收益,因此在城市化發展的道路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PPP模式相關項目而言,大多數規模較大、涉及的時間較長,且存在較為復雜的合同關系,因此會在運營中出現一定的風險,尤其是招投標這一關鍵環節,這些風險會影響到項目的順利開展。基于此,PPP項目的參與者需要對風險進行有效的識別,并根據實際情況制定風險承擔方案。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PPP項目的穩定性。
一、PPP模式的含義
由政府牽頭組織社會資本共同完成城市公共基礎建設的模式稱為PPP模式。根據實際發展的狀況分析,可認為PPP模式就是政府通過市場良性競爭的方式,選擇各方面能力符合政府要求的社會資本共同協作,社會資本要具有投資管理能力和運營能力,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的協商和溝通,明確參與雙方的責任,從而在項目的運行中進行風險的承擔,以此保證項目的順利開展以及雙方利益的合理性。
二、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的風險識別
(一)政治風險
我國的法律以及政策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在此過程中PPP項目的實施也需要根據政治方面的變化進行適當的調整,這期間PPP項目會面臨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城市化發展過程中,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規模較大且涉及的范圍較為廣泛,同時PPP項目還涉及較多的法律問題和政策方面的內容。其中法律法規的變更及其公開與否、政府政策的連續性以及合同環境的透明性,決定了PPP項目的成功和失敗,當PPP項目實施的過程中,政府政策的變化過于頻繁,那么項目實施失敗的風險就會增加。所以,項目談判是否成功,與招標過程中政策的情況有著較大的聯系,若政策穩定性高,那么就會增加項目談判的成功率。
(二)經濟風險
市場經濟是我國主體經濟形勢,特有的經濟體系決定了經濟環境的特殊性,雖然該經濟環境推動了社會各行各業的迅猛發展,但仍然存在較多風險,而且部分風險不可預見。由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變化,此時進行PPP項目的實施,其管控效率會受到影響,這也是導致項目風險增加的原因。在經濟環境風險中,最常見的風險包括:通過膨脹、利率、匯率、資金等方面的風險。就PPP項目的經濟風險而言,其主要是在簽訂合同的后投資單位開始項目的建設,這期間未能嚴格按照合同內容進行建設,這種情況下,容易出現資金供應的問題,若資金未能及時到位,就會導致相關費用的支付不及時,限制了工程的進度,不利于工程的順利開展。
(三)道德風險
在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會出現較多風險問題,其中道德風險較為常見,這主要體現在投標人方面。政府部門是PPP項目的招標方,需要進行招標工作的一切事宜,如果此時相關工作人員對招標文件的編制不熟練,同時社會資本作為投資方,其對投標文件以及流程較為熟悉,經驗豐富。那么就會出現低價競標的現象,當投標方中標后,極有可能為了自身利益,會將項目的難度夸大,也有可能提出多種不確定因素,以此為由進行提價,若投標方的條件不能得到滿足,就會延遲項目的建設,甚至提出退出項目的無理要求[1]。另外,政府部門在評標過程中對招標活動進行干涉,比如制定的招標條件具有明顯的傾向性,或內定招標,這種現象嚴重的情況下,會導致項目無法開展。
(四)投標風險
PPP項目的招投標階段中,社會投資者無論是準備環節,還是招標結束,都會遇到一定的風險。就準備階段的風險而言,社會投資者需要對招標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同時給出準確的判斷,若此時判斷失誤,就會使評估失去準確性,從而導致評標失敗或失去評標機會。社會投資者想要參與項目的建設,必須具備足夠的綜合能力,若在招標過程中社會投資者報價較低,那么就會讓招標方認為社會投資者的綜合能力不足,從而導致投標失敗。另外報價低的情況下,還會導致利潤較低,嚴重時會影響到成本。在招標過程中,標書制定是重要環節,若制定的標書不符合招標文件內容,容易出現廢標的情況。合同簽訂的過程中同樣存在風險,如同合同擬定存在漏洞或缺陷,社會投資者并未發現,那么就會出現權責不明的現象,同時可能面臨巨額罰款,這些風險都會對PPP項目的開展造成影響。
三、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的風險分擔的原則
為了保證項目的順利開展,必須在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合理的匹配風險,并遵循一定的原則,以下對各個原則進行分析:
(一)公正原則
公正是保證招投標過程順利開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此過程中要嚴格遵循公正的原則,不僅僅社會資本要遵守,政府同樣需要遵守,其是交易中的重要原則和基本要求。一般情況下,PPP項目合同簽訂過程中,都需要充分的考慮風險問題,并以合同的形式來區分風險,所以公正原則是明確風險的重要依據。
(二)最小風險投入原則
由投入較少的一方承擔項目的風險,稱為風險投入最小原則。該原則主要是減少項目的投入。也就是說投入過程中堅持投入最小的原則,那么項目的實施將以投資少的一方來實施,這樣項目的風險就會降低,有利于項目的順利開展。
(三)平衡風險收入的原則
在PPP項目進行的過程中,不僅有較大的收益,而且項目實施中的風險將由合作雙方共同承擔,這就是平衡風險收入的原則,該原則和市場環境契合。
(四)失誤原則
在PPP項目進行的過程中,有風險問題的發生,那么風險的承擔將交給失誤方。就投資方而言,招標負責人在招投標的過程中未能按照法律法規進行招標,若產生風險將由投資方承擔,這有利于招標成功率的提高。
四、PPP項目招投標階段風險分擔的措施
(一)政治風險分擔措施
由于國家政策和法律會隨著社會的發展發生改變,所以在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會出現較多風險,有些風險具有難以預料的特點,同時具有一定的控制難度。為了促進項目的順利開展,公共部門要切實發揮自身優勢,因為其具有高于投資者的政策風險和法律風險的控制能力,此時由政府部門解決風險問題,會減少成本的投入,符合成本和風險最小化的原則[2]。另外城市公共建設相關的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為了避免政治風險,首先要合同簽訂后的政策變更和法律變更情況進行明確,同時計算投資者是損失狀況,達到一定界限時,政府可給予投資方費用方面和工期方面的補償,如果風險較大,不符合公共部門承擔范圍,那么可由合作雙方共同承擔風險。
(二)經濟風險分擔措施
經濟風險的發生,與市場經濟的變化有較大的聯系,尤其是宏觀市場經濟導致風險發生率較高,這種情況下,無論是社會資本,還是公共部門,都會表現出控制力不足的現象,以上提出了的風險分擔原則將無法奏效。此時想要應對風險,就應該將雙方的優勢合理利用,共同分擔風險。而分擔風險的過程中,要保證分配的合理性,社會投資方根據自身的承擔范圍分擔一部分風險,其余超出范圍的風險由政府部門承擔。另外想要保證城市化建設的順利,政府部門可在允許的范圍內結合自身的優勢進行各個公共部門的協調,以此為投資者提供優化政策,同時社會投資方可提高專業水平尤其是管理合同以及編制投標文書的水平,通過這種方法規避部分風險。此外,明確協議中的責任問題,比如,因經濟因素引起的項目投資變化,政府部門需要根據協議內容進行資金結算。協助規定的服務質量和投資則服務質量相比,無明顯差異時,公共部門應該給予社會投資方一定的補償,如果投資方存在利潤超額的情況,那么需要將多余的利潤交還給政府。
(三)道德風險分擔措施
無論什么項目,都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PPP項目也不例外,這種風險不利于項目的順利開展。例如,公共部門和社會資本在簽訂合同時,由于缺乏經驗會導致合同撤銷的風險發生。同時也會出現招標過程中的多種不良現象。針對這種風險,需要參與者提高自身的控制能力,可使用風險最小原則進行PPP項目招投標的風險分擔。此時公共部門可對招標文件進行合理的制定,并實施全面的審查,同時政府嚴格審查投標人的資質。此外,維護社會投資者的利益,留出一定的利潤空間,以此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
結 語
綜上所述,PPP項目招投標過程中存在的風險較多,如果不進行有效的解決,會導致項目叫停,從而造成不良社會影響,且會限制城市化發展的進程,因此,招投標中需要對風險合理的分配,并明確風險承擔的責任,以此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促進PPP項目的順利開展。
參考文獻
[1] 田煒.PPP項目招投標階段風險分擔策略探析[J].經營者,2018,32(23):78,94.
[2] 羅俊.PPP模式下建設項目管理的相關問題分析[J].中國標準化,2018,(22):86-87.